民族学第一课
2018-01-19严庆
严庆
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多元”是指我国的民族成分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的组成是多元的,包括56个民族。“一体”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多元一体
考古学证明,我国不同区域的远古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中原文化区反映的是华夏民族的特点,山东文化区反映的是东夷族的特点,燕辽文化区反映的是北狄族的文化特点,甘青文化区反映的是西戎特点,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反映的是三苗特点,江浙文化区反应的是古越族特点,也就是说古代民族先民的文化是多点发源的。
汉族利用农耕和文化优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纳周边各个民族融入,人口越来越多,并深入到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骨架。而其他民族也有滚雪球的形成规律,即各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文化核心,又有对其他民族的吸纳。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汉族穿针引线将各个民族连接在一起。
三大走廊
我国存在三大民族走廊: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和南岭民族走廊。三大民族走廊既是地形地质的过渡区,也是不同生计方式的过渡区,更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存在文化并存现象。
西北民族走廊由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两部分组成。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合计21个县市,27万多平方公里走廊;陇西走廊与河西走廊呈丁字形,35个县市。河西走廊东面与中原农耕文化区互相连接,西、南、北三面与草原游牧文化互相融合,产生了典型的农牧互补效應。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看,河西走廊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局面。河湟谷地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中原农业文化和草原牧业文化的结合部。甘南草原自古以来的经济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同时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及繁衍生息的地方。 两个走廊一是民族成分和数量之间存在差异;二是民族分布格局不同。河西走廊以汉族为主体,还有一定数量的回族、蒙古族、藏族和裕固族人口,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成分文化组成。陇西走廊以汉、回、藏、撒拉、东乡为主,且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形成了以多样性为特点的文化组成。河西走廊表现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较少。陇西走廊以同一民族相对聚居为主,民族自治县和民族县较多,比如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
藏彝民族走廊主要包括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自治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在该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傣、壮、苗、回、汉等民族。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语族诸民族先民南下和壮侗、苗瑶语族诸民族先民北上的交通要道和众多民族交汇融合之所。
南岭民族走廊生活的人不仅指今天生活在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苗、畲等民族,而且还包括历史上由这条走廊南下、北上或东进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等。
凝视后蹲下
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民族地区基本上走了一遍,到了民族地区调查后,发现不同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思考怎样形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现实关系最恰当,后来想到的是在一盆水中点一点蓝墨汁,再点一点红墨汁,两种颜色的墨汁慢慢地往外旋,然后就有了交汇的地方,这个交汇的地方就如民族交汇地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跟它所长期生活的环境长期对话的结果,文化与文化之间是需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和互相尊重的,理解一种文化,需要凝视。
青藏高原的牦牛吃完草之后会去舔低洼地方的地面,它知道那个地方积过水,水蒸发之后会有盐。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有一种类似于灌木的植物,这种植物是“逆生长”的。新生枝叶脆嫩、粗壮,然后越长越细缩。这种植物叫甜茶,揪一片叶子放到嘴里头,是甜的。因为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不长树的,所以西藏近三分之一的村子没有树,村子里的植物相对较低,所以当地只有“拔”的概念没有“摘”的概念。二十几年前在内地西藏班工作当班主任时,有一天一个藏族学生对我说:“扎西在校园里拔葡萄呢。”吓得我还以为扎西把校长栽的葡萄秧给拔了呢,其实是扎西在摘葡萄。
点点滴滴的民族教育工作经历,丝丝缕缕的幸福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