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2018-01-19顾春艳
顾春艳
化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初中化学是由理论知识以及各种实验组合而成的.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呢?
一、引入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初中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的阶段,但是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实验现象都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在初上化学课时,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化学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在上绪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烧不坏的手绢”的趣味实验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首先,将手绢用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浸湿(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1),然后,用坩埚钳将手绢捏住,并用火柴將手绢点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发现,手绢被大火点燃,但是当将火熄灭后,手绢却完好无损.接着,教师可以演示另一个趣味探究实验:在一个圆底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加入几滴质量分数为0.1%的亚甲基蓝溶液(加入量不要太多,太多会使反应速度变得比较慢);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晃动烧杯,看到烧杯中的无色透明液体变成蓝色,静置2分钟以后,又再次变为无色,再次震荡后,液体又恢复为蓝色.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感受到化学实验的神奇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引入有趣的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趣味实验,能够体现化学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优化课堂实验,改善实验现象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影响学生对化学物质性质的检验和观察,教师可以适当优化实验改善原始实验的不足,从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优化化学实验可以从仪器、步骤、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的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时,教师可以优化实验.通常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在一个较软的塑料瓶中,然后装入一半的水,快速拧好瓶盖,晃动塑料瓶,观察并分析该实验现象.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的比较慢,该实验的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优化实验.优化后的实验步骤如下:在一个干燥的烧瓶中收集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入适量的水,快速用单孔橡皮塞将烧瓶口堵住,然后震荡,将导管伸入烧杯中(烧杯中有红墨水),并将弹簧夹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红墨水沿着导管迅速上升.由于气体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使瓶中的压强下降,导致红墨水的回流现象.此实验经过优化后,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而且现象明显.假如将导管放入装有红墨水的量筒中,那么根据量筒的前后读数,能够计算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体积.
优化化学实验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实验现象要明显.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推理和论证化学知识的真实性.第二,实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达到丰富化学课堂的目的.
三、扩展课外实验,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涉及内容相对较多较杂的学科,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其中有些知识点需要学生背诵,有些需要把具体的物质抽象为符号来记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外实验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进行过渡.
例如,在讲“营养物质”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手工豆腐”的课外实验,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步骤如下:取一定量的黄豆和水,将二者混合,放置24 小时左右,将黄豆放入豆浆机中加工,将溶液过滤得到豆浆,将豆浆转移到一个盆中,向里面放入一定量的食盐,放置一段时间,豆腐就做好了.这个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水和黄豆的比例,二者的质量比应为1∶1.此自制豆腐课外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使学生对“营养物质”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传统的说教模式,不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而课外实验就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自主操作性也比较强.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研究一些课外实验,让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想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就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