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1-19张于婧
张于婧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1)由于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待培养,主要靠直观思维思考问题.对于具体、形象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抽象的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解释,便茫然无措;习惯于某种思维模式,遇到问题,一味期望能套用某个现成公式.这些都反映了思维的变通性和应变能力较差.(2)对概念、公式、定理等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记忆,往往忽视其来龙去脉和知识的系统性,对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整体的认识;对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缺乏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逐步建立和完善思维的整体结构,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3)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利用他们成熟前可塑性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思、多疑、多问等),精心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质疑反思”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针对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观察,针对一个信息能向多个方向发散,针对一个题目能提出不同解法.一题多解,能够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和思考,开拓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二、通过转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转化就是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将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可进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常常用到方程、函数、几何图形的知识,有时图形的问题需要转化为方程解决,有时在解方程时又要结合图形来分析.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科学与艺术知识竞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能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有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通过者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有哪些可能情形?这道题就用到了转化思想.因为题目中出现了“总得分不少于80分”的不等关系,所以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的问题来解决.
又如,某公司为了提倡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决定购买10台节省能源的新机器,现有甲乙两种型号的设备,其中每台的价格和工作量如下表.经调查:购买一台甲型设备比购买一台乙型设备多2万元,购买2台甲型设备比购买3台乙型设备少6万元.(1)求a,b的值.(2)经预算:该公司购买的节能设备的资金不超过110万元,请列式解答有几种购买的方案可供选择.这道题的第一问显然是转化成解方程组的问题来解决.而第二问有“不超过110”这个不等关系,于是可以转化为不等式的問题来解决.
三、反思探索,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准时机,适当出错,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使学生分清错误类型,搞清问题之所在,增强防止错误的免疫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深化学生对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反思会使解题过程更趋于完善和合理,克服思维定式负迁移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给出如下随堂练习:解下列方程:(1)4-x=3(2-x);(2)-2(x-1)=4;(3)5(x-1)=2-3(x+1);(4)6x-7(1-x)=6.反思:练习共4个,采取抽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每组完成一道题,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板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此题之后,我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检查黑板上同学的错误,并上台批改,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评价这些题的解题思路.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任务艰巨复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