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
2018-01-19张红莉
张红莉
每个人天生不一样,这是无法改变的.统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抓紧中间来带动两头,往往使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丧失积极性,或者产生自满情绪,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则会厌学等.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一样的评价标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是人人都能理解、都能学到必要的知识.有些教师却没有注意到这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是中间战术,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中间的学生上,使两头的学生出现觉得太简单或太难的感觉.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觉得教学偏简单,没有挑战性,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觉得教学的难度偏大,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解,下课做不了题,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出现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不愿意回答问题等情况,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就会使教学方法出现偏差,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
1.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当教师私下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就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分层备课.这个目标就是教学课标.分层备课是为了让各层次学生得到学习的提高和自我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由简易题目来引出知识点,并提问中间层次的学生.该类学生一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容易理解这样简易的题型.然后让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此类知识点如何应用在题目中.再给出一些中等的题目,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解答.因为前面同学的讲述和讲解,该类学生一般能理解知识点,解答一般的题目.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也都能有所提高.在接下来的作业方面,教师可以布置简易、一般、拔高的三种题型让学生解答,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做前两类题,中间层次的学生将前两类题拿捏准后理解最后一类题,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将三类题型都把握好.
2.对不同層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当意识到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时,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再用针对中间来带动两头的这种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悄然进行.最开始可以将学生从成绩、态度、积极性等方面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学有余力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对于现有的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并在解答问题时思路活跃.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难度方面适当加大,使这些学生有所提高.其次是中等学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能够理解教学的知识点,但是理解的不通透,导致在做题时会觉得学到的用不上或者只能做一些简易的题目,对于解决增加了难度或者具有变通性的题目感到困难.这些学生往往态度比较端正,比较简单的题目往往都能拿下,只是在某些大题上会手足无措.教师要让这些学生多接触思维比较发散的题目,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最后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处境在教学中往往很尴尬,他们掌握的知识只能应付简单或者稍微难点的题目,成绩也总在及格线上徘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学生的需求,在简易题目上省略讲解,而稍微有点难度的题型也是很快讲解,使这些学生得不到提高.对于难度较大的题型,教师讲解得十分详细,而这些学生往往都不能理解这类题型.这样的情况积累下来,这些学生就会越发讨厌学习数学,甚至讨厌老师,在课堂上会神游他处,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要照顾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中等题型的讲解就要详细,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及格线以上.
3.构建分层评价机制.一个人的进步与否应该和以前的自己进行比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是由他与以前的自己进行比对来评价是否进步和提高.比如,对于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虽然这次成绩排在第一,但是分数却是降低的,或者犯了一些小失误等,教师应该指出该学生的不足,促使该学生加强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褒奖.对于学习成绩中等或者偏后的学生,教师要注重他们的进步情况.比如,在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上,这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部分或者全部时,教师应该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而在简易或一般的题目上如果细节问题频发的话,教师应该让他们加强训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