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寿旱塬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

2018-01-19葛鹏张秋红任进兴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杂粮现状

葛鹏 张秋红 任进兴

摘 要:永寿旱塬杂粮生产质量差,单产低、面积小且品种老化,栽培管理水平差,生产加工销售严重脱节等现状,因而加大杂粮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建立科技示范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值。

关键词:杂粮;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151

永寿县地处渭北旱塬西部,年降雨量600mm,无霜期210d,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种植杂粮品种多样:玉米、高粱、糜谷、豆类、荞麦等10多种。杂粮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不与小麦争良田;杂粮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物,是补充粮食安全的潜力产业;是饮食、保健、医药、饲料等行业加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对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永寿旱塬杂粮生产现状

1.1 品种老化,栽培管理水平差

种植品种多为自留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新品种单一且推广速度缓慢。不注重提纯复壮,大多种植在偏远瘠薄田块。只种不管,又受旱病鸟危害,使产量低、质量差、商品率低下、生产效益低,限制了杂粮生产的发展。

1.2 生产质量差,单产低、面积下滑

目前,杂粮多为零星种植且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加之时常受干旱少雨的制约和病虫鼠兔鸟危害的影响,产量低且不稳。因此,群众把杂粮生产看做“捎带田”、“料料田”、“晃晃田”、“收多收少在于天”,致使产品质量差,单产低、没有市场竞争力,种植面积逐年下滑。玉米由于价格较顺畅,面积下滑较少。经统计比较,永寿县2000—2010年期间年种植玉米5330hm2,2011年至今下滑到4000hm2;豆类面积由原来年种植1340hm2,下滑到667hm2;谷子面积由原来的年种植400hm2,下降到150hm2;高粱和糜子原来年种植350hm2,至2010年后几乎无人耕种;近年由于豆类,谷子市场价格上扬,今年豆类面积上升到1500hm2,谷子上升到268hm2,玉米面积稳定在4000hm2。

1.3 生产加工销售严重脱节,体系不健全

目前杂粮产区大多以原粮自产自销为主,生产盲目性大,质量差而常受市场压价,引起滞销。目前杂粮的加工仅有一些小企业加工一些食品、营养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率差。加工的商品少而差,没有国内和出口市场的竞争力,致使杂粮生产没有较大利润驱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杂粮的产业化发展。

2 杂粮安全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

2.1 发展杂粮生产的必要性

我国粮食虽然年年增产,但耕地却年年减少,年年都要进口粮,因而发展杂粮生产是粮食安全补充的一个重要途径。杂粮春夏均可种植,除纯种外,可用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形式发挥生产潜力。近几年来一些杂粮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例如:谷子由原来的2~3元/kg,上升到6~7元/kg,豆类由原来2~4元/kg,上升到6~8元/667m2。另外,杂粮一般投入少,产值比例大,杂粮的食用和加工途径广泛,有利拓展销售渠道。

2.2 重视杂粮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杂粮科技示范基地

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杂粮生产基地。尽量利用中低产田、坡改田、轮作田、套种间作田种植杂粮。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把一家一户的松散种植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建立杂粮科技示范区,发展品牌生产,实行一村一品,宜谷则谷、宜豆则豆,规模可大可小。要不断完善扶持杂粮生产的优惠政策,发挥财政、科技支农机制。杂粮产区要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各个项目,从资金、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向杂粮产区倾斜,加快杂粮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

2.3 加快杂粮产业发展力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发展杂粮产业,政府是支柱,科研技术推广是基础,龙头企业是后盾。要借助陕西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合作社)+企业联合一体的生产模式,以合同订单形式,明确责权,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系列化建设。要突出基地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加强政府对扶持项目的监管任务,业主自行经营的良性机制,着力建设完整综合配套高效的杂粮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保证生产,加工销售两不误,为保证丰欠年,淡旺季生产销售两不误,国家,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设立杂粮储备库。对于杂粮不单是原粮的初加工和上餐桌,更重要的是开发多用途新产品的深加工。要立足国内、国外2大市场,从饮食、调料、保健、医药到饲草、饲料及其它产品上进行现代化深加工,研发出更多更特更优的新产品,以品牌产品激励市场,竞争市场。通过加工,包装,贮运,延长产业链条,实行良性增值循环运行,拓宽流通渠道。

加大杂粮营销网络力度,建立杂粮新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產品加工、生产、供销等信息交流服务体系,为杂粮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撑。

作者简介:葛鹏(1982-),男,助理农艺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杂粮现状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细粮VS杂粮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