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8-01-19王东霞
【摘要】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多样,各体系构建模式内涵不一,整体看来对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操作不够规范。本文就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做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其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3平台+3模块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项目类别: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专业群建设的“3 平台+3 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0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238-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发展。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校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构建了“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将德能文化、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模块分立、三课堂全程素养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结构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按照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了“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3个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实现专业群共享;3个模块,即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和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德能文化素养平台由公共选修课、三课堂、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课程组成;专业通用平台课程突出专业群共建理念,设置了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等11门课程。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光伏电池制造工艺及应用、光伏组件加工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9门课程及方向课程。技能大赛模块按照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赛项从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模块按照“先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再组织学生成立创客社团,后对学生的创意项目進行孵化,实现创梦”的思路设置课程并制定实施方案。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学时占41.2%,实践教学学时占58.8%,其中技能大赛模块与创新创业课程学时各占2.35%,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符合太阳能行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更好地适应了企业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效
(一)建设3个平台,培养了学生基础发展能力
平台课程以共享为目标;公共基础平台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德能文化素养平台培养学生德能文化素养。专业通用平台针对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群的共性发展设立,主要包括专业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二)设立3个模块,提升了学生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包括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光伏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确定的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光伏专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光伏专业适应性和个性培养而设置的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方向数控制在2个。
技能大赛模块基于大赛常态化的要求,根据技能大赛赛项安排,将大赛最新内容和要求纳入学分管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参加各级大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创新创业模块促进普及性创业启蒙教育与创业精英教育相结合,按照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真实项目实践层次依次实现递进,通过第一、二学期的创业讲堂、普及教育,第二、三学期的创业空间、实战模拟,第三、四学期的创业之旅、项目孵化以及第四、五学期的创业之星、实现创梦等途径,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科研与技术研发项目,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具体形式如实行专业教师“1对1”指导、聘请企业家及创客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建立创意电子产品设计工作室、组建“新能源科技社团”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既尊重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能满足社会、市场、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的稳定性与市场需求多变性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08):23-26.
[2]尤承宪,葛向东.建构“3+3”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01):135-136.
作者简介:
王东霞(1979.02—),女,汉族,山东宁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方面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