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

2018-01-19顾伟青��

考试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微课

顾伟青��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促进沟通的媒介,加快了“微”时代的到来。它在教育行业特别是信息技术这个跟着时代步伐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加入微课的理念,根据微时代的特点,优化教学,但我们必须思考微课的应用,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根据不同对象、环境、时间等因素,思考微课应用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一、 微课应用后的问题

微课有特有的优势,它的应用是把知识划分成多个小的模块,并从中确定重点和难点,以此为中心,制作只有几分钟的微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借助网络平台交流自己学习遇到的问题与疑问,以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素养。但微课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我们需根据这些问题,深度分析,追问微课。

(一) 小学生是否可以学习微课

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内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基于此,得出微课的使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了解知识,并在不断练习中学习知识。但它实际使用时,取得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即有的家长提出,现在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如果长时间看视频,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同时,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他们除了看视频学习外,也会接触游戏,且孩子只有学习信息技术时才会感兴趣,对其他科目的学习缺少兴趣。

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微视频的使用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视力与兴趣,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批准,所有微课的使用只要在适合的度内即可,而为控制诱惑对学生的影响,让其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教师需在课上加大监管的力度。

(二) 微课是否具备学科性

微课的目的是优化授课内容的传递,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际操作,但它使用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理论与操作脱节的情况。由此,有的教师提出,经过询问,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家看完视频后,可以按照视频的步骤操作,但课上对操作步骤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基于此,教师总结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有较强的学科性,知识的讲解需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并掌握多个技能,且小学生的认知还有待强化,如果只用理解学习,可能会弱化学习效果。对此,提出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际应用时,需突出其学科性,并整合其他的教学方式与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三) 学习微课的时间

小学的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小学生每天有较大的学习压力,作业量较多,而他们也要用课余时间去各类补习班学习,由此,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微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创新微课进行的方式,从其他途径组织微课的学习,用这种方式避免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减轻他们的压力。

具体案例为:以四年级的WPS演示为例,教师会在课前把制作好的微视频通过网络或下载到设备的方式传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教师提出学生上台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虽然利用了课余时间,观看视频并进行实际操作,但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操作过于慌乱,无法独立完成,与其他同学配合后才完成了页面的增加與背景的设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课下并未阅览案例,说出的原因是,课后的时间被教师与补习班的作业占满,很难找出空闲的时间。

二、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的优化

上述三点是微课教育展开必须解决的问题,并要求授课教师积极思考,以真正发挥微课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根据对象设计微课

微课主要应用的对象是小学生,它是否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有效展开,是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以此摆脱微课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即教师需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即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做到持续学习等,从具体的授课内容中选择富有趣味性、精炼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学习后快速得到知识;其次,增加设计内容的趣味性,小学生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如果只是由教师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并用语言解释,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分散,而趣味性内容的选择,是创新内容的展示方式,用视频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习兴趣;最后,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二) 结合环境设计微课

其一,硬件环境,微课给人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象是微视频,但小学生只能借用家长的智能设备观看视频,增加了视频学习的难度,故微课除了录制视频外,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比如音频、文本等,所以微课不只是微视频,它也可以是其他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与学生的特点,用其他方式展开;微课可以用网络传播,而当下学校与家庭也接入了自己的网络,但有些学校与家庭因为某些原因,网络没有及时接入,所以微课使用的素材可以转化为音频、文字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小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教师需采用简单的授课方式授课。其二,软件环境,微课程的学科特性对课程呈现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授课前,必须考虑学科的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操作技巧,即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自动或人为的停顿,为学生留下练习的时间,学生尝试后,能够对知识有全面的了解,预防知识脱节。

(三) 选择微课学习的时间

微课学习的时间是否恰当,可以决定课程最后的呈现效果。现在,很多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都是颠倒课堂的授课方式,把需要学习的知识放到课前,让学生预习,但它必须面临的情况是,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学习微课,因此,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它包括两点:课堂学习:中国的教育为应试教育,用学习的知识应对考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会承担较大压力,每天需完成大量的作业,同时,课下微课的进行也会受不同因素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在课上完成微课的学习,具体步骤是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学习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总结存在的疑问,由教师解答,随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拓展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这也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设备不足的问题,此外,教师也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督学生,及时发现玩游戏的情况并制止,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endprint

比如以WPS文字的格式设置为例,教师在课上的操作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视频的内容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按照每个步骤的要求完成,随后,教师给出一个文档,并把字体的调整、段落设计等作为重点内容,提出要求,把某段文字从小三号字体调整为五号字体,或是更换某段文字的颜色,借此帮助学生完成实际操作。

课后学习:微课的呈现方式有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可以重复播放,若是学生学习知识时发现有哪几个知识不理解,可以重复观看。它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后,学生可以把课上播放的视频、文本内容下载到随身的储存设备中,课后复习时重新了解微课的内容。

由此,可有效减少学生没时间学习微课的情况,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故基于上述三点,教师需优化课程的设计,在设计中加入训练,优化整个过程。即教师选则内容时需突出重点与难点,确保知识使用后可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的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学习“计算机界面的窗口操作”时,教师可以先用微视频向学生介绍,随后让其根据已经给出的步骤具体操作,且过程中教师也会进行指导,完成教学目标。此外,課堂上实际训练的加入,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结束后,教师也要用正确的方式评价,并根据评价得到结果,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内容,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结语

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它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需思考其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微课应用的方案,优化内容的设计,增加载体,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150.

[2] 杜中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微课”应用之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6(01):232-233.

[3] 潘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实践应用探析[J].新课程(上),2016(03):169.

作者简介:

顾伟青,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