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8-01-19王海晴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4期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

王海晴

摘 要: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粮食种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渐渐显露了出来,尤其是其病虫害问题,更是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经济利益。文章主要研究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业;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023

在现阶段的玉米种植中,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种植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以及玉米生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我国农业现阶段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常见玉米病虫害

1.1 黑穗病

黑穗病是最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种类之一,玉米一旦感染,玉米穗会出现发霉状灰黑色物质,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黑穗病又被成为“乌米”[1]。主要成因是玉米雄花出现了变形,导致雄花膨大,玉米穗变短,致使玉米出现“乌米”现象,降低玉米的产量。

1.2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对玉米的危害非常大。一旦玉米被玉米螟侵袭,叶片、茎秆会被蛀空,玉米穗的果实会严重缺失。蛀空的茎秆会使玉米发生倒伏现象,被蛀的果实会腐烂发霉,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

1.3 玉米蓟马

蓟马同样是危害玉米產量的主要害虫之一,且造成的影响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玉米心叶内锉吸玉米汁液,使叶片呈现断断续续的白色条斑,危害严重时叶片扭曲成牛尾巴状,心叶破碎干枯,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2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黑穗病的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目前,玉米种子市场种类繁多,一些品种具有良好的防病特性,而一些品种相对防病效果略差。为了从根源处预防黑穗病,必须要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种子。在选购种子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种子的抗黑穗病效果,最好是能够出示近年来品种的种植情况调查资料。

强化播种处理,在播种前,应该使用克百威、多菌灵等专门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全面的包衣处理,保证种子在发芽期间不受病害的影响。在播种时,种子的最佳发芽温度应该在12℃以上,需要早播的可以覆盖地膜,保证种子的适宜发芽温度,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发芽后,对出现病害的幼苗,应及时拔出,防止感染其它健康的幼苗。

农业措施,为了有效地避免黑穗病,种植者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农业措施,以减少病菌感染的几率。例如:适当的延缓播种时间,或提前播种时间,错开发病的高峰时期。对选好的种子进行复选提纯。此外,还可以视情况进行轮作,一般2~3a的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黑穗病的发病概率。

2.2 玉米螟的防治

冬季消灭虫源,玉米螟的幼虫会在进入冬季前开始羽化,对此,可以在冬季对虫源进行杀灭处理,例如,将被虫蛀的秸秆作为燃料,进行取暖燃烧。或者搅碎秸秆作为沼气发酵的材料,这样能够有效地消灭过冬的虫源,减少开春后害虫的危害。

化学药剂,药物防治是应对玉米螟的最直接方式。具体的方法,可以在玉米生长初期,用3%的呋喃丹颗粒制剂,或1.5%的辛硫磷颗粒制剂,对玉米心进行灌浇处理,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防治效果。

生物法,现阶段对防治玉米螟比较有效的生物处理办法主要有白僵菌、赤眼蜂、性诱剂等,在日照地区已经大面积应用推广,既减少了高毒农药使用量,又能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危害。据实验调查,生物防治法的防治效率在66%以上,能够有效减少7%左右的产量损失。

封垛防治,在玉米螟幼虫蛹化的2~3周,可以使用封垛的方法防治虫害。具体做法应该计算植株的体积,科学配比进行白僵菌喷洒。要注意,秸秆垛一定要喷透,保证有效防治效果。

3 玉米蓟马的防治

玉米蓟马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每667m2可选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50g或25%吡蚜酮悬浮剂20~24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 ml兑水40~50kg喷雾,同时兼治灰飞虱、粘虫。由于蓟马、灰飞虱这些微小害虫也经常在麦秸、麦茬或杂草上活动、栖息,喷药时注意玉米苗、麦茬、麦秸上都要喷到,以减低虫源基数,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也可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以促进玉米苗早发快长,提高抗病抗虫能力。

4 结语

玉米是我国农业种植业的主要农作物,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十分长远的工作,并且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复杂化,这一工作的进行显得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对此,相关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冠勇.浅析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6):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