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2018-01-19杨作录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摘 要: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分为麦黄吸浆虫与麦红吸浆虫2种,在幼虫时期潜伏在小麦壳内,以麦粒的汁液喂食,导致麦田的大面积瘪粒,进而导致严重减产。本文从小麦吸浆虫的习性出发,分析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并对吸浆虫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011

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产中,属于一种毁灭式虫类灾害。幼虫时期的吸浆虫会潜伏在作物的颖壳内,并以正处于灌浆的麦种汁液为食,导致作物出现大面积的空壳、瘪粒,一旦发生,极易波及较大范围,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当地作物减产达80%,作物种植几近毁灭、绝产。同时此虫害的虫体相对较小,具有隐蔽性特点,很容易导致防治时机的延误。因此,正确认识与研究吸浆虫,并掌握其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基于此做好防治措施,是保障小麦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

1 小麦吸浆虫的习性

吸浆虫在越冬、越夏时会以幼虫形式在土壤中结成圆茧,时间一般为11个月;在第2年的3月份小麦拔节时期,当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适当时,幼虫就会在土壤中破茧,并开始爬出土壤准备成蛹[1];4月份时是小麦的灌浆期,幼虫则会在接近3cm的土壤中化作蛹,并在5月初期羽化到峰。成虫会在此时飞到小麦麦穗中,并在还未杨花的麦穗中产卵,卵期约5d。孵化出的幼虫在此时开始钻入至麦粒中,并以其中的浆液为食,导致麦粒大范围瘪粒,作物严重减产。在幼虫约20d后,老熟的幼虫就会飞至麦芒或颖壳中,并随露水、雨水的作用下回到土壤中,钻至约7~10cm土壤处结成茧休眠。

2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2.1 规律

吸浆虫的幼虫通常具有多年或隔年羽化的特点,其幼虫可跟随水流作用进行扩散,成虫可以风作为载体扩散,因此吸浆虫一旦出现则危害极为严重,在老虫去内危害相对较重,而在新虫区则以快速扩张的形式蔓延。吸浆虫在外界条件如气温、水分等适宜时发展十分迅速,对作物造成几近毁灭的损害,在条件相对较恶劣的区域内也能够存活8~12a左右[2],并始终保持高速的繁衍能力。幼虫在麦田土壤中的潜藏时间高达10个月,虫体相对较小,有着极强的隐蔽性特点。

吸浆虫幼虫的耐湿性、耐寒性、耐干性加强,在越冬时期死亡率较低,而在小麦杨花时期由于水分适宜、温度湿度使得生长速度较快,因此雨量是影响吸浆虫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在4月时期雨量充沛时虫害严重。在小麦连作、旱作、大豆与麦田轮作的区域内发生较为严重,在水旱轮作的区域内发生较轻,撒播田内作物受灾较重,壤土比沙土、黏土等危害更重,在陰坡、坡地等区域内虫害较为严重。正确认识与研究吸浆虫,并掌握其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基于此做好防治措施,是保障小麦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

2.2 要素

2.2.1 气候

区域内湿度、环境等是影响虫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温度主要影响的是吸浆虫产生的时间,而湿度则影响的是发生数量。如果春季雨量较多,温度较暖的话,就极易导致虫害的大批量发生;而春季如果较干旱则幼虫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已经破茧的幼虫在十分干旱的环境下还是会重新休眠,有效减少了当季虫害的发生概率。

2.2.2 温度与光照

吸浆虫成虫受到光照、温度等要素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和强光会使得成虫率降低,成虫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0~24℃左右,而30℃以上则无法活动[3],导致虫体的死亡。成虫的活动活跃主要集中在傍晚时期,其要求是晴朗无风,中午时段则会潜伏在叶面下。

2.2.3 栽培

通过调查吸浆虫的虫害严重区域发现,其种植模式多为小麦和玉米的连作区,而在混种区则发生较轻。

2.2.4 人为

利用机器收割小麦,大范围、大跨度作业形式会使得吸浆虫可能在多个区域内传播,并使得其危害范围越来越大。再加上农民对防治技术、实践的把控不当,也会导致虫害发生严重。

3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分析

3.1 农业与生物防治

在小麦播种时可选择抗虫类品种,选择不同类型麦种,能够减少吸浆虫可能造成的危害,一般的芒长多刺,口紧其麦穗相对密集,扬花期较短,麦壳相对较厚的品种不易受到吸浆虫的幼虫入侵,因此在选择麦种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这一要素,选择颖帽密长、麦粒皮厚、浆液不外流的品种,能够大大的降低虫害发生概率。

另外,可通过轮作倒茬的形式对作物布局形式进行调整,麦田的连年深翻,并使小麦与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等轮流耕作[4],避免虫源的产生,使其缺少寄生位置,对降低重口的数量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在吸浆虫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区域及周边,可通过改种植大蒜、油菜或者棉麦间作的方式来改善这一情况,经过2a以上时间后再种植小麦,就会大大减少这一灾害。因此,在小麦种植时应当适量的减少春灌,通过水地旱管的形式进行耕作,施肥需充足,并减少春季时节所施的化肥量,既能够使得小麦生长更加整齐、强健,同时也能够减少吸浆虫的侵入。

麦红吸浆虫喜酸性的土壤,而麦黄吸浆虫则更偏爱碱性土壤,因此应当针对性对吸浆虫成蛹期撒毒土,并根据防治的结果对成虫期做好补治。

3.2 化学防治

3.2.1 土壤处理

在小麦播种之前,应当在最后一波浅耕时用4.5%贾迪粉、或2%的甲基异柳磷粉、或4%的狄马粉、或2%的甲基1.65粉,麦田使用3kg/667m2左右、或80%的敌敌畏加100mL加入水2kg、或者50%的辛硫磷乳200mL加水5kg,喷在约25kg的稀土中,搅拌成为毒土然后在深翻时撒入耕地中。

3.2.2 蛹期防治

在每10cm×10cm×20cm的麦田中[5],当其幼虫数量大于5头,则可利用撒毒土的形式杀死部分蛹期吸浆虫,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同时还能够直接杀死在土壤表层、浅层的幼虫,起到抑制成虫的作用。通常在4月下旬时期,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或50%的辛硫磷乳、或40的毒死蜱乳250mL左右,对约5kg的水和25kg的土进行搅拌,并均匀的撒至麦田中,并利用杆子不断拍打小麦,保证毒土完全的落在地面土壤中,并配备浇水即可有效提升防治效果。

3.2.3 成虫时期防治

成虫期也就是小麦的孕穗时期,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份,在小麦抽穗后、杨花前,如果拨开小麦发现能过肉眼看到约2、3头成虫、或者在黄色的粘板山有2头以上的成虫、再或者是小麦的抽穗率已经达到约80%,则需立即使用强效杀虫剂对作物进行防治,每667m2应用使用80%敌敌畏2000倍液、或者是50辛硫磷、或吡虫啉30g,加水约50kg,并利用喷洒的形式进行施药,也可增加使用0.2%的天达2116叶面肥来提升药效,既能够减少虫害的生长,又可实现防治麦叶蜂、蚜虫的效果。另外,还可使用熏蒸法用以杀虫,将敌敌畏乳油与水搅拌后喷洒至细土中,在傍晚时期间将毒土喷洒至麦垄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毒土需要现配现用。

4 结语

小麦吸浆虫的大范围发生会使得育种工作者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其危害性更大、更广泛,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不断尝试,尽快的研发和培育出科学的防治技术,才能够保障小麦种植的高质量,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宋志均.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2,4

(9):21-22.

[2]尹玉党.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2,18(11):26-27.

[3]赵晓光,刘志连,王琳琳.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3,9(16):24-25.

[4]阚玉文.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0,16(2):23-24.

[5]王会贤.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河北农业,

2011,3(11):39-40.

作者简介:杨作录(1970-),男,甘肃武威,武威市凉州区怀安镇人民政府农技站站长,农艺师,专科,研究方向:植物保护。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