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语言学下的茶文化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研究

2018-01-19梁天柱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茶水茶艺

梁天柱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却面临着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在针对一些外籍人士的调查资料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华茶文化知之甚少,这足以说明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我们可以将我国茶文化文本翻译成英语形式,借此宣传和推广我国茶文化,提升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然而,在很多与茶文化相关的译本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翻译漏洞,这事实上与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译者应该对各类翻译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以后的茶文化文本翻译活动中加以避免。

1 应用语言学与翻译

1.1 应用语言学简述

“应用语言学”源自英文“Applied Linguistics”,其是国外语言学家Baudouin de Courtenay于1870年提出的概念。顾名思义,应用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起初,这一概念的提出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应用语言学联合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inguistique Applique)于上世纪60年代得以成立,针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与一般语言学相比,应用语言学更加侧重于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换句话说,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情况或现实问题,而不直接介入语言理论的争辩。一般来讲,应用语言学表示现代语言学理论在各类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像语言教学、语言测试、信息处理等都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就当前来讲,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在语言学界仍旧未达成一致的见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应用语言学下的诸多实践都需要遵循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着眼于21世纪,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呈现出“微观到宏观”、“单一到多元”、“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其理论思想也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2 应用语言学与翻译的关联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问,而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二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关联。首先,在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属于一种语言的应用情形。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应用语言学通常可以划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两种。在一般应用语言学下,翻译被视作“两种语言间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因而译者需要对语言本身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包括形式和内容)。在机器应用语言学下,机器翻译为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试验场所,当然相关学者指出机器翻译质量与计算机程序设计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事实上真正制约翻译质量的因素是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和逻辑判断。其次,在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翻译被理解为符号之间的交际转换。这种符号转换主要表现为这样三点:语内翻译(语言表达符号的转换)、语际翻译(融入交际符号的语言解释)、文化翻译(结合文化本身进行翻译)。近年来,相关学者尝试着将应用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

2 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特征

我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其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根据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茶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茶文化包括茶叶、茶具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形式;在精神层面,茶文化包括茶艺、茶文学、茶画、茶俗,这些与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相关的。要想更好地翻译茶文化专业术语,译者需要对术语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和分析,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2.1 内容丰富

茶文化包罗万象,因而茶文化专业术语也极为丰富。就物质层面来讲,茶文化专业术语就包含茶叶术语(嫩度、花杂、油润等)、茶名术语(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制茶术语(采摘、做青、炒青、揉焙等)、茶具术语(茶盅、茶船、茶衔、茶夹、渣匙、茶托等)等若干分类。再就精神层面来看,茶文化专业术语又可以划分为茶道术语(香气内敛、茶水分离、入口即化、舌底鸣泉)、茶俗术语(敬茶、擂茶、三道茶、迎客茶)、茶艺术语(西湖茶礼、禅茶音乐)等。

2.2 划分详细

茶文化专业术语的划分极为详细。就茶叶本身来讲,茶叶的优劣往往要从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这几个要素进行判断,而这些要素又囊括了各类专业术语。比如,与茶叶外形相关的专业术语至少有20个,包括肥壮、披毫、光滑、撒面、霉菌等;茶叶香气相关名词包含花香、参香、荷香、梅香等与植物相关的香味外,还包含烟味、堆味和杂异味等气味。茶叶滋味类的专业术语也有着明确的划分,比如鲜爽表示茶水品尝起来清爽且美味,苦涩表示茶水唱起来带有苦涩的口感。茶叶汤色类的专业术语包括橙红、黄绿、浅绿等,其用来表示茶水自身色泽的类别。根据叶底嫩度和均匀度等因素的差异,茶叶专业术语还可以划分为叶底类术语,比如全芽、细嫩、黑死等词汇就属于这一范畴。再比如,就茶艺表演来讲,其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茶艺表演用具术语、茶服术语、表演礼仪术语(精、清、净、美)等。其中,茶艺表演用具又可以根据形态的差异进行更进一步地细分,比如置茶器术语(茶则、茶荷、茶擂)、理茶器术语(茶夹、茶针、茶簪)、分茶器术语(茶海)、品茗器术语(茶杯、闻香杯)、涤洁器术语(茶盘、渣方、涤方、容则)等。

3 应用语言学下的茶文化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一些茶文化读本中可以发现很多翻译漏洞,这直接影响到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使得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也因此受阻。针对茶文化专业术语翻译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译者不妨结合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处理,以此确保译文质量达到要求。

3.1 针对过分直译问题:建议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活动的进行事实上为了实现实用化的“交际目的”,而从这点出发译者应该结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进行翻译。在一些涉外茶文化网站、茶文化英语资料中,许多茶文化专业术语存在过分直译的问题。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太过注意词汇表面的含义,而忽视了其真正地内涵。比如就“喉韵”这个术语来讲,其表示“茶水给喉咙带来的感觉”,而很多译者直接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将其译为“throat rhyme”(喉咙的韵律),但事实上“喉韵”和韵律本身并无关联。再比如,“茶质”一词表示“茶水在口感上的丰富度”,但有些译者将其译为“the quality of tea”(茶的本质)、“the character of tea”(茶的特质)、“theine”(茶素)等,这明显是未理解术语本身含义的表现。结合直译和意译,译者不妨将“茶质”译为“richness of tea flavor”。

3.2 针对文化翻译不当问题:建议采用归化翻译

除了上述问题外,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翻译不当的问题。相关资料显示,归化翻译这一手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应用语言学的内在逻辑,因而译者在处理“文化翻译不当”这一翻译问题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手法。比如说,“回甘”一词表示饮茶时苦后回甘的口感,很多译者将其译为“back to sweet”(回到甜美的味道),但却未将茶水原本苦涩的味道译出。这时译者可以将其翻译为“taste sweet after the bitter”,这样就可以极为生动地表现出茶叶自身“苦后回甘”的口感特征,使得西方受众可以更好地接受。再比如说,“舌底鸣泉”一词表示“茶水在舌头底部会缓慢生津,好像有很多细小气泡接连产生”,事实上这主要用来表示饮茶时生津的最高境界。如果按照字面将其翻译为“like sounding spring under his/her tongue”(就像舌头底下鸣响的泉水),读者可能理解为茶水的口感像泉水,而不会将其与“生津”相联系。从这点出发,建议译者站在西方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将其译为“produce saliva constantly in the base of tongue”,其中“produce saliva”即为“生津”之意。

[1]Susan.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J].2002,volume57(4):416-420(5).

[2]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一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上海翻译,2009(2).

[3]王东风.语言学与翻译:概念与方法:concepts and method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10(1):34-43.

[5]郭尚兴.试论中国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96-99.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茶水茶艺
基于数据库的专业术语知识图谱自动识别设计
茶艺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声乐作品在茶艺表演中的艺术价值探讨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茶水间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茶水间
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