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视角下《春园采茶词》英译研究
2018-01-19金立元
金立元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 519041)
国人爱茶。茶结合儒、释、道精神,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种茶、采茶、焙茶,茶农于辛劳中体味茶事。煮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文人在茶香中品味茶韵。兴之所至,他们或诗,或词,或歌,或咏,颂茶之纯美,人之真朴。在众多茶诗中,《春园采茶词》可谓声名不显,鲜为人知。然其受早期来华传教士和官员的青睐,予以英译推广,在西方颇受关注。它见证了中国茶文化西行的过程,直至今日,仍担当着西方表述中国茶文化的角色(江岚,2015)。《春园采茶词》为何能在西方传播?西方对神秘东方国度的好奇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英译本的形式和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论文从变译理论的角度研究该诗的英译,探索译者所用的变通手段及其翻译效果。
1 《春园采茶词》及其英译
《春园采茶词》,又名《采茶词》、《松萝采茶词》,是一组描绘徽州松萝地区茶事活动的竹枝词,共三十首。在中国历代诗歌中,《春园采茶词》并非精品,但结构清晰,层次井然,语言通俗,清新活泼。它以采茶女自述的口吻,描绘出松萝茶区的景物,气候,民俗,更真切地呈现了采茶,焙茶,煎茶的过程和情境;以采茶女日常生活为主线,细致刻画了她们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中国近代农村劳动妇女乐观积极向上的形象。
因在本土鲜受关注,《春园采茶词》的发现和传播之路稍显崎岖。据江岚(2015),郑毅(2015)研究发现,这组诗的原文和英译最早见于1840年《中国丛报》第八卷。译者茂叟,本名W·T·Mercer,曾是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刊发时配发的原文注明作者为“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十九世纪屯溪知名茶号“李祥记”的主人。1848年,卫三畏在其代表作《中国总论》中完整收录茂叟《采茶词》译文,使其迅速进入更大范围读者视野。后来,汉学家约翰·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再译《采茶词》,并将原文和译文均收录在其1870年出版的著作《汉文诗解》中。至此,《春园采茶词》有两种译本。茂叟译本选取字词对应简单直译,注重诗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但忽略了诗歌形式之美,导致译诗不似诗,译文刻板生涩,无法使读者欣赏到原文之形式和内容美。尽管如此,他的译文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扮演了译本的媒介角色,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戴维斯则以韵体翻译《采茶词》,运用增、减、改等变通手段,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原文进行变译,使译文富于诗意,有效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和文学样式,更具可读性。1907年,卫三畏重修《中国总论》时,用戴维斯译文替代了茂叟译文,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卫之作品直至今日仍是美国学生、学者及大众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论文着重研究其收录的戴维斯《春园采茶词》英译。
2 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是中国学者黄忠廉基于翻译实践提出的系统的翻译理论。根据对原作内容和形式的保留程度,黄忠廉(2002)将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力求保全的是全译而有所取舍和改造的则属变译。变译和变译理论的核心是变通。黄提出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八种变通手段,进而提出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释、译写、参译、仿写等十二种变译方法(2016)。
3 《春园采茶词》英译之变通
变译理论强调译者根据读者特定需求对原作进行“异化”,摄取原作信息,生成译文时采取多种变通手段,打破原文语言、形式和风格的约束。戴维斯之《春园采茶词》英译首先收录于《汉文诗解》。这是一部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诗歌总体情况的英文专著。本诗原文和译文都被置于第二部分,为赏析中国诗歌的一个范例。我们发现,戴译注重诗歌文学形象的传递,大胆采用增、减、改等变通手段,使诗更加立体、形象和生动。
3.1 增
增指在原作的基础上信息的增加,包括释、评、写等三种方式。在戴维斯英译中,译者多次添写与原文相关的内容,使译文更加具体、生动。首先,他增写描述人物动作情绪的词语,更加具体地传达了诗中人物形象。
例1:(第2首)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雾方浓。
英译:At early dawn I seize my crate,and sighing,oh,for rest,
Through the thick mist I pass the door,with sloven hair halfdrest.
例中sighing(叹气)是译者增写的与原文相关的内容。原作呈现的是茶女早起采茶的景象,并未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略整容”是因忙碌而无暇顾及。译者增加sighing,直指采茶女对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无可奈何,更与下文“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的热情,欢快的气氛形成对比。情绪的转换,更突出采茶女乐观向上的心态。
其次,他增写了事物状态描述性词语,使所述对象更为具体。
例2:(第19首)只图焙得新茶好,缕缕旗枪起白毫。
英译:My care shall be to have my tea fired to a tender brown,
And let theflagandawl,well roll'd,dispaly their whitish down.
例中to a tender brown(至浅棕色)和well roll'd(卷起来)都是对焙好的茶的形象补充,原文作者仅用一“好”字,语义含混模糊;而译者翻译时则从颜色和形态赋予“好”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茶事。
在翻译的过程中,戴维斯不仅仅如全译要求的那样,为弥补语言文化差异对译文进行微“增”,而是根据自己对目标读者的考量,根据原文的语境,大胆增写与原文相关的内容,以更好传递人物形象和情感,阐明诗文内容。
3.2 减
减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去掉原作中译者看来读者不需要的信息,使读者读到最有用、最需要的信息。变译的减与全译的减不同。全译在形式上有所减少,但是尽量保持原作的意义。变译是译者对原作内容的取舍。因此,译者会舍去他认为读者不需要的内容。在《春园采茶词》英译中,戴维斯多次采用删减这一变通手段,保留主要叙事内容,删减部分文化相关词语和部分细节情境。
例3:(第1首)社后雨前忙不了,朝朝早起课茶工。
英译:And I must rise at early dawn,as busy as can be,
To get my daily labour done,and pluck the leafy tea.
上例中“社后雨前”中包含茶文化内容,涉及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社后”之“社”为春社,中国传统民俗之一,在春分前后。“雨前”之“雨”为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从春社到谷雨这一段时间,是春茶采摘最好的时间。全译这两句诗,“社后雨前”是必须译出的。然戴维斯则知将两词放到译文中势必让译文生涩难懂,且诗歌文体也不允许译者展开详细的解释。因此,他在译文中直接将这一个词删减,再将两句句意糅合,使之成为语义连贯,能够基本传达诗句核心意思(忙碌)的韵体诗。
例4:(第5首)同人笑向池前过,惊起双凫两处飞。
英译:In merry laughter by the pool,the lotus pool we hie,
When hark!uprise a Mallard pair,and hence affrighted by!例中译者特意删减原作中“两处”一词。原作呈现的是采茶女笑着经过池边惊起两只野鸭飞向不同方向的画面感,是视觉效果。而译文则意图突出听觉—听(hark),笑声(merry laughter)和脚步声(hie)惊起了(affrighted)一对野鸭。译者还将原作中的陈述句改成了感叹句。“两处”这一细节的删减,突显了译文主要意象—惊起。
3.3 改
改为改变,包括改换,改编和改造等。通过更改,使原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以满足读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根据需要,对原作的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进行改变。
在英译《采茶词》时,戴维斯为更好表达原作情感,使译文生动形象,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和感叹句,将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例5:(第4首)双双相伴采茶枝,细语叮咛莫要迟。
既恐梢头芽欲老,更防来日雨丝丝。
英译:
Like fellows we each other aid,and to each other say,
As down we pull the yielding twigs,"Sweet sister,don't delay;
E'en now the buds are growing old,all on the boughs stop,
And then to-morrow-Who can tell?The drizzling rain may drop."
例中译者将原文间接引语转化为直接引语,添加呼语sweet sister,用语言形式将“细语叮咛”四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女子相伴采茶,劳作间交谈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更将陈述句改为自问自答的疑问句,译文富于生气,语气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
此外,戴译《采茶词》时,囿于诗歌结构、节奏和韵律,选择对原作叙事内容进行改造,删除部分内容,写入新的内容,同时还保持原作的中心主旨不变。
例6:(第16首)知是何人调玉碗,闲教纤手侍儿煎。
英译:But yet the thought arises,who the pretty maid shall be,
To put the leaves in jewelled cup,from thence to drink my tea?
例中,译文改写了原作中“闲教纤手侍儿煎”这一叙事内容。原作包含(采茶女)焙茶—(何人)教侍女煎茶—(品茶)这个过程,写作时将品茶隐于文字之外,欲通过对比表达采茶女辛勤劳作却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之痛。而译文则只保留前后两个环节,去掉中间环节,将原本需要意会的品茶环节直接用文字表达,译成“但是想起不知道谁会将茶叶放到玉碗中,从中喝我的茶”。虽部分语义缺失,全诗意义却得以保存,且译文读来结构清晰,节奏明丽,十分流畅。
4 结论
《春园采茶词》以简朴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松萝茶区茶俗民风,采茶女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受到近代来华传教士和官员青睐。戴维斯译《采茶词》,以欲欣赏中国诗歌之美的读者为目标读者,尽力保留原作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大胆运用增、减、改等变通手段,增写与原作相关内容,丰富原作中人物形象和事物特点,删减较为费解的中国文化词语和与叙事主线无关细节,甚至改写叙事内容,是变译实践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