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下“茶”文化翻译对中医对外推广的借鉴

2018-01-19邓珊珊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银海红茶跨文化

刘 轻,董 宁,邓珊珊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但名物不同,传实不易。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中医文化对外推广和翻译的过程中,传达中医自身的医学理念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医文化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茶文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饮茶之风由中国引领,并在世界上形成了崇尚茶文化、茶礼仪的风气。茶的有效传播为中医文化翻译和对外推广提供了借鉴。

1 关联理论与“文化空缺”

篇章语言学领域著名的理论学家巴兹尔·哈蒂姆(Basil Hatim),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一书中提到:“跨文化交际中总是存在障碍。语言交际失误是其根源,也是其后果。究其原因,在于一方所言之事物,在对方的脑海里产生何种修辞上及语言上的认知。”(Basil Hatim.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57.)翻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翻译只有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才能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要在综合考虑个体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减少产生的障碍和误区,减少“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cultural lacuna)概念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翻译学家Dagut将其定义为“某一民族的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Dagut,M.Hebrew-English Translation: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Some Semantic Problems[M].Haifa:University of Haifa,1978:45.)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语际的读者和作者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障碍。

中医英译“文化空缺”现象大量存在。例如:中国读者由“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联想到的是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概念。但是基于西医诊断模式下的西方读者是无法建立这种文化关联的。所以,阴阳辩证(yin and yang)在中医翻译国际标准中采取了直接音译的译法标准,原因是西方文化缺乏中国阴阳道家理论的对应语。像五行、经络、正气、病邪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有而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就是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要想在翻译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翻译学者填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在理解异域中的空缺,使他们理解并合理使用中医文化。

关联理论(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 1995)为解决中医翻译文化空缺问题提供了策略性的参考。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1)的过程。它关注的核心是交际和认知。在交际中,发话人要明确无误地示意自己的意图,在话语中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受话人则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做出语境假设,并结合发话人提供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寻求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周义斌,王银泉.基于关联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下的中医文化缺省及其英译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03):334)关联理论起源于认知科学,它的初始目的不是为了研究翻译,但它不仅在语用学领域,在很多领域中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伦敦大学语言学博士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Gutt)在1991年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过程。译者先通过推理,对原作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假设;同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从而建立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这样译文读者就能以最少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所以,译者在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之间建立关联,起到了桥梁作用。

在中医翻译中,译者可结合中国的文化,通过推理,对中国医学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找到作者和读者间的关联,使译语得到最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在翻译中可采用音译并意译的方式。例如,中医眼科典籍《银海精微》(Yinhaijingwei:Essencials of Ophthalmology)。“银海”出自道家思想,道家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银海”指眼睛,所以将其译为“Essencials of Ophthalmology”(眼科学的精髓)是准确的,如果直译为“silvery sea”(银色的海),西方读者势必无法理解。或者,在翻译中可采用在直译后添加注释的办法。比如:将《银海精微》译为“Essence on the Silvery Sea:Silvery Sea,as a Taoist terminology from an ancient Chinese works,refers to eye”(银海的精髓:“银海”源自中国古代道家典籍,指眼睛),这是一种即可以保留中国语言文化特点,也可以补充西方读者文化空缺的有效方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文化翻译就是中医文化图式的转换。关联理论为译者解决中医文化空缺问题,为寻求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关联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明示中医文化和中医药茶文化的关联、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桥梁作用,消除中医翻译和国际推广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2 关联理论下的中医文化和茶文化

2.1 中医文化和中医药茶文化的关联

茶文化与中医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有历史记载:“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茶为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广义的中药,也叫中草药,包括以茶饮的方式服用的含茶、不含茶的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茶与药茶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医疗保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生活压力加大的今天,中药茶饮因其服用简便、保健、无副作用的特点,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中医药茶在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对中医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将中医药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关联,有利于我们在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基础上寻求中医英译可采取的策略。

2.2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联

茶是我国最传统的饮品。西汉,在丝绸之路和海运支持下,茶成为世界流通商品。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背景反映了各自所从属的不同文化体系。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然心性,而西方的茶文化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中的贵族气派。中国人认为人的内在不仅要提高德性修为,更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下,中国茶文化强调的是品茶人自身的心性。因此,中国饮茶文化讲求“茶之道”。而在西方,茶是上流社会里一种身份的象征。正统的英国下午茶要求饮茶者身着礼服,十分讲究礼仪。东道主要为来宾准备茶具、茶点。下午茶成为了皇室贵族、绅士淑女社交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西方的茶强调的是饮茶者的身份、地位和礼仪,因此西方饮茶文化讲求“茶之仪”。这反映了中西方茶文化背后不同茶文化价值体系。但是文化源于生活,中西文化殊途同归。无论是茶的“道”还是茶的“仪”,都源于人类生活的一个本源--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而中医和西医都源于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茶”文化的对外传播、销售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推广中的文化空缺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

3 中医药茶文化的翻译和推广为中医跨文化交际提供的参考

为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关联”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促进文化补偿作用的发挥。主要策略如下:

3.1 借力茶文化传播中医哲理

茶的传播为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世界各族人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佛家、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中医国际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具体的讲,我们可以研究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体现,借此传播中医中蕴含的哲理。如《茶经》中有“堪比醍醐、甘露”的说法,“甘露”在道家思想中指天地万物和谐统一,也有阴阳和谐的意思,这与中医上的阴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3.2 借鉴已有广泛翻译传播的茶典籍推广中医术语推广

《茶经》等典籍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翻译成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翻译方法和策略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翻译方法,推动中医翻译的国际推广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借鉴“茶”文化中一些术语的表示方法。“红茶”的“红”在传播过程中被译为“black”。这一译法拓展了红在翻译中的表达领域。另外“乌龙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译为“Oolong Tea”采用了音译方法。中医上的一些专业术语在没有对应语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一译法方式。因此,在中医国际推广中我们应当充分借鉴“茶”文化翻译积累下来的有益经验,借助“茶”文化在中医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并采取有效策略以充分发挥“茶”文化翻译的“桥梁”作用。

3.3 大力开发药茶,打开世界之门

茶也是一种商品,在商品模式下为中医产品进入西方市场做出典范。比如在红茶中加一点奶,就成为风靡全世界商品市场的奶茶饮品。比如红茶,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中国茶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了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新的消费模式。元泰茶业,在融合英式红茶馆和美国星巴克咖啡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建立了“茶屋”(Tea House)连锁,形成了符合西方人消费观的红茶经营模式。传承中国红茶文化,让西方的顾客能体验到中式红茶的精彩,这是对西方消费者进行的文化的培养和熏陶。茶学思想受到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着重培养人的德行、养生、天人合一的精神,这和中医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这为中医药茶叩开了市场大门。人们在茶的药用基础上,把茶进一步加工,可以使中药茶饮成为商品市场上可口的饮品。近年来,凉茶在国内外大规模的研发、生产、上市和申遗,使中国药茶有望成为和可口可乐一样的国际化饮料品牌。

3.4 借助药茶功效推广中医传统保健方式

茶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药物。中医特有的体质学理论结合茶的寒热温凉特性,能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日常选择。中医讲究寒性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热性食物适用于寒性体质。根据身体特征,喝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如平常抽烟、喝酒,容易上火并且体形比较胖,属于燥热体质的人,可以喝凉性的茶。绿茶和青茶中的铁观音就属于凉性的茶。如果是体质比较虚弱,平时吃点凉东西就觉得腹胀、胃胀的人,这样的人属虚寒体质,建议喝中性茶或温性茶;乌龙茶、大红袍就属于中性的茶。如果是老年人,建议喝红茶或普洱茶;普洱茶属于温性的茶,红茶属于热性的茶。平时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处于亚健康的人,可以喝中性或温性的茶。在秋冬季节喝红茶、普洱茶也很适合。在茶的传播过程中,普及茶文化中的中医食物药物等的寒热温凉特性,可以为西方人接受中医体质学理论奠定基础。我们也可以将茶叶的传统药用与现代疗养技术相结合,发掘药茶在疗养中的心理疗养功效。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保健方式也可以利用中医药茶已经叩开的国际市场大门走向世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和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中医对外翻译和推广过程中,为解决“文化空缺”问题,可借助中医药茶文化对中医翻译和中医推广中的“文化补偿”作用,提升中医跨文化交流的水平。

[1]Basil Hatim.Communication 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57.

[2]Dagut.M.Hebrew-English Translation: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Some Semantic Problems[M]Haifa:University of Haifa,1978:45.

[3]李剑.积微累渐话药茶[J].中医药导报,2011(1):79-80.

[4]师旭亮,张小皎,赵冉.“茶”文化翻译在中医国际推广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6(3):271-272.

[5]周义斌,王银泉.基于关联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下的中医文化缺省及其英译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3):334-336.

猜你喜欢

银海红茶跨文化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oughts in Treating Eyelids Diseases in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 (《银海精微》)
蜜香红茶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银海扬帆三十载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