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与创作特征

2018-01-19褚冬雪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陆羽饮茶茶文化

褚冬雪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 450009)

唐朝时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中唐以前,中国茶文化在国泰民安的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发展。陆羽《茶经》的问世后,从此为我国的茶文化开拓了一个新方向。在特定的思想、哲学和茶饮的基础上,《茶经》成为世界上首部茶叶著作,并在茶道思想、人文思想以及创作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1《茶经》的创作背景

1.1 唐朝茶叶贸易发展的繁荣

唐朝以前,南方是茶叶的主要产地,饮茶也只是南方的习惯。而随着佛教禅宗的兴盛,我国茶叶的生产以及饮茶风习逐渐传入北方,并由此盛行。同时,这使茶叶出产以及南北的茶叶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封神演义中有曾有记载“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这也侧面体现出唐朝经济的繁荣,使得唐朝茶叶的生产与贸易空前繁盛。陆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人,从小生活在龙盖寺中,酷爱诗文创作和儒家经典,但后来逃离寺庙后便过得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而他一生中亦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便是遇上了复州太守李齐物。李齐物不但爱惜陆羽才华,与其相见恨晚,还助他脱离困境,在才学上给予指点。

1.2 唐代茶文学的推动

此外,很多文学人士的热情参与,也极大力度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饮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重要。各大文士都常常喜欢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这样也为茶文化增添了情操和内涵。一时间,饮茶这一风习在文人当中风靡起来,文人学士酷爱饮茶,认为饮茶具有增神益智、陶冶情操的作用,其中有许多文人喜爱饮茶作诗,留下著名茶诗广为佳传。这一风习的盛行,也促进了唐代茶文学的蓬勃发展。

1.3 唐代对品茶的审美要求

唐代人们品茶,已经超越口感上的满足,他们主要从审美来品尝茶的香、形、味、色,注重心境上的体验,渴望人茶合一的至高心境。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会再把茶作为是一份饮品,而是作为审美鉴赏的对象或者是诗人们欣赏活动的一种介质。因而,陆羽在隐居后十分淡泊风雅,潜心研究茶文化写作,在他28岁时完成了《茶经》初稿。后来他又收集历代茶事,填充《七之事》,在经历将近数十年后,终于著成了这部茶文化著作。

2 陆羽茶审美观的形成

2.1 茶德的熏陶

茶人有“德”。《周易·系辞》记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包含了诚实、善良等一系列优良品德的范畴。古时候,人们都会尊敬德行兼备的人。而在文字上表现出来,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写道的“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的德主要在于他高尚的为人处世哲学,就是精行俭德。“精行”即为做事,饮茶者需要严格遵守社会品德做事,不越轨;而“俭德”就是饮茶者需要不断遵守传统的思想品德,不松懈。陆羽一辈子不当官,宁愿当一个轻松自在的饮茶者、放荡不羁。然而陆羽独特的性格却得到千古后辈们的称赞。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大学生都需要放眼国际、环顾国内,对于社会我们不能将自己与世隔绝,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保持理智的思维。创建属于自己的思想境界,改善的我们行为体系。《茶经》在“茶之源”中阐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叶喜欢生长在高海拔或者阴暗的树林里,吸收稀稀落落的阳光,缓慢而又健壮的成长着,茶叶拥有极强的生命力。茶拥有一种特点:茶性。茶性会给予人们一种积极的体验,在《茶经》中有言,“茶之为用,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经》中表现出来的茶性正如后唐时期刘贞亮的《饮茶十德》“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所表达的茶性。茶的清新与顺滑,让人们在饮茶之时感到温良且怡人;这便是茶性给人们的这种生理与心理上的享受。因而,人们对茶的重视也在不断提高,有些人把茶当做品德修炼、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并且他们对人体的心理、生理尤其是思想品德情怀的构筑有着积极的功效。

2.2 陆羽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

陆羽生长在唐朝中期,他所成长的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对他思想的形成和后来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唐玄宗在登位初期积极进行改革,有效促进了唐代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并营造出一片盛世的福泰祥和景象,史称“开元之治”。在这一时期,唐朝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已经发展到了无法缓解的地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差别普遍出现在各个阶层之间,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使得当时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元二十六年后,唐玄宗大力提倡习儒并竭力推崇道教,试图以此来安定社会风气。陆羽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并且当时李隆基推崇三教合一,因此陆羽思想中佛、儒、道三种理念相互融汇。而上述的三种理念,无一不是把追求人与社会、自然、宇宙的和谐当成至高的审美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了作者美学和生态学观念的形成。这一审美思想,首次把中国佛、儒、道的饮茶文化与思想过程融为一体,他不吝啬文笔对自己潜心精致的烹茶风炉进行细腻独到的描写,鼎足上刻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等卦象,其中蕴涵了“风能兴火,火能熟水”的自然和谐之理。由于山上泉水清晰纯净,陆羽取泉水为最宜饮茶之水,在《茶经》中写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理由则在下文提到:“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这段的意思是说泡茶的水,用山水甚好,其次则是江水,最差的就是井水了。泉水,最好选择石钟乳上滴下的水,或是铺满碎石的水池慢流的水。作者这种独到的审美观,不只是局限于老子养生长命的思想,更呈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中和之美”。

3 陆羽《茶经》的创作特征

《茶经》全篇共7000多字,此中系统介绍了茶叶的各种特征以及28种茶具,另外也介绍了茶水的烹制过程和茶叶的饮用方法,引用了古书中与茶相关的大量典故、史实,并对茶的生产地进行了分析及评价。《茶经》的内涵充实,整体风格文字洗练,充分呈现了陆羽的三大创作特征。从思想层面上思考,《茶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着,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与发展上新的认知与摸索。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都会遵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陆羽便是这样的人。陆羽跟别的文人一样,唯一的不同便是他独辟蹊径,就是说他开创了一条很具体的道路,即是从业务上开始调研,用这种新的方法来向大众展示自己调研的成就。以他孤单的身世、遭遇乱世的经历、以及他从小勤奋努力而换来的渊博学识,他拥有这样的优势及能力,再加上他是为了让广大群众能接受他新鲜的茶思想。他根据茶的这些认知和体验,按部就班,深入浅出,提倡“精行俭德”,为当今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品德遵循。应该说,这正是陆羽所要追求的。在《茶经》中,他几乎不使用评论的语言,都是以叙述为主,把茶学只是以“原生态”式的、概括性的介绍给读者,并尽量使这些知识内容合理性地加以呈现。一般来说,了解并掌控了这些客观规律,按规律去做就行了。在制茶中有以下这些要点:炙茶要火焰稳定,不能忽大忽小;碾茶末要及其细致,不能有棱角;其火要薪炭,不要膏木、败器;选择水源时一定要选泉水,最好不要井水;水沸腾后应即沸即用,不可多次沸滚旧水;制作汤花要沫饽丰厚,不要沫饽缺乏;倒茶应该在五碗之内,不能超过五碗;喝茶应该趁热,冷茶的口感会差上许多。宋朝诗人曾写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中国茶史上,陆羽是一位典型的代表文人,“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他曾经饮茶的场景,就像唐代诗人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茶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

结语

“茶道大行”这一局面的形成,与陆羽《茶经》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饮茶风习在中国盛行开来,乃至传至世界。《茶经》创作中所渗透的审美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厚,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茶文化著作开创了先河。

[1]魏代富,陈肖杉.陆羽《茶经》校注[J].农业考古.2015(05).

[2]姜欣,姜怡.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J].农业考古.2014(02).

[3]朱世桂,周杰灵.《茶经》中“茶为累也,亦犹人参”新译[J].农业考古.2015(02).

[4]李广德.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02).

猜你喜欢

陆羽饮茶茶文化
陆羽品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不捧场的好朋友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第一次放孔明灯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