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茶典籍翻译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互文典籍工作者

张 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翻译工作是以推动语际交际为目标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包含对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而且也包括对文化进行传递的过程。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经典文学的翻译,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展现自身文化魅力的有效路径,而从文化传播视角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本质做出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利于推动经典文学翻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有利于强化受众对我国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解,继而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中西文化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我国茶典籍翻译做出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 茶典籍翻译面临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中,茶典籍翻译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开始,我国有近千部茶典籍问世,然而,我国茶典籍英译本的数量却不多,这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茶典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茶专业知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在茶典籍翻译中准确的传递作者意图以及作品内容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信息,成为了茶典籍翻译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影响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的过程中,茶典籍翻译工作中的互文关联成为了主要的障碍。互文性即文本互指性与文本间性,包括茶典籍在内的每一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本特性,在这些文本当中,许多其他文本所具有的内容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茶典籍为例,每一部茶典籍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前人所创作的茶典籍,并且包含着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各类文化信息,通过对前人创作的茶典籍以及其他各类文化信息进行吸收与转换,茶典籍才能够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茶典籍以及茶文化体现出了相互继承的特征。由于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形式,因此,丰富的互文关系,是我国茶典籍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之一。如在我国茶典籍中,与《诗经》、唐诗宋词等具有互文关联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引导受众对茶典籍中的互文进行识别与了解,是确保受众能够理解茶典籍创作意图以及文本信息的重要基础。也正因为如此,重视茶典籍所具有的互文性、做好茶典籍互文翻译工作,是提升茶典籍翻译质量以及茶文化对外传播成效的重要基础。

2 茶典籍的互文性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与周鲁公。”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距今已经走过了五千年。在这样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茶文化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其中,茶典籍就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之一。从茶典籍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在1911年之前,我国出现的与茶文化相关的专著,都可以称之为茶典籍。从我国第一部茶典籍《茶经》问世以来,各朝各代的茶专业论著也纷纷出现。从这些茶典籍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看出,不同的茶典籍存在着明显且多样化的互文现象,这些互文现象同时存在于茶典籍创作的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其中,宏观方面主要包括茶典籍创作中的立意与谋篇,而微观方面则主要包括茶典籍创作中对典故、隐喻的引用等多个方面。如明朝时期屠隆所创作的《茶说》、清朝时期陆廷灿所创作的《续茶经》以及陈鉴所创作的《虎丘茶经注补》等茶典籍,都对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中所使用的目录编排形式进行了借鉴,这种借鉴即属于立意谋篇方面的互文现象;另外,在陆羽创作的《茶经》当中,“醍醐”一词引用了佛教文化,在宋徽宗所创作的《大观茶论》中提到的“至清导和”与裴文所创作的《茶述》中提到的“其功致和”表述相似,由此可见《茶述》对《大观茶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社会思想,因此,我国诸多茶典籍所表述的内容和所提倡的理念,都与儒家思想具有紧密关联。无论是对社会文化的引用还是对前人茶典籍相关表述的引用,都属于微观的互文现象范畴。而无论是从我国茶典籍宏观的互文现象还是微观的互文现象都可以看出,我国茶典籍中存在的互文现象十分普遍,体现出了范围较大以及数量众多的特征。

那么,在茶典籍翻译中,面对如此普遍的互文现象,翻译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好翻译工作呢?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翻译工作者必须做到几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翻译工作者在茶典籍翻译过程中,必须对文本中存在的互文现象做出识别与理清,由于宏观互文现象与微观互文现象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因此,这样工作也十分复杂。但是也只有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上,翻译工作者才能够做到茶典籍信息的全面传递,也才能够确保受众能够通过忠实与原文的译文,对茶典籍内容做出更好的认知;其次,在茶典籍互文现象的处理过程中,翻译工作者需要围绕翻译目标,对翻译策略做出合理的选取。如果茶典籍中的内容能够得到全面、准确的呈现,则需要尽量忠实于原著,而如果一些互文现象无法得到较好的处理,则可以通过淡化部分内容或者使用一些受众可以理解的内容替代这些内容,从而确保茶典籍得到翻译之后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最后,为了更好的提升茶文化对外传播成效,茶典籍翻译工作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不同茶典籍之间的继承,即如果翻译对象涉及到了其他的茶典籍,则可以通过直接引用这些茶典籍中的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处理好茶典籍翻译中的互文现象,而且也能够确保受众对茶典籍内容乃至我国的茶文化做出更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3 茶典籍翻译中的互文翻译策略

以明朝时期朱权所创作的《茶谱》为例,这一茶典籍对中华茶道做出了相对系统的论述,其中不仅涉及到了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化意象,而且对茶叶的冲泡、烹制以及饮茶礼仪等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在这一茶典籍的创作中,朱权不仅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而且也对前人所创作的茶典籍进行了较多的借鉴。从行文风格来看,《茶谱》中的语言优美而流畅,较多的引经据典决定了这一茶典籍呈现出了较多的互文现象。具体而言,《茶谱》中的互文现象包括杂糅、用典、引用以及戏拟,由于戏拟手法并不普遍,因此,下文主要对杂糅、用典、引用的翻译策略做出探讨。

《茶谱》中的杂糅现象多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这些诗歌与《茶谱》之外的其他文本都具有紧密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存在杂糅现象的语句都具有较大的翻译难度,甚至存在不可译的情形。如《茶谱》对茶事活动提出了较多的要求,作为茶客应当“鸾俦鹤促”,侍茶老翁则需要“衣以鹤麾”,饮茶活动最好能够在“松林之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与“松”都具有特定的意象,“鹤”经常用来形容长寿与脱俗,“松”则经常用来表现高洁傲岸的君子之志向。通过这些互文现象,我国社会大众很容易看出朱权所提倡的茶道思想,即追求返璞归真与高雅脱俗。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些互文现象却具有较大的翻译难度。以“松竹”的翻译为例,翻译工作者可以适当使用增译手法,并对译文词汇做出合理的选取,确保词汇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得到准确的传达。为此,翻译工作者可以使用“upright”对“松竹”进行修饰,这是因为“upright”不仅具有“挺拔垂直”之意,而且也可以理解为“道德高尚、行事诚实”,因此,通过这一词汇,不仅能够传达出“松竹”所具有的形态,而且也能够传递出“松竹”背后所隐含的君子之志。

《茶谱》中的用典,即是借用典故对茶文化内容进行论述,而运用典故的句子一般具有短小精悍、文化内涵深厚的特征。如在《茶谱》第四部分当中,朱权对理想的以茶宴客情景进行了描述,其中写道:“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瓶,足可以通仙灵矣。”这一句涉及到了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与苏轼的《游诸佛舍,一日饮茶七盖戏书勤师璧》两首诗词。那么,在这句话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两点问题:首先,朱权通过将卢仝、苏轼设想为理想茶客,表现出了朱权爱茶且超脱达观的茶道理念,这种理念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以表达;其次,《茶谱》中的这句话和卢仝、苏轼的作品构成了互文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需要引导受众了解这种互文关系。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翻译工作者有必要对互文文本进行翻译,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因为译文过长而影响原文风格的现象,为此,翻译工作者可以使用直译与注释的方式,引导受众通过阅读注释,理解互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对互文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做出更为清晰的认知。在翻译实践中,则可以在注释部分对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与苏轼的《游诸佛舍,一日饮茶七盖戏书勤师璧》做出一并翻译,并对互文文本中涉及到的典故进行解释,从而完成原文信息的全面传达。

在《茶谱》当中,引用这种互文现象分布最为普遍,这种对其他文本进行有意识的援引行为,能够有效强化茶典籍的语言论述效果,并且能够强化茶典籍中观点的说服力。在《茶谱》当中,朱权所引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茶叶名称、茶具等专门词汇的引用,二是对诗句的引用。这两种内容,在英语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这些内容也具有较大的翻译难度。如《茶谱》中提到:“其名有五:曰茶、曰榻、曰蘐、曰茗、曰荈。”这个句子是对《茶经》第一则内容的直接引用。而在这个句子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可以参考《茶经》译本所作出的翻译,并结合句子的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这些句子所承载的意义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到准确的表达。为此,对《茶谱》中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沿用《茶经》翻译中的音译法,从而让我国茶典籍翻译以及对外传播体现出良好的继承性,继而确保受众通过两部茶典籍所具有的互文关联和继承性,对中国茶文化做出更为统一与更为系统的了解,避免受众对茶典籍翻译结果产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

4 茶典籍互文翻译中的注意事项

在茶典籍互文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主要需要注意三点内容:首先,翻译工作者应当将忠于原文作为重要的翻译原则之一。推动茶文化对外传播成效的提升,是开展茶典籍翻译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茶典籍翻译工作需要重视呈现出茶典籍所具有的文化内容与文化魅力,在忠于原文、确保原文信息得以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并重视提升译本所具有的可读性;其次,翻译工作者需要对互文现象以及词汇内涵做出准确的把握。在茶典籍的互文现象当中,一些词汇所具有的内涵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对词汇前后内容做出分析,准确把握不同语境下相同词汇所具有的内涵,从而确保受众能够对茶典籍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最后,翻译工作者需要善用各类译本以及工具书。在茶典籍翻译过程中,许多引用内容都可以从相应的译本中找到较为合适的翻译,与此同时,在茶文化专业名词的翻译中,也应当使用工具书来确保译文体现出规范、统一的特征。

5 结语

茶典籍中的互文现象是制约茶典籍翻译质量和传播成效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对茶典籍中的互文现象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做出探索,继而实现茶典籍翻译质量和传播成效的提升。当然,在我国其他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以及传统文学著作翻译过程中,也可以对茶典籍中的互文现象解决方法做出借鉴,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刘性峰,王宏.《茶经》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以姜欣、姜怡英译《茶经》为例[J].外文研究,2017(1):88-93+109-110.

[2]姜欣,姜怡.茶典籍翻译中的互文关联与模因传承——以《荈赋》与《茶经》的翻译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8-92.

[3]赵莹.茶典籍翻译中障碍点的互文性研究 [J].福建茶叶,2016(4):392-393.

[4]姜怡,姜欣,包纯睿等.《茶经》与《续茶经》的模因母本效应与对外传播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9-124.

猜你喜欢

互文典籍工作者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