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茶文化精神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应用研究

2018-01-19唐不不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教茶文化校企

唐不不

(凯里学院科研处,贵州凯里 556011)

1 茶文化精神与产教融合的关系

茶自古以来与儒学,道家的主题一致。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以茶来会友、用茶招待客人、还有借助茶来联谊等,呈现了茶人、茶事活动中“和”的体现,与儒家思想中“和”的理念相得益彰;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茶中更有得着的体现。产教融合作为职业学校的新兴发展道路,与制茶一样,需要仔细的用心的烹调,才能散发出好的味道,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由于“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模式现在的运用并不成熟,加上国内各个学校的适用条件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不尽相同,所以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进程中不能采用一致的做法。就像不同的茶一样,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烹饪手法,但是在整个制茶、喝茶、品茶的过程中,对于茶的“和为贵,情为真”到后面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升华却是一致的境界。而产教的融合虽然在实行方法中千差万别,最后要达到的效果都是促进教师到企业中去实际的参与工作,通过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汲取经验然后用于教学之中。以茶道为喻,那么产教融合过程就是烹茶过程,手艺的好坏,茶质的的精细,水温,时间等等对于一杯好茶的酝酿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用于产教过程,很容易得出结论:老师的水平,学生的素养,校企合作的深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同样也影响着我国“产教结合,校企一体”这条道路的顺畅与否。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学校老师到企业中去实践,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具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呢?下文着重研究茶文化精神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应用。

2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

2.1 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主张大力兴办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并且使其与现代教学育人的宗旨相统一,实习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这一做法刚好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保障和锻炼的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老师会带领和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把课本上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理解某个知识点,全面的提高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当中,老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在以前,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授课,很少会与实践扯上关系,我们知道,作为老师,必须具备的是高质量的专业水平,在理论上面的知识掌握更是博大精深。但是职业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从高校直接分配到职业学校的,没有实际的工作实践和经历,因此教师缺乏实际操作水平,导致了职校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而限制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产教融合在这一方面就为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水平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到企业实践成了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老师的综合素养,以及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

2.2 影响教师去企业实践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有关政府层面的问题:在有关驾驭的考核评优这一块,法律对相关部门还尚未做出明确的指示文件,以至于会有一些人偷工减料,甚至走走过场,没有真切实际的参与到产教一体化的发展中来,反而还拖了后腿,而且还缺乏独立的运营机构,整个机制得不到监督与控制。总体来看,这种情况不容易激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者,即使教师进入企业,也可能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无从下手。

第二是企业层面来的问题:企业往往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首要任务,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企业不愿接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缺乏完整的实践规划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指南,企业很难做到对于教师实践的目标、内容、任务的明了于心,也就不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周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引导信息不流畅,融合成本高且见效慢。不管是企业工人还是教师都会觉得颇有不习惯。

第三是学校层面的问题:学校一般缺乏完整的轮训计划。许多教师到企业实践间隔时间太长,知识和技能等更新缓慢。很普遍的一点是监管和评价机制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的层次,就像是用冷水泡茶,浪费茶叶不说,还大大的影响喝茶人的心情,如对教师实践后的要求的完成、任务的实现、能力的提升等缺乏有深度有效率的评价,使最终考核标准变得没有意义。此外,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对于校企融合工作不会投入完整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期偏于短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实践周期较短,教师们往往刚一参与到生产中就会马上退出,使我们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如果对于企业的运作流程都不了解的话,是不可能很好的独立完成项目的参与实践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提高,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回报,就像泡了一杯不好喝的茶一样。

第四是教师层面的问题:很多老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大多数的人觉得老师所在的行业,稳定轻松又能实现个人价值,是一份很受尊重的工作。因此,如果对于职称的评判,工资待遇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在不影响职称评审、薪金待遇等条件下,很多老师们往往不愿意去改变现在的舒适境况,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到成为了常态。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任务繁重也是原因之一,在时间上有诸多的限制。角色转换就成为了负担,要求从教室从课堂中尽快走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从思想上实现“教师”向“工人”的转变,提升服务企业和学生的觉悟,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才华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为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利益,推动企业的积极性,给企业和社会一个交代也是很有必要的,既然企业同意合作,那么也是希望看到成效的。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在解决人的问题中,茶文化精神可谓是精到深处。

3 茶文化精神对促进教师去企业实践的体现

第一:茶文化精神中的“和”是中庸之道的表现。教师去企业见习遇到问题时,品一杯茶,一切问题以和为贵,平心静气的讨论,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促使企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融洽交流,会使效率大大提高。第二:我们讲茶人精神会提到“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诚守信”的“真”字箴言。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件确实需要执行的事情来做,减少形式,国家发布相关法律文件监督,学校和企业真切的去实行,教师认真的去践行,那么以上提出的教师在产教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到解决。第三:“清”是茶的通性,与传统文化中的静,理,廉,俭一脉相通。也是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体现。

在产教融合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反馈作用,做事就要如茶般清雅,尤其是教育行业,要努力的保持着它净土的地位。教师不能太功利化了,要时刻秉承着师德,育人为先,努力提高学生在产教这条道路上的就业率。企业应该承担着耕地般的社会责任,报之以茶之清香怡人,这种精神的贯穿不仅会造福社会,也会使企业自身受益。第四:茶道精神之“怡”。其实“怡”应该排在茶文化的首位,由于“怡”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所以在这里总结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意义尤为合适。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养性,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提高生活的质量。最终教师去企业实践也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提早的接触企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习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社会效率,使学生,企业得到很好的融合,茶道的整个过程的形成也是产教融合发展过程所要学习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产教融合也就具有了参考的对象。

4 结语

茶文化的“和”、“真”、“清”、“怡”在一定程度上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树立了参考的标杆,启示着教师去企业实践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见习这件事,也为教师去企业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坚定思想,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做好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产教茶文化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