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概述*

2018-01-19宋燕娟梁凤霞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变异性电针心率

宋燕娟,梁凤霞△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2.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连续心跳间R-R间期的微小涨落,它来源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窦房结的调节,因此它从侧面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并表达出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显示出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张力与平衡性[1],从而决定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成为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可能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对于界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可增加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心室颤动阈值,具有负效应;心率变异性的增加可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增加心室纤颤的阈值,这是一个保护因素[2]。大量研究表明,若SDNN、SDANN、SDNNIndex等时域的指标低于50 ms以下,是代表HRV的显著减低,病死率大大增高。近年来HRV逐渐成为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等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疾病起到了一定的预测评价作用[3]。如郭小玉等[4]研究表明短程心率变异性检测能敏感地反映糖尿病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此外,HRV也会因不同的年龄段和性别而变化,男性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其HRV高于女性,而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表明HRV不仅受年龄和性别等单一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年龄和性别的综合因素影响,即短程心率变异性与长程心率变异性会随年龄的推移而渐趋一致。而由于针灸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即对兴奋或抑制状态都具有使其恢复平衡的特性,促使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体内自带的固有调节系统,并使偏离正常态的功能活动恢复至正常水平[5]。正是由于针灸的这一特殊性质,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针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针灸能否调节心率变异性这一问题也是积极探索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针灸调节心率变异性的不同针灸方法、不同取穴等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1 不同针灸方法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心率变异性的针灸方法主要包含头针、电针、激动光、手针、腕踝针、耳针和穴位注射等多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Yiu-Ming Wong[6]采用激光针治疗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的研究发现,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应用激光针刺低于损伤程度时,HRV的生理作用缺失,并强调了HRV可以作为针灸研究和实践中量化生理反应和治疗效果的工具。李美平[7]采用BL-420E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头针针刺额旁一线治疗冠脉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得出头针有保护心肌细胞、抗心律失常的重要作用。Zhao-Kun Yang等[8]对雄性斯普拉格-杜勒鼠采取刺激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和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的方法来观察手针与激光针对其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手针与激光针刺激“内关”“足三里”均能引起心率的显著增加(P<0.05),手针引起的效应较激光针更强;低高频比值作为衡量交感迷走平衡的一个指标,在手针和激光针刺激下也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nsomnia A[9]研究通过连续3天的耳电针刺激耳穴中的“神门”“心”“小肠”,发现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总心率变异性有明显增加并有持续性效应,平均心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邓桂珠等[10]在研究中先对所有受试患者进行20 min的恐怖音频刺激,然后针刺组在内关穴、间使穴进行电针治疗20 min,治疗结束后于平静状态下休息20 min;而对照组则用心电记录仪测试平静状态下40 min的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清醒状态)。研究表明,电针内关、间使能够使惊恐导致的心率升高得到调节,从而使心率降低,除此之外,也能使迷走神经在交感-迷走平衡中起到主导作用,表明电针内关、间使对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具有即时效应。曲菲[11]关于耳穴及腕踝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即时效应的对比观察发现压耳穴和针刺腕踝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心率都有改善作用。李庆海等[12]关于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不仅具备强心作用,而且能够提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使自主神经的平衡性得到改善,从而增加CHF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降低严重心脏事件(如猝死)的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良性调节。

根据不同针灸方法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常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而针灸常能对自主神经功能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影响着心率变异性的改变。

2 不同取穴方法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现阶段,随着心率变异性相关研究的深入,运用不同穴位观察其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方案也各有不同,穴位选择的不同也就是穴位特异性对心率变异性的改变程度的影响差异也成为了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林仁勇等[13]研究表明若RMSSD、HF升高,则可使拮抗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自主神经的整合功能得到加强,从而导致心律降低,由于RMSSD是衡量迷走神经对心率的调控作用的有价值的指标,因此也会导致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而研究中显示针刺神门穴对心率的减缓作用相对更强,或许也离不开RMSSD、HF 的影响。庞博[14]通过针刺左侧委中穴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观察在不同时间段TP、LF、HF、SDNN、pNN50等HRV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针刺左侧委中穴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有抑制作用,对交感神经活性有兴奋作用。Schneider A 等[15]在研究中观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HRV,结果表明针刺穴位组心率反应呈下降趋势,副交感神经因受到刺激出现持续性兴奋状态,从而改善了相关的临床症状。罗丽平等[16]研究发现针刺双侧内关穴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健康人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减慢心率、兴奋迷走神经、增高心率变异性。且电针可刺激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使其兴奋,结果也显示出针后HRV增大、交感神经兴奋。王欣波等[17]针刺心率变异性正常的健康青年的通里穴,并观察HRV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通里穴时RMSSD和HF norm较针刺前均有降低,留针后10 min,即行针时继续降低,待出针时人持续低位;针刺后SD和LF norm呈增高趋势,并持续到出针,行针时其数值最大;在针刺过程中LF/HF值相对于针刺前明显升高,表明针刺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Gerhard Litscher等[18]在通过观察11例健康者经针刺、红色激光刺激(波长658 nm)、紫色激光(波长405 nm)3种不同穴位刺激方法后的植物神经功能参数,再经心率变异性的分析,发现针刺和红色激光刺激百会穴时可使心率显著下降,而紫色激光刺激作用于内关穴则引起了总心率变异性HRV的显著增加,并在讨论中提出了刺激百会穴可舒张血管、调节交感神经紧张度,而刺激内关穴可兴奋迷走神经、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

对于以上穴位特异性对心率变异性影响差异的部分研究表明,不同取穴方法在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效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于临床治疗气虚证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自主神经系统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属于外周传出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受大脑皮质和下丘脑双重支配,对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靶器官起到既拮抗又协调的作用。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通过测量连续的正常R-R间期变化的变异性来显示心率变化的程度和规律,可作为判断心血管活性的定量指标的标准之一。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减退时,可能导致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且心率的变化程度能够量化评估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Cardoso等[19]研究指出,根据遗传算法,HRV是评估新生儿自主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且HF也是测量迷走神经成熟度的相关参数。另外,通过分析窦房结调节信息的心率变异性可以显示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与平衡,进而量化评估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性,以此指导心血管疾病和另外的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疾病等的评估[20]。刘丽芝等[21]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神门穴可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交感神经的抑制,并整合自主神经功能以调节心率, 且出针后此效应具有持续性。因此,心率变异性是一项特异性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间接评估全身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Taralov ZZ等[22]研究显示HRV是一种高度敏感和信息丰富的方法,用于评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相关的变化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活动,应用于日常临床实践将有助于诊断、结果预后与评估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庹焱[23]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和心率变异性下降,这可能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有关。针刺结束后,针刺组的心率减慢,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及交感-迷走神经的均衡性变化均不明显;然而,在电针组迷走神经张力和心率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健康人的自主神经功能。

4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对针刺治疗心率变异性已有大量报道,研究表明HRV生理指标内含有大量信息,因而能够反映自主神经和体液因素的相互调节规律,且HRV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4],因此针灸对心率变异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于疾病的改善效果不容忽视。有些研究认为,针刺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样本量偏少有关,因而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的研究,从而客观评价针刺对HRV的调节作用[25]。

心率变异性不仅是评价植物神经功能变化程度的一个公认指标,而且是目前国内外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定量指标之一[26]。然而,由于针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程度的判断目前仍无准确的量化标准,因此还需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完善检测心率变异性量化标准评估方法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27],促使心率变异性达到测量标准化、分析标准化的程度,以便深入探索针刺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上针灸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提高针刺疗效,丰富针灸治病理论,促进针灸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针刺对心率变异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气虚证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来探索气虚证的作用机制,可对探讨气虚证和心率变异性的调节机制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机制。

综上,不同针灸方法与取穴方法对心率变异性的作用效应已得到详尽的阐述,但在改善心率变异性有关疾病及具体症状方面仍有待研究。此外,针灸对于亚健康的管理上疗效显著[28],在利用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针灸的双向调节,可以预防人体相关疾病的发生,降低相关疾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这与现如今受推崇的治未病理念相符,为针灸治未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变异性电针心率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心率变异性和NT-proBN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率多少才健康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