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思路

2018-01-19张凤英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译者茶文化

张凤英,温 荣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交流合作的机会愈加频繁,英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社会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为了应对社会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英语翻译专业,并针对性地拟定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却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这也反映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华夏祖先的智慧。随着“文化强国”口号的提出,人们也愈发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茶文化也因此被运用到诸多领域,比如教育领域、文化传播领域等。从相关研究资料中不难发现,茶文化对于现代教学的革新有着一定的启示,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这种特殊的文化范式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之中,借此提升教学效果。

1 茶文化与英语翻译教学的关联

1.1 茶文化概述

关于茶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古代典籍中获知一二,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写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也加以说明:“茶之饮,发乎神农。”因而,虽然当代关于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是“茶叶发端于华夏先祖神农氏”这一说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起初,人们将茶作为一种解毒药方,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提醒神脑的作用后并开始将其作为一种饮品。茶水具有“清”、“香”、“苦后回甘”的特性,因其与文人雅士的品性相符而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久而久之饮茶在人们眼中也就成了一种高雅之举。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茶技艺的成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饮茶作乐,消遣解闷。据悉,唐代时期的长安城还因此掀起一股“饮茶之风”,后来饮茶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范式,《茶经》的问世就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文化兴起于唐,繁荣于宋,普及于明清,并在现代得到继承和发扬。和其他文化范式一样,茶文化可以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茶文化物质层面包括茶叶、茶器等在内,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茶文化精神层面则包括茶艺、茶文学、茶思想、茶习俗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也愈加紧密,茶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茶文化与英语翻译教学的关联

现代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反映和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茶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其在汉语表述中也有着诸多映射,比如“茶余饭后”、“人走茶凉”、“清茶淡饭”和“三茶六礼”、“榷酒征茶”等成语,“酒满敬人,茶满伤人”、“饮茶有益,消食解腻”和“茶水喝足,百病可除”等谚语就应该归属于茶语言的范畴,这些言语背后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涉及到“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种情况,简单来讲就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双语转换。而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加以了解和认识,并对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翻译时避开文化禁忌,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由此出发,可以总结出茶文化与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联系。首先,茶文化思想可以帮助英语翻译教学实现革新的需要;其次,茶文化语言可以成为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有效素材。反过来说,英语翻译教学可以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优秀翻译人才,他们就能够将我国茶文化以更为精准的方式呈献给外国受众,这就提升了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2 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误区

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翻译人才的反馈和评价存在不满意之处,很多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未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上岗要求,从这点来看高校需要对英语翻译教学加以反思。结合多所高校的翻译教学情况,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2.1 教学思想: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

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他们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功利性”的思想,比如一些翻译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向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并过分强调英语等级证书、上海外国语口译证书、CATTI等证书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在平时也积极备考,并在课堂上对相关考点进行讲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对翻译产生丝毫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俨然成为了一台台“考试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成了一种压力,他们虽然表面上会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业任务,但是内心却会相应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构建和翻译技能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忽视传统文化因素的导入

正如我们所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很多教育者强调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但是这却被一些英语翻译教师所忽略。在课堂上,他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语言的层面,而很少注意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举例来讲,很多教师告诉学生“吃饭了没”应该翻译为“how are you”,却不解释这样翻译的原因。事实上,“吃饭了吗”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问候用语,而“how are you”是英语中比较常见的见面问候语,二者所发挥的交际作用是相似的,所以可以这样进行翻译。而事实上,很多英语翻译教师容易忽视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就会使学生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面临“Chinglish”(中式英语)等尴尬处境。

2.3 教学过程:未提供真实的翻译实践机会

我们知道,经验往往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然而,很多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习惯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比如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等内容,却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就拿口译课为例,教师都是以教材为参照依据,让学生按照课本的编排进行演练,对于复杂段落则直接选择略过。而需要指出的是,口译教材中的录音片段都是专业人士事先录制好的,里面的录音员发音清晰,且教室内通常较为安静,这与实际的口译场景是不同的。这种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3 茶文化与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得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还有诸多值得改善之处。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工作者不妨将茶文化融入到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之中,相信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3.1 将茶文化思想导入到翻译教学之中

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比如茶道四谛(清、静、怡、真)就是茶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开展译者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将茶道的四个真谛融入进去。比如说,“清”要求译者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澈,在翻译时遵循本心,不受到外在诱惑;“静”要求译者能够从喧闹中沉下新来,让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怡”要其译者保持乐观精神,在遇到翻译难题时也要做到“不放弃”;“真”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弄虚作假,不受到网络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迷惑,而是凭借自己对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进行翻译。再者,一些茶文化谚语同样可以加以运用,比如“倒茶七分满”要求译者坚持适度原则,也就是翻译时要学会变通,比如不适应直译法的地方不妨考虑下意译法。

3.2 结合茶文化语言进行翻译教学

和我国一样,英国也有茶文化。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妨结合茶文化语言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中西方色彩差异时,教师可以以“black tea”(红茶)为例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西方人眼中的红色是邪恶、血腥、暴力的象征,而我们眼中的红色则是喜庆、福气的象征,这样讲述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对于颜色认知的异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英汉两种语言所存在的差异。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茶文学作品为例(比如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饮茶片段)进行分析,然后列举几个不同翻译版本(比如杨宪益版本和霍克斯版本)中的译出语,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所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翻译实践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2]宋秋萍.以需求理论为视角重新审视英语翻译教学[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4-106.

[3]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4]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评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J].中国翻译,2004(4):59-63.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4-88.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译者茶文化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