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五代小说看唐人的饮茶文化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唐人饮茶

孔 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我国的饮茶风俗起自南方,至唐代逐渐由南入北,蔚然成风。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2]。

可知唐玄宗开元年间,北方人开始饮茶,风俗盛于一时。茶自中唐开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日常用品,因此朝廷给予其高度的重视。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考五》有“榷茶”一节文字,记录了唐德宗、穆宗、文宗、武宗年间的茶税政策,此谓之榷茶。榷茶始于贞元年间,茶与盐铁一时并重,凡私鬻者重罚。

与之相应,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也对唐人的饮茶风俗做出了大量的记载,以其生动的故事性使读者对唐代人的饮茶风俗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1 茶在唐人中的盛行之况

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了安史之乱的情况,其中有云:

张巡之守睢阳,玄宗已幸蜀,羯方炽,城孤势蹙,人困食竭,以纸布切煮而食之,时以茶汁和之,而意自如[3]。

即使身处战乱、围城的困境之中,已经到了切煮纸布而食的地步,人们却能够以茶水和入其中而泰然自若,由此可以看出茶对于唐人的重要性甚至已超过粮食。

1.1 茶的应用广泛

1.1.1 以茶待客

随着唐代人饮茶习惯的形成,人们接人待物必备茶果、茶酒、茶汤,即无论奉客果、酒、汤羹,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

白行简《李娃传》中,描写李娃接待郑生,“烹茶斟酒”;至他处则“俄献茶果”。酒、果之外,皆有茶饮。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有一则文字亦写到:寿州崔使君至,裴佶姑父“命茶甚急,又命酒馔”。

可见唐人招待宾客必先奉茶,其余酒馔果食相对于茶而言反而显得次要。如果要表现对客人的怠慢,则通过不给对方奉茶来表现。《酉阳杂俎》卷五“怪术”中正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可以从反面看出茶在待客方面的重要地位:元和年间,定水寺僧顾弟子煮新茗遍奉宾客,独不及李秀才。此举激怒了李,寺僧也因此遭到惩罚。

1.1.2 以茶为礼

茶对于唐人来说具有高度的价值,很多人会把茶作为礼品馈赠。杨嗣复《谢寄新茶》诗中有云:“石上生芽二月中,蒙山顾渚莫争雄”,对朋友馈赠的新茶表达了高度的喜爱之情。

《太平广记·宋衎》中写到宋衎为了报答“河滨之姥”的救命之恩,“遣使封茶及绢与之”[4]。

丁用晦《芝田录》提到唐代崔蠡为官清廉,不收取任何金帛之赠,仅纳茶药。范摅《云溪友议·祝坟应》同样赞扬名士胡生拒绝一切馈赠,“或持茶酒而来,则忻然接奉”[5]。可见唐人认为茶作为礼品具有清正高洁的品味,因而贤士也可以接受。

1.1.3 以茶祭祀

在唐代,茶以其清味也成为了祭祀之佳品。唐诗有云:“村祭足茗粣”(皮日休《包山祠》),唐代小说中同样记录了以茶作为祭品的情况,如《云溪友议·祝坟应》一则文字描写道:“里有胡生者,性落拓,家贫。少为洗镜镀钉之业,遇甘果、名茶、美酝,輙祭于列御寇之祠垄,似求聪慧,而思学道。”[6]

1.1.4 以茶为赐

唐代皇帝经常把茶作为对臣子的赏赐之物。范摅《云溪友议》载诗云:“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7]苏鹗的《杜阳杂编》也记录了皇帝以茶赐予臣下,表示关怀之情:文宗皇帝尚贤乐善,……常延学士于内庭,讨论经义,较量文章,令宫女已下侍茶汤饮馔[8]。

韩偓《金銮密记》则记载了唐代朝中的一条赐茶故例:“翰林当值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9]

这些笔记小说中的记录描写均表现出唐代帝王将茶作为日常赐品的真实情况。

1.2 茶的爱好者广泛

1.2.1 皇帝的嗜茶之好

中唐以后皇帝多喜爱饮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提及:“韩晋公滉闻奉天之难,以夹练囊缄盛茶末,遗健步以进御。”[10]时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难,镇海节度使韩滉在危难之际首先想到给德宗送茶,皇帝对茶的喜爱不言而喻。

佚名《卢氏小说》中同样写到德宗的嗜茶之好:(唐德宗)忽入济院,方在窗下。犊鼻葛巾抄书。上曰:“茶请一椀。”济曰:“鼎水中煎,此有茶味,请自泼之。”[11]

陈翰在《异闻集》中记录了一名僮仆由于“能煎茶”受到德宗皇帝的赏识,方有机会为故主洗清不白之冤。

1.2.2 官员的饮茶之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肇《唐国史补》中有一条文字,用生动形象而饶有趣味的故事写出了唐代官员的饮茶好尚: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刺史益善之[12]。

赵璘《因话录》中也记载了这种倾向: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13]。

前者将茶贮于“茶库”,诸茗毕备;后者则是将蜀地佳茗贮于陶器。将唐代官员爱饮茶、善藏茶的形象勾勒出来。

1.2.3 方外之人亦可饮茶

茶可清心,有隐者之风,故方外之人虽不涉尘俗,亦可饮茶。

张读《宣室志·李林甫》:“道士唯少食茶果,馀无所进。”[14]卢肇《逸史》记述唐德宗时有朝士坠马伤足,为一道士所医,“以金帛赠遗,道士不受,啜茶一瓯而去。”[15]道士仅接受茶果之赠,反映出方外之人对茶的爱好与茶之不染尘俗之气的特质。

冯翊《桂苑丛谈》“方竹柱杖”一则写到太尉朱崖公游甘露寺,见老僧煮茗。很多寺院中设有专门掌管烹茶的职位,称为“茶头”。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被描写为一种颇具禅意的事物,《本事诗》中记载杜牧诗云:“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16]

2 唐人对茶之功效的认识

伴随饮茶之风在唐代的盛行,唐人逐渐认识到适量饮茶具有祛病健身的功效,并指出其消食、解渴、清热、提神等效用。

2.1 饮茶可消食化积。

尉迟偓《中朝故事》提到了“消食茶”的名号:(李德裕)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开视,其肉已化为水矣[17]。

一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普遍认为饮茶有消食疗滞的作用,但饮茶固然可“释滞消壅”,但过量饮茶则会导致“瘠气侵精”,令人消瘦,因此饮茶虽好,仍要以适度为宜。

2.2 饮茶可去燥、解乏、醒酒、明神

饮茶可去燥热、除烦渴。卢肇《逸史》中写到了燥热之人对茶的需求:“陟先有痟疾,加之热乏,茶不可得,燥闷颇极。”[18]

饮茶有治疗热病的功效,《唐国史补》中记载:“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耳,疑其茶为之也。”[19]

饮茶令人头脑清醒,因此在唐人看来茶叶具有“破睡”的功能,认为饮茶可“令人少睡”。韩偓《金銮密记》所记“翰林当值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的朝廷旧例,正是借饮茶来解除翰林当值学士的困乏,使之神思清明。

冯贽《云仙杂记》中还记录了茶的醒酒作用:乐天方入关,刘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虀芦菔鲊,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醒酒[20]。

2.3 茶烟可驱除毒虫

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记载黔南有毒虫名“微尘”,“色白甚小,视之不见。能昼夜害人,虽帐深密,亦不可断。以粗茶烧之,烟如焚香状,即可断之。”[21]可见茶不仅饮用于人有益,更兼有外用之功效。

3 茶的制作饮用方法

唐人的饮茶方式主要是将茶叶入水煎服,称为煎茶或烹茶。在煎茶之前往往还要经过碾茶的工序,程序较为繁琐,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1 煎茶、烹茶、煮茶

煎茶法最初为陆羽所创,其后唐人便多以煎茶作为饮茶之法。

李肇《唐国史补》记曰:“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22]《广异记·孙思邈》:“袖中出汤末以授童子曰:为我如茶法煎来。”[23]《玄怪录·窦玉》中也有“银炉煮茗方熟”[24]之语。

煎茶有着复杂的工序,对火候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反复的练习。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了一个爱好并精通煎茶之道的形象:(李)约天性唯嗜茶,能自煎。谓人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客至不限瓯数,竟日执持茶器不倦[25]。

3.2 以佐料入茶

在煎茶过程中,唐人往往还喜欢根据各人的口味及爱好加入不同佐料,如葱、姜、盐、枣、酥、椒等。李蘩《邺侯家传》提及:“皇孙奉节王好诗,初煎茶,加酥椒之类。”[26]

同时,单煮茶叶的方法在唐代也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陆羽在《茶经》中对此道大加提倡,他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的茶水贬斥为“沟渠间弃水”,但当时一般人仍然喜欢饮用辅以佐料煎出的茶。直至孙思邈认为以盐入茶对人体有害无益,后人才逐渐停止在煎茶时添加佐料。

3.3 碾茶

唐传奇《莺莺传》中提到了碾茶的工具:“文竹茶碾子”,这里的“茶碾子”乃是闺阁日用之物,其小巧精致可见。可知当时人们在煎茶前,会经过碾茶这样一道工序,将茶叶压制粉碎,使煎煮过程中茶叶的香味和营养更易析出。

4 茶叶、茶具及水的选用

唐代人尚饮茶,创茶道,对于茶叶的品种、新鲜程度,茶具的选用和水的产地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高超的赏鉴能力。

4.1 茶叶品种及产地

苏鹗《杜阳杂编》里提到:“其茶则有绿花、紫英之号。”[28]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了二十多种茶叶的名称及其产地,基本分布于江浙、福建、两湖、四川: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硖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29]。

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写到:唐薛尚书能,以文章自负,累出戎镇,常郁郁叹息。因有诗谢淮南寄天柱茶,其落句云:“粗官乞与真抛却,赖有诗名合得尝。”[30]薛能认为自己做了“粗官”,不配饮淮南天柱茶这种佳茗;幸而自己“有诗名”,还可以尝一尝。

4.2 茶具的讲究

唐人对于煎茶的用具也颇为讲究。《旧唐书·韦坚传》记载豫章郡在御前陈列当地特产“茶釜、茶铛、茶椀”,将名贵茶具作为可以进贡的物品。茶釜、茶铛,都是煎茶所用的器具,而饮茶所用器皿则包括瓯、椀、杯、盌、盏等多种,尤以瓯、椀为多见。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31]可见当时河北内丘所出产的“白瓷瓯”是较为通行的饮茶器具。

除了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的白瓷瓯,也有更为精致名贵的饮茶用品。卢肇《逸史》中提到“风炉越瓯”、“盌托角匕”:时人方渐以茶为上味,日事修洁。陟性素奢,先为茶品一副,馀公卿家未之有也。风炉越瓯,盌托角匕,甚佳妙[32]。越地所产茶瓯,较之“白瓷瓯”更为小巧精美,也更为贵重,因为奚陟“性素奢”,才有此佳品,其余“公卿家未之有也”。

此外,前文提到的“茶碾子”,在当时也是饮茶者人手皆备的工具,多以竹制成,亦有铁质茶碾。茶的存放工具也很重要,因为要注意防暑避湿,故前文引《因话录》提及将茶贮于陶器并严密封缄。

4.3 水的取用

对于茶的品鉴来说,除了茶本身的优劣,用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唐人十分重视煎茶之水的取用。

首先对煎茶用水做出界定的是陆羽,他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须取“去人远者”(《茶经》)。

宰相李德裕嗜好饮茶,对煮茶之水有严格的要求,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千里之外运水以供煮茗。丁用晦《芝田录》记载:唐李卫公德裕喜惠山泉,取以煮茗,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33]。

另外,唐人也颇喜以冰水煮茗。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34]则是用溪水之冰煮闽地之茶待客,极为风雅。

5 结语

饮茶之风在唐代盛行大江南北,并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文化。唐人的饮茶文化体现出唐代士人对清高、醇雅等精神内涵的追求,它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被海外邻国学习和发展,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2](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1,52.

[10][12][19][22][29][31](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3,65,47,66,60 60.

[3][5][6][7][8][13][16][25][30][34]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93,1304,1304,1311,1387,863,1248,844,1826,1721.

[4][11][14][15][17][18][21][23][24][27][30][32](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720,1338,130,536,3356,2198,3496,143,2720,2906,1826,2198.

[9][21](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赐成象殿茶果”条,卷二“换茶醒酒”条.文渊阁四库全书.

[27][33](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三:5,卷下之一:3.文渊阁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唐人饮茶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唐人破局!北京798艺术区对外开放首展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基于CFRP上边梁的纯电动汽车顶部抗压性能研究
唐人神:近期种猪销售订单供不应求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唐人神股价腰斩波及股权质押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