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采茶歌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8-01-19井燕
井 燕
(钦州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采茶歌属于我国民歌范畴,其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一定的传唱度。采茶歌是我国茶文化与地方民间歌曲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歌词质朴动人,贴近生活,给听众带来直接、纯粹的心灵触动。采茶歌从最开始的独唱逐渐过渡到“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演唱方式和唱词都颇具地方特色,通俗化的唱词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从采茶歌的歌词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茶农的生活习惯,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的传统风俗。随着全球化时代进程的加剧,国人越发意识到母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目前英语是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语言,将我国采茶歌歌词翻译成英语无疑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译者在翻译采茶歌歌词时需要将译文和音乐本身统一起来,使译文具有音乐性和文化性,这样才能够使采茶歌真正地打动外籍人士。功能翻译理论得到国内外很多翻译家和学者的认可,将其应用于采茶歌的翻译中是值得尝试的。
1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1.1 功能翻译理论的定义
上世纪70年代,以凯瑟林娜·赖斯为代表的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她所提出的翻译功能论引发了译界的热烈讨论。在她看来,“文本功能”对于翻译而言十分重要,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翻译要求(目的)。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和“等值”,这事实上对后来“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之后,德国学者汉斯?费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人类的行为活动,而行为活动本身必定遵循着某种目的,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根据译文将要实现的目的拟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使更多人认识到翻译的实质。受到费米尔观点的影响,贾斯塔·赫兹·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她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与“翻译”(translation)应该相互区分开来,翻译行为本身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而翻译则是文本转换活动,因此翻译可以视作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之后,克里斯蒂娜?诺德继承和发展了上述理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事实上,翻译目的论受到了传统学者的抵触和批评,而“功能加忠诚”理论则是对目的论的补充,这也使得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体系趋于完善。
1.2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原则
通常而言,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原则主要包括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首先,就目的原则而言,译者的整个的翻译活动事实上是基于某一目的的行为过程,而不同的目的又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取和拟定。当然,翻译目的又可以细分为译者目的、交际目的等。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遵循客户或发起人的要求,而不是完全凭借自身喜好进行翻译。其次,连贯原则表示译文应该具有可读性,而不仅仅是文章的通顺无误。事实上,文章连贯与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译文是否满足目的语表达习惯、语法是否存在纰漏等。具有可读性的译文才能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因而译者需要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使用情景进行翻译,确保译文真正做到语际连贯。最后,忠实原则表示译文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确保译文能够不偏不倚地再现原文内容。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应该客观准确地呈现出原文的内容。其中,目的原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三项原则出现矛盾之处时,另外两项翻译原则都应该让步于目的原则。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要想使译文完完全全达到原文的效果是极其困难的。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学会变通,从翻译目的出发进行翻译。
2 采茶歌歌词的特点
采茶歌属于我国民间艺术,其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一定的传唱度。国内采茶歌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要想将采茶歌转换成地道、流行的英语,首先需要对采茶歌歌词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多个版本的采茶歌进行比较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国内采茶歌的歌词主要有着以下特点:
2.1 生活化,歌词贴近生活
茶农在茶园劳作时会通过唱歌的方式舒解疲劳,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采茶歌。茶农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融入到歌词之中,表达了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因而,我们从采茶歌的歌词中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茶区生活气息,生活化的歌词使听众为之动容,这也在无形中拉近了演唱者和听者之间的距离。比如,流传于浙江一带的《采茶舞曲》给听者呈现了茶农劳作时的景象。“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说明茶农在劳作时有着明确的分工,而“两个茶篓两膀挂,两手采茶要分家”道出了采茶时的注意事项,这些歌词都是直白且生动的,有着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在北京天使合唱团演唱的《采茶歌》中,“茶娘归途唱小调清脆的歌声绕山腰,一曲又一曲不觉过小桥,看见母亲抱小弟面带笑容把手招”向我们再现了采茶女劳作完后归家时的情景,颇具生活意味。
2.2 韵律化,歌词朗朗上口
采茶歌的歌词还有着韵律化的特点,这使得采茶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加深了听众对整首歌的印象。通常来讲,采茶歌的歌词习惯性采用“押尾韵”的形式,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恰好落在每一小节曲子的结尾处,这种方式极易引发听众的共鸣。听众在听过几遍后就能够大体上跟着采茶歌的曲子唱出来,这也正是韵律化歌词的优点所在。比如,黑鸭子组合所演唱的《采茶歌》歌词就有着韵律化的特点。其中,“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整句歌词中的“游”、“走”、“头”押[ou]韵;“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时光掐细茶,风吹茶树香千里,盖过园中茉莉花”整句中的“芽”、“茶”和“花”则押[a]韵;“采茶采到茶花开,漫山接岭一片白,蜜蜂忘记回窠去,神仙听歌下凡来”中的“开”、“白”、“来”押[ai]韵,同时以上三段歌词都采用aaba的尾韵形式,很显然受到我国古代诗文押韵习惯的影响。
2.3 口语化,语气助词较多
我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都流传着采茶歌,这些采茶歌歌词都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而其中经常容易出现方言中的语气助词。比如说,歌词口语化这一特点在《采茶舞曲》中就有所体现。其中,“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千缕万缕千万缕呀”、“年年丰收有清茶啊”等歌词中都有“呀”和“啊”的语气助词,这事实上受到浙江当地方言的影响,语气助词的使用让采茶歌听起来更加“接地气”,更加欢快。再比如,“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选自采茶歌《六口茶》),其中的“呀”和“噻”都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当地的方言表述习惯相吻合。语气助词让整首歌更加情感化,使歌词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
3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采茶歌的翻译策略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采茶歌的歌词有着“生活化”、“韵律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到译文中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种翻译策略:
3.1 注重翻译目的的实现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目的原则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时刻遵循翻译目的原则。由于采茶歌属于歌曲艺术范畴,所以译者有必要结合国外流行曲目的歌词编写特点对采茶歌的翻译进行思考,确保歌词的译文版本可以打动外国听众。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一般指代“交际目的”,也就是说译者还需要考虑原歌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举例来讲,“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是《六口茶》中重复出现的唱词,如果直译就是“Drink your tea!why you have so much to say?”,这种译法不仅在情感上与原歌曲相去甚远,而且唱起来也毫无美感。歌词原文采用“问答结合”的形式,表现出了土家族地区“以歌择配”的传统习俗。再三思考后,将歌词译为“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这种陈述句的形式可能更容易起到不错的效果。
3.2 客观准确地表达原歌词内容
从忠实原则出发,译者在翻译时还应该做到“客观准确”。比如说,“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该句歌词中的“哥哥”和“妹妹”并非表示亲属之间的称谓,所以不建议将其译为“brother”和“sister”。这里的“哥哥”和“妹妹”事实上是对年轻人的称呼,译者不妨将“哥哥”译为“lad”、“young man”或“boy”,将“妹妹”译为“lady”、“young woman”或“girl”。很显然,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哥哥”和“妹妹”十分客观准确,这很显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的。
3.3 对韵律和节奏加以重视
结合连贯原则的要求,我们认为译者在翻译采茶歌时还应该重视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比如“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可以译为“The tea girl is busy like a bee,cuz she pick tea-leaves and then seed”,其中的“bee”和“seed”押尾韵长元音[i:]。此外,对于采茶歌中的语气词,译者可以采用英语中的语气词尝试进行替换翻译。
[1]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9-14.
[2]J Zhang.Skopos Theory and Translation Methods[J].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04.
[3]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4]施王伟.多角度审视“采茶歌”的同源异流现象[J].艺术探索,2011(6):93-96.
[5]Y Tao.On the compilation of translation textbook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