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艺术设计
——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与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研究

2018-01-19吴相凯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茶园茶文化风景

吴相凯

(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茶园在承载种植、加工茶叶功能的同时,逐渐利用自身优势,开始增加与茶产业相关的一系列产业链。利用茶园秀丽的风光优势,修筑与当地景场环境相融合的风景建筑,通过挖掘艺术美、挖掘文化,在茶叶销售产业之外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同时也传播了茶文化。

1 茶园景观的要素构成

茶园内的景观除了大片的茶树作为景观主体,还有人为的建筑成为了新式茶园的补充景色。各地不同风格的茶园,充斥着的不同的景观。总体上分为茶园景场环境以及本身茶园与附属景观。

1.1 茶园中的景场环境

茶园中的景场环境,具体指的是茶园景观所处的周围环境的总称。地处南方的茶园,相对平原或者丘陵地带较为多见。因此,茶园的景场环境多见于开阔的丘陵地带。因此这个类型的茶园景场环境就是典型的江南环境。其中,地形以丘陵为主。地表的植被除了低矮的茶树就是草皮,具有较少的高大型植株。在水利设施方面,因为南方多雨,茶园内部及其周边沟壑纵横,有较多的可利用水资源形式。当游客来到茶园中时,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环境以及视野良好的大面积茶园,这是南方地区所赋予的独特的景场环境;在北方的现有茶园,多数为了保持茶叶的口感,将其建立在山地之中。周边起伏较大的地形,构成了该茶园主要的景场环境。特别是在半山腰的茶园,伴随着偶尔的湿气,能够营造出云舞环绕茶园的景象。然而,客观的环境带来的却是水资源的缺乏,这种环境培养出较为耐旱的茶叶品种。

1.2 茶园中的风景建筑

茶园所处的景场环境是天然所决定,茶树的种植规模和形态也由此所决定。然而,能够体现人为痕迹的地方,则存在于为了管理茶园、增加文化韵味等目的而兴建的风景建筑。大型茶园有自己完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消费链条。在大片的茶园中,人们兴建起大型的茶楼。其目的在于处于茶叶收获的季节,人们可以将成熟,并加工好的茶叶就地进行消费。茶楼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饮茶的场所。茶楼的外在形态设计要遵从于景场环境,在建筑样式、颜色等方面融于所处的茶园外部环境。而其内在设计则要符合一般茶楼、茶馆的消费需求,能够提供较大的场所供人们饮茶消费。茶园中的风景建筑除了人们能够入驻和直接参与使用的建筑物,还有仅作为观赏和代表性使用的建筑坐标。在茶文化浓厚的地域,人们普遍将陆羽奉为茶文化的鼻祖。在茶园的入口处,茶叶专门设立一座以陆羽为形象的雕塑建筑,以烘托茶文化。

1.3 茶园中的景观设计

茶园中的景观主要分为自然的景场环境和人为的风景建筑等。茶园的优美布局以及建筑和谐,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自然的和人为的景观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在茶园中,山地面积广大,地面起伏较大。茶园内计划建造供游客参观与饮茶消费的茶馆建筑,同时要尽量与当地茶园特色融为一体。抛开设计形状、功能等不谈,但就位置来看,如果将茶馆建筑设计在茶园的洼地之中。一方面,功能性发挥不出来。处于低洼的位置,即使是建筑物的顶部也与周围的山地高处平齐。参观茶园的游客无法从建筑物上观赏到茶园全貌。一旦视线被遮挡,参观茶园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人们在饮茶时的心情也会受到压抑气氛的影响。整个饮茶消费活动体验不佳;另一方面,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到了雨季,高处的雨水均流向建筑物所在的低洼处。如果排水不畅,就会造成长期潮湿,于茶叶保存不利。

2 景场环境对风景建筑的影响分析

建筑艺术的存在,并不是把建筑单独作为设计的对象,而是把其所处的环境综合考虑进去,联系景场环境对风景建筑的影响进行设计。

2.1 环境与布局

风景建筑依赖的是景场环境,其布局很大程度要受其制约。茶园内的地形以丘陵为主,地面起伏较大。在考虑风景建筑的布局时。一方面,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应当尽量在同一个水平面进行建设。避免因为茶园内地势起伏较大而引起建筑在受力方向上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力,从而引起地基的不稳定或者结构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无论是出于观光的考虑,还是为了茶叶的干燥保存,都应当建立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该茶园内的山地地形,在高处的山脊部分呈现“一”字形的地方,则往往建立的是成行的人工建筑。其与在平地上的建筑无异,呈整齐排列。而在高处的山脊部分呈现不规则形状时,所建立的人工建筑物布局则应当顺从山脊的走向,同时保证内部的结构合理和通畅。

2.2 界面与空间

茶园内风景建筑的界面与空间主要是指建筑作为茶园整体的部分。在内部设计上的变化关系。在面积较大的茶园中,为了不让来访的游客感觉到大而空的感觉,往往将较大的茶园面积划分为几个具体的小块。每一个小块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而风景建筑即是根据这些主题进行的设计。人们在一踏入茶园,首先见到的就是入口和大门。这是游客感受茶园文化的第一站,也是属于风景建筑的重要组成和体现部分。入口和大门应当开门见山体现茶园的文化特色、茶叶品种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地方。进去的几个文化小块,应当利用一定的文化主线串联起来。如:茶叶的种植区域、茶叶的采摘区域、茶叶的加工区域以及茶叶的品饮区域等。茶叶种植区域和采摘区域内的风景建筑以突出观景为主,在空间上尽量以玻璃等通透性好、视野宽广的材质作为墙壁,供人们欣赏风景。而茶叶加工区域内的风景建筑则以方便茶叶加工为主,方便游客参观茶园加工过程为辅进行建设。茶叶品饮区域的建筑则会完全依照茶楼、茶馆的样式进行建设。

2.3 景场与形态

从建筑艺术学的角度来看,风景建筑的样式多种多样。但是在丰富的样式选择中,没有最好,只有对于当地景场环境来说最适合的形态。人们在饮茶时经常用到茶壶。因此以其当作背景,制作成为茶壶的雕塑。同时配合有水从中流出。这种经典的艺术设计经常出现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建筑物中,成为一种标志性形态。而这种建筑形态却不是出现在任何一个茶园都适合的。当茶园的产业链条比较齐全,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时,可以将茶壶作为标志性形态设计出现在风景建筑中。这样做既能增加茶文化内涵,又能凸显本茶园提供茶叶品饮功能。但是当茶园只有茶叶种植和采摘、加工功能,而不能提供现场品饮时,茶壶的雕塑形象设计在风景建筑中就有失偏颇。不如以采茶工人的劳动形象为蓝本设计的雕塑更加具有针对性。

3 茶园景观中风景建筑形态的设计

在茶园景场环境的影响下,内部的风景建筑需要首先与茶园这个大的景场环境相融入,满足地形地质条件的约束,并且将建筑融入周边的景场环境。

3.1 茶叶文化的渲染

风景建筑的首要特征是茶文化特征。这是由其所处的茶园环境所决定和影响的。因此,风景建筑的艺术化设计首先应当加入茶叶文化的渲染。例如:古时茶叶是柔和文化的代表。人们用柔和的水浸泡茶叶,化有形于无形,并且将茶叶的色香味全部溶于一杯茶水中,这就是以柔克刚,天人合一自然状态的体现;在风景建筑的形态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茶文化的这种柔和、自然的状态;在形态上尽量避免奇形怪状、特立独行的形状出现;在具体的建筑走向和墙面设计方面,则应当尽量以圆滑的曲线来代替棱角。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圆润、圆滑则是人们从茶文化中汲取的处事基本原则和方式。如果在风景建筑中使用棱角分明的线条,则与茶园的整个布局和文化气息格格不入。

3.2 地质条件的限制

地质条件是茶园所处景场环境的客观因素。而地质由可以细分为茶园内风景建筑的所占地面的地质结构和地形走向。这些都是制约和决定风景建筑形态的因素。在集种植、加工、品饮茶叶功能于一体的茶园中,需要建设高层建筑提供视野良好、功能完善的人工建筑。而在建筑之前,需要先对茶园内适合建设高层建筑物的开阔、平整之地进行地质测量,如果硬度不符合建筑要求,还需要进行地基的重新加固。另外,应当规划符合建筑物高度的形状支撑。

3.3 景场环境的结合

同景场环境的结合是茶园内风景建筑,在实现基本功能承载和安全性能符合的前提。这个步骤过程需要设计师根据周边的景场环境,将风景建筑的设计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美观程度和茶文化内涵。茶园所处的地段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和采摘历史。此时建立的风景建筑,则更应当反映当地的茶风古韵,采用传统的楼宇格局进行建设,而非采用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形态上多采用红、黄等传统的单一色调,建材使用方面可以使用现代化的钢结构为基础,但是外露部分则应当尽量使用传统的砖石木材进行遮盖。

4 结论

茶园中的景场环境是自然赋予茶园的外在景观。而人工的风景建筑则是根据人们的建筑设计技巧进行的人为留迹。茶园景观设计就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建筑与景场环境的完全融入。景场环境在布局、空间和形态等方面影响风景建筑。在设计时,需要对风景建筑加入茶文化的渲染,符合当地地形变化,并且结合周边景场环境。

[1]陈周一琪,武涛.特色茶树品种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作物杂志,2012(2):105-108.

[2]樊潇潇.重庆南山植物园内旅游景区环境音乐设计方案研究——以山茶园、盆景园和展览温室为例[J].商情,2013(1):129-129.

[3]周凡,曾涛.生态建筑工程装饰设计探析——以广西北部湾世外茶园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55.

猜你喜欢

茶园茶文化风景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园飘香
茶文化的“办案经”
周宁生态茶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茶园观色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