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斌教授辨治口苦医案拾萃

2018-01-19张鹏炜车志英樊尊峰

中医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香砂口苦小柴胡

张鹏炜,车志英,何 磊,樊尊峰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王国斌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肝胆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注重疾病的诊断,主抓特征症状,用方上活用古方、另立新方、善用对药,具有鲜明的特色。口苦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广泛地出现在胃肠、肝胆等疾病中,王师对口苦辨证施药,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王国斌教授治疗口苦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思路

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病证,多为患者的自觉症状,急慢性肝、胆疾患均可出现此证[1-2]。《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记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痿论》言:“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口苦以肝热熏蒸、胆汁上溢为患,肝热有虚实之异,实者多为肝胆湿热,虚者多因阴虚内热或中焦不运、导致上焦郁热而口苦。肝热不息,脾土受困,口苦常夹湿邪,而湿邪莫不源于脾胃,如此往复,更盛更虚,迁延不愈。其常见证型有肝胆湿热、肝阴虚、肝郁脾虚等类型。

2 病案举例

2.1 中焦不运,上焦郁热

例1 患者,女,34岁,2014年12月1日初诊。主诉:口苦、口干2年。现病史:口干苦,伴口热、口臭,口唇起干白皮,平日烦躁易怒,偶有反酸,易累,纳差,食多腹胀,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弱。2014年11月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口苦,证属脾胃虚弱,中焦不运,上焦郁热。治宜健脾消食,和解少阳。给予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丸加减,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 党参15 g,陈皮10 g,木香10 g,砂仁10 g,茯苓10 g,白术10 g,佛手10 g,焦三仙10 g,炒鸡内金10 g,甘草6 g,枳壳10 g。7剂,1 d 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2014年12月9日,二诊:服药后口唇上干皮减少,口干好转,口苦已非整日口苦,饮食稍多则腹胀,舌淡胖,苔黄,脉弱。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党参18 g,白术12 g,茯苓1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木香10 g,砂仁10 g,佛手10 g,枳实10 g,枳壳10 g,炒槟榔10 g,莱菔子10 g,制大黄6 g,炒鸡内金10 g,神曲10 g,甘草6 g。7剂。 2014年12月17日,3诊:已无口苦,口臭减轻,饮食较之前好转,舌淡红,苔白,上方续服7剂。

按 患者前两诊中以口苦为主诉就诊,提示其病位在肝胆;口起白皮、食油腻时加重,为胆热;烦躁易怒,口中觉热为肝郁化热,上蒸于口,其病位在肝胆已毋庸置疑。但其脉未见弦象,舌淡苔白并无明显热象,且有多食腹胀、易累等脾胃虚弱的症候,脉弱,故其病性为虚,病机为脾胃虚弱,中焦不运,熏蒸于上,导致上焦郁热,胆汁上溢而口苦。《难经经释》云:“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患者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夹胆热,发为贼邪,治当驱邪固本、调肝健脾。方选小柴胡、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原方小柴胡用量为半斤,现在多用至24 g,但王师用柴胡10 g,量小以达到调达肝胆之气的目的。柴胡、黄芩一清一升,和解肝胆。用香砂六君汤加佛手理气健脾,加焦三仙、炒鸡内金消食和胃,加枳壳以通胃腑。二诊中患者口苦已减,且非整日持续性,贼邪欲归,急当自固城池,故以健脾通胃腑为主,方以香砂六君汤加减,枳实、枳壳、炒槟榔、莱菔子、大黄通降胃肠郁滞。枳壳、枳实直通上下,功能行气消胀[3]。三诊中患者脾胃渐盛,则肝胆之邪渐消。

2.2 肝阴、血虚,虚热内扰

例2 患者,女,52岁,2016年8月25日初诊。主诉:口苦2个月。现病史:口苦,右胁不适,平素易急,手颤,手脚易出汗,眠差,入睡难,纳食、二便调,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西医诊断:脂肪肝。中医诊断:口苦,辨证为肝阴、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治宜滋阴养肝,和解少阳。给予小柴胡汤、一贯煎加减,处方:柴胡8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党参10 g,生地黄10 g,沙参12 g,麦冬12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川楝子6 g,玉竹15 g,泽泻12 g,甘草6 g。7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2016年9月3日,二诊:患者口苦、右胁不适均减轻,仍眠差、手颤,加生、炒枣仁各10 g,7剂。2016年9月12日,三诊:患者口苦、右胁不适已不明显,守方续服7剂。

按 患者口苦,右胁不适提示病在肝胆。口苦,右胁不适,平素易急,手颤,手脚易出汗,喜食辛辣、肉,眠差,入睡难,脉细,为肝脾阴虚。舌淡,苔白,有齿痕为血虚。王师选用小柴胡、一贯煎等加减。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能治疗“口苦……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柴胡升发肝胆之气,党参补中,黄芩、半夏、川楝子清解肝胆;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玉竹等补益肝脾之阴;泽泻清利湿热,给邪出路。

2.3 肝胆湿热

例3 患者,女,46岁,2016年12年3月初诊。主诉:口苦、口干黏半年。现病史:口苦干黏,口干夜间尤甚,饮食无味,食后脘胀,大便时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2016年11月查胃镜示: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口苦,证属肝胆湿热。治宜清肝泻火,清利三焦湿热。给予龙胆泻肝汤合连朴饮加减,处方:龙胆草5 g,栀子10 g,黄芩6 g,柴胡8 g,生地黄10 g,车前子(包煎)15 g,泽泻15 g,当归10 g,木通10 g,黄连8 g,厚朴10 g,清半夏8 g,淡豆豉10 g,芦根10 g,石菖蒲10 g,甘草6 g。7剂,水煎,1 d 1剂,分早晚口服。2016年12月11日,二诊:药后口干苦已消,仍有食后脘胀,舌偏红,苔黄稍厚,脉弦,给予中药汤剂,处方:栀子10 g,黄芩6 g,柴胡8 g,当归10 g,木通10 g,黄连8 g,厚朴10 g,清半夏8 g,淡豆豉10 g,芦根10 g,石菖蒲10 g,甘草6 g。7剂,以固疗效。

按 本例患者口苦口干黏,为肝胆湿热,湿热蒙扰三焦,上见口苦干黏,中见食后脘胀,下见溲黄、时有便秘,故方选龙胆泻肝汤合连朴饮。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理上焦湿热;木通、车前子清利下焦湿热,给邪以出路;肝体阴而用阳,故加当归、生地黄滋养肝阴,防止肝阴耗伤。患者当下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红,苔黄厚腻,此为在肝胆湿热的同时还伴有中焦湿热之证,龙胆泻肝汤偏于清上下两焦湿热,清利中焦湿热之功不足,故参之以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两方合用,涤荡三焦之湿热。二诊时患者口苦口干已消,唯湿热未清,中焦脾胃不和,故二诊时以连朴饮为主,龙胆泻肝汤为辅,驱残留之湿热,以固疗效。

3 小 结

胆汁上溢是口苦的直接原因。胆汁生于肝,藏于胆,经肝之疏泻入肠,辅助脾胃运化水谷。因此,口苦的病变部位,不全在肝胆,还涉及到脾、胃和肠等脏腑,饮食水谷消化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出现口苦。辨证时王师认为:整日口苦、食油腻加重者病位多偏于肝胆,非持续性的口苦病位多偏重于脾胃;整日口苦或食油腻加重者,多因素体肝胆湿热,肝胆疏泻失职,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发为口苦;非持续性口苦者,多为肝郁脾虚,患者平素脾胃气馁,食积胃肠,留而难消,木欲奋发,而杯水车薪,土壅木郁,胆汁游弋上泛而为口苦。除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外,临床还有以肝阴虚为主者。肝阴虚生内热,《素问·痿论篇》言“肝气热,则胆泻口苦,筋膜干……”临床症见口苦,舌体淡或瘦,苔薄白,脉细弱。在治则上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用小柴胡汤,必要时用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小柴胡汤柴胡减量,香砂六君子等;肝阴虚型以养肝阴为主,方用一贯煎。

在口苦的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肝胆脾胃气机的升降问题——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疏肝时兼顾健脾,土强脾升则木疏不郁,《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胆时不忘降胃气,胆与胃同为六腑,六腑皆以通降为顺。胆为六腑之一,其气应降,胆又主少阳升发之气,两者似有矛盾;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胆之升发者,引饮食水谷之精微而升发,随脾气散经,充养四肢。胆之降者,引饮食水谷之糟粕而降,六腑通畅则不病。王国斌教授辨治口苦不离肝胆,不止于肝胆,立足于健脾疏肝,通降胆胃,疏利少阳而不仅仅从清利肝胆湿热一法论治。以上所述为王师临诊时口苦的常见症型和常规辨证思路,临诊时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按图索骥。

猜你喜欢

香砂口苦小柴胡
香砂六君子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动力不足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仿生材料用于小柴胡汤复方制剂中重金属镉、铅、汞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香砂养胃丸缓解胃肠不适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