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效果对比

2018-01-19侯立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阿替普心源性溶栓

侯立刚

脑梗死在临床中依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 曾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溶栓治疗可使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产生血栓转化等表现, 其作用机制并未完全表述, 国内外并无相应的报道[1]。本次研究主要对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依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心源性脑梗死, 42例)和B组(非心源性脑梗死, 41例)。A组男女比例为22∶20, 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61.4±4.1)岁;B组男女比例为25∶16, 年龄52~72岁, 平均年龄(60.6±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诊断内容, 如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或者无力、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者双侧眼睛出现视力模糊、出现呕吐或者眩晕、意识障碍或者抽搐;患者年龄19~80岁;入选患者NIHSS评分为4~25分;发病时间>30 min, 时间窗<4.5 h。

排除标准[3]:NIHSS评分>25分患者;存在卒中史且具有显著后遗症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哺乳其以及颅内出血等患者;存在华法林用药史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剂量为0.9 mg/kg, 最大应用剂量为90 mg, 将总量的10%进行快速静脉滴注, 剩余部分均在60 min内完成滴注。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其进行40 d的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选择NIHSS评分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mRS进行评估;随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其中包含皮肤黏膜出血、脑疝以及症状性脑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B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2.38±3.74)、(5.34±2.14)分, A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2.17±3.62)、(10.33±2.45)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99,P>0.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730,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A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分别为(4.06±0.49)、(3.06±0.68)分, B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分别为(4.02±0.44)、(2.12±0.55)分;治疗前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15,P>0.05);治疗后B组mRS评分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45,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脑疝以及症状性脑出血的例数分别为4、6、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5%;B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脑疝以及症状性脑出血的例数分别为1、1、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80,P<0.05)。

3 讨论

就目前而言临床常见急性期溶栓方法包含动脉溶栓、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术以及机械碎栓术等, 但机械碎栓术、动脉溶栓以及取栓术均对技术设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临床研究证实,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治疗的过程中, 效果显著的药物为阿替普酶[4,5]。此药物为一种溶栓药物, 用药过程中并无较大的副作用, 同时安全性良好。阿替普酶为一种蛋白酶, 此蛋白酶相对于纤维蛋白而言, 亲和力良好, 存在选择性的激活活血凝块纤溶酶原, 以此产生纤溶酶, 使得阿替普酶具有显著的局部溶栓效果[6,7]。

临床研究学者经过研究后表明, 将溶栓治疗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 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好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 此外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脑疝以及症状性脑出血的例数分别为4、6、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5%;B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脑疝以及症状性脑出血的例数分别为1、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现象, 由于皮肤黏膜出血机制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全身凝血产生的变化形成的影响。和症状性脑出血相比较而言, 虽然皮肤黏膜出血并无严重的危害, 但对生命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同时A组患者脑疝比例高于B组,说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堵塞现象显著, 同时栓塞体积较大,此外因为起病较急, 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创建侧支循环, 虽然总体看来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效果显著, 但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而言, 并无显著的效果。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 供应血流中断的4~6 min内其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10]。

综上所述, 将阿替普酶应用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 阿替普酶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其病情,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将其进行推荐应用。

[1]李敏, 郝建华, 刘颖, 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56):10894-10895.

[2]黎宏庄.rt-PA 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山东医药, 2016, 56(27):50-52.

[3]申林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效果分析.中国乡村医药, 2014(24):30-31.

[4]邓伟华, 杨勇, 潘小平, 等.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5(11):1781-1783.

[5]郑婵新, 王大成, 李雄新, 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负荷剂量与常用剂量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9):1325-1328.

[6]郭婷婷, 黄照, 王玉洁, 等.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9):926-929.

[7]王建民, 周冬亮, 段莉萍, 等.Essen卒中风险量表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评价.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6):662-663.

[8]刘圣恒.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33):51-52.

[9]唐海源, 邹永彪, 张春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31例临床疗效.医学临床研究, 2015(2):320-322.

[10]陈娜, 陆连生, 李虹, 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16, 38(24):3779-3781.

猜你喜欢

阿替普心源性溶栓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