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甜瓜产业的发展历程
2018-01-19李云飞曾剑波陈艳利攸学松
李云飞,朱 莉,曾剑波,陈艳利,马 超,李 婷,张 莹,攸学松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00029)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西、甜瓜生产面积开始缓慢上升。随着1984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西瓜甜瓜种植的生产者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西瓜甜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85年的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61.2万hm2扩大到92万hm2,产量也成倍增长,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夏季对西甜瓜的消费需求[1]。随着科技进步,北京的甜瓜产业逐步解决了甜瓜主栽品种品质差且单一的问题,实现了良种化多样化[2],改进了栽培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厚皮甜瓜东移,丰富了品种类型[3-5],逐渐按照市场消费及生态需求实现了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并过渡到注重生态平衡的转变历程,相应的甜瓜栽培技术也不断更新发展[6-11]。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笔者从栽培品种需求、栽培品种类型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变化3个方面对北京甜瓜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期促进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消费者对栽培品种的需求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甜瓜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主栽品种多数是我国科技人员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解决了以前主栽品种单一、农家品种繁多、产量低、品质差及混杂退化严重等问题。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对促进甜瓜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优良品种的筛选主要考虑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和早、中、晚熟的新品种。进入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护地设施栽培的发展,早熟、高产、优质、肉厚等性状成为了甜瓜品种筛选的主要目标,耐低温、弱光,抗逆性较强,坐果习性良好及品质优良的保护地栽培甜瓜品种得到了积极推广。2000年前后,出现了消费水平较高的人群,不仅要求口感风味好,而且要求营养价值高。为此需要促进甜瓜生产中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动甜瓜生产由只注重高产向优质特色转变,推广在植株抗逆性、果实外观、风味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甜瓜保护地栽培品种。品质佳、抗逆性强、适宜观光采摘等特性的甜瓜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 主要栽培品种的类型变化
20世纪80代以前,我国甜瓜生产传统布局主要分为西北地区和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地区是哈密瓜、白兰瓜、河套蜜瓜等厚皮甜瓜的主产区,东部季风气候区主要是薄皮甜瓜的产区,薄皮甜瓜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厚皮甜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等地开始试种厚皮甜瓜,但未获成功。主要原因是在甜瓜生长后期适逢空气湿度大、温度日差较小,日照不足等气候,果实即将成熟之际雨季来临,病害迅速发生。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开展厚皮甜瓜东移技术研究,主要进行了品种改良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于1986年引进日本米可多育种场培育的‘伊丽莎白’甜瓜亲本并配制了F1代,率先在北京顺义、上海南汇等地进行生产示范,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12],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东部地区厚皮甜瓜商品生产的空白,亦推动了多雨地区厚皮甜瓜的育种及相应学科的发展[13]。随着耐弱光型厚皮甜瓜‘伊丽莎白’等品种栽培的成功,以及其它早熟品种的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促使厚皮甜瓜东移技术日渐成熟。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创新,在北京及河北廊坊形成了我国第1批厚皮甜瓜塑料大棚生产基地。厚皮甜瓜东移研究结果认为,选择适宜的品种,如‘黄旦子’‘伊丽莎白’等,采用早熟栽培措施,如育大苗、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等,以及避开雨季、积极防病等手段是北方地区发展露地及保护地早熟厚皮甜瓜的关键技术[14]。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北京厚皮甜瓜生产面积占到甜瓜总生产面积的70%以上。
北京种植甜瓜较早的区域主要有顺义李桥、通州张湾和郎府等地,随后发展到顺义李遂、北务等地及大兴礼贤等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顺义李桥、李遂、杨镇等地,占到全市甜瓜种植面积的80%左右,其次主要在大兴。
3 栽培技术的发展变化
3.1 20世纪80—90年代
3.1.1 栽培品种类型 1986年以前,北京地区只种植薄皮甜瓜,品种多为菜瓜和面瓜。随着‘伊丽莎白’的出现和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玉金香’、‘试白’系列和‘北森’系列甜瓜等品种的推出,甜瓜栽培类型逐渐丰富了起来。
3.1.2 栽培技术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保护地栽培的兴起,由露地地膜覆盖开始,逐步发展为小棚栽培、大棚栽培和日光温室栽培。塑料覆盖设施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普及,对扩大甜瓜栽培适宜区、提早上市、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等起到了显著作用。
1978年以来,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养分转化及抑制杂草等作用的地膜覆盖技术在北京开始推广,使甜瓜栽培时期得以提早和延后,特别是使早熟栽培大为发展,上市期普遍能提早15 d左右[4]。到了1984年,这项技术不仅使甜瓜生长季节提前,还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同时也能减少病害发生,对干旱、雨涝也有一定缓解作用。双覆盖是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加上拱棚,对早春增温、保墒,尤其对提高棚内气温的作用优于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是保护地栽培的较高级形式,不仅能有效地提早上市(比地膜覆盖栽培提早近1个月),而且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利用拱棚设施栽培,厚皮甜瓜东移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末趋于成熟,丰富了北京自产甜瓜的品种类型。厚皮甜瓜东移技术大多侧重于春季栽培,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广泛使用地膜加小拱棚,以提高温度,促使甜瓜提前成熟,避开露地栽培下的高温、高湿、温差小容易感病的不利条件,提高栽培成功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研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栽培迅速成为北京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厚皮甜瓜栽培效益最高的设施栽培生产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用塑料工业的发展和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保护地生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甜瓜保护地生产面积不断增加,北京甜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设施栽培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设施栽培的规范化技术日益精进,覆盖地膜、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并生产优质商品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增强了设施内植株光合作用,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薄膜多层覆盖技术起到保温抢早的效果。随着甜瓜生产年限的增加,耕地的轮作倒茬逐步困难。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甜瓜嫁接育苗技术开始在北京逐步应用起来。同时种子包衣、营养钵育苗或营养纸袋培育壮苗、嫁接育苗、摘心掐尖、吊蔓栽培、错期播种、贮藏保鲜、无土栽培等技术都有研究应用。
3.2 21世纪初至2013年
20世纪80—90年代是北京甜瓜生产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主栽品种结构不合理、类型单一,果实畸形、裂果、含糖量低、生瓜上市等原因导致品质较差,1家1户分散育苗、种植、销售导致产业化程度较低。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消费升级有了需求。适逢我国加入WTO,为了解决甜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增强市场竞争力,北京甜瓜生产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2.1 优良品种不断涌现 厚皮甜瓜由栽培进口品种逐步向国产化品种转换,早、中、晚熟的厚皮甜瓜品种逐渐丰富起来,涌现出光皮类型(‘京蜜8号’‘一特金’‘状元’‘京蜜 5 号’‘一特白’‘西博洛托’‘京玉 2 号’‘京玉月亮’‘迎春’等)、网纹类型(‘京蜜6号’‘京玉5号’等)、小型哈密瓜类型(‘京蜜7号’‘金凤凰’‘新红心脆’等)、个性化类型(‘风味3号’‘丰雷’‘京玉黄流星’‘京玉白流星’等)的品种都在生产中有突出表现。传统的薄皮甜瓜有白皮(‘京蜜 11’‘京玉 352’等)、绿皮(‘京甜 1 号’‘竹叶青’等)、黄皮(‘金玉满堂’等)、花皮(‘黄金道’‘八里香’等)等类型的品种。同时出现了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杂交育成的‘景甜1号’‘蜜世界’等中间型甜瓜品种。
3.2.2 逐渐由追求数量转向以质量为重 不断提高商品瓜品质,适应市场需求,由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朝着商品瓜的优质化、标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高产但含糖量偏低、口感欠佳的商品瓜逐渐丧失了市场,出现了卖瓜难等问题;无公害、绿色优质瓜及口感风味好、营养价值高的精品瓜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其次随着观光采摘功能的出现,人们对甜瓜品种多样性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3.2.3 逐渐建成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高效产销体系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渐出现小规模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改变了以往1家1户种植的模式,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研发了与优良品种配套的规范栽培技术,重视选地、育苗、嫁接、整枝、施肥、浇水、授粉、选瓜、留瓜、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生产环节,保证商品瓜的一致性和优质果率。针对早、中、晚熟的不同品种、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等不同设施、早春抢早、秋延后及越冬等多种茬口、批发和采摘等不同销售方式,主要推广了无公害栽培技术模式、设施栽培多样化技术模式、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薄皮甜瓜多果多茬种植模式、厚皮甜瓜优质高效种植模式)、观光采摘种植模式,另外还推广了提高秧苗质量、降低成本的集约化育苗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随着对良种和优质瓜的需求,籽种出现“一特”、“京研”、“中蔬”等商标,商品瓜涌现出“沿特”、“绿中名”、“老宋”、“世同瓜园”等1批品牌。通过生产者组织程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市场体系的完善,有效推动了市场自律和良性循环。
3.3 2014年至今
2000年至2013年,经过十多年的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北京甜瓜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水肥管理不当和授粉用的激素浓度使用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裂瓜率高;品种及栽培管理、因病虫害防控技术不完善导致的枯萎病、白粉病、蚜虫、蓟马、红蜘蛛、线虫等病虫害发生造成的损失较大;栽培管理和品种等原因造成早春抢早生产坐果率低;环境因子管理和育苗技术落后造成育苗成苗率低;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收机械化程度低;生产供给的不稳定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剧烈波动造成“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进入2014年,由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紧缺,北京农业由以前的数量型、质量型开始向生态型转变,甜瓜产业也顺势转变了发展方式:一是通过节水、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走生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立足北京高端市场,加快甜瓜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生产集约化、标准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产出率,结合提高科技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水平,走提升甜瓜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北京甜瓜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如下的变化:
3.3.1 优良品种有了新成员 薄皮甜瓜:肉厚、脆甜的绿皮类型受到市场欢迎,出现了‘羊角脆’‘北农翠玉’‘京玉绿宝’等品种。厚皮甜瓜:传统的‘伊丽莎白’品种仍在种植,新品种‘京玉太阳’‘金衣’‘江淮蜜’‘新脆’等品种开始上市。薄厚皮杂交类型的‘脆梨’等和‘帅果5号’等网纹甜瓜也有种植。
3.3.2 一批提高品质的新技术开始应用 筛选出了糖度高、耐裂性好、口感佳、抗逆性强的甜瓜品种及抗病性强且对品质影响较小的甜瓜砧木品种。水肥一体化浇灌水肥技术、种子包衣和生物农药替代等用药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了商品瓜品质。
3.3.3 “一控两减”技术大力研究示范推广 主要推广膜下沟灌、滴灌和微喷等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和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减量用药、生物防治及抗病品种综合利用等减药和安全用药技术,促进了甜瓜生产节水、减肥、减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确保安全生产。
3.3.4 开展了简约化栽培技术研发、体系集成与推广 强化集约化育苗技术,培养育苗大户和育苗场,提高了育苗效率和种苗质量;蜜蜂授粉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授粉,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授粉成本和畸形果发生几率,提高了商品瓜品质;推广了以滴灌和微喷为基础的水肥药一体化省工省力技术;推广了天窗放风省工省力技术,实现了快速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和温度;推广了瓜垫,利用较少的人工实现了消除商品瓜阴阳面、避免了商品瓜和地面接触产生霉污等现象的发生。
3.3.5 逐步构建了可复制的甜瓜生产技术模式加强了甜瓜从品种筛选、配套栽培及植保技术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
3.3.6 观光采摘和科技展示功能日益突出 出现了1批观光采摘和科技展示示范基地,集中展示了1批先进品种和技术,促进了观光采摘和甜瓜文化建设。
3.3.7 科技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水平有了提升 强化了品牌化销售,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企业、种植大户进行了标准化生产,引入了精品水果店、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企业,打造了销售平台,努力实现甜瓜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