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探析

2018-01-19

甘肃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岐黄庆阳庆阳市

(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甘肃 庆阳 745000)

一、庆阳文化资源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总面积27 119km2,总人口265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庆阳革命历史悠久,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中央红军和党中央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重要地位。以华池县封芝琴原型创作的评剧电影《刘巧儿》闻名全国。在原陇东分区创造形成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先声。[1]

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 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 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夏朝太康年间,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率族人徙居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发展兴盛的根基,《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2]

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形成“岐黄之术”的源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庆阳民俗文化绚丽多彩,以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堪称“庆阳五绝”。发现于华池双塔寺的金代香包,被称为“千岁香包”。庆阳剪纸古拙质朴,独具特色。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是甘肃唯一的新剧种。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原创佳作。[3]

二、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庆阳市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目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响“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过去五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9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6亿元。全市现有23家旅行社,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有星级旅游饭店13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达100多家,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有5 000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1. 多次组织召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丰富南梁精神,增强庆阳红色文化旅游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提升“红色南梁”的文化内涵。

2. 编制南梁红色景区建设详规,先后投资建成了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南梁大凤川教学点等红色旅游景点。南梁红色景区成为甘肃省重点发展的20个大景区中唯一的红色旅游大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4]

3. 成立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开通西安到庆阳市的旅游直通车,打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圈不断扩大。

4. 在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文汇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开展庆阳红色旅游形象宣传。庆阳市现已建成2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5]

(二)持续开发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

1. 加快推动庆城岐黄中医药养生文化名城、西峰岐黄文化产业生态示范园、岐黄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全市中药材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岐黄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岐黄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设,对外打造“岐黄故里、养生圣地”品牌,对内开展“绿色医都、健康庆阳”创建。[5]

2. 规划投资5.2亿元、占地1 000亩的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即将建成。庆阳市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家中医师承教育甘肃岐伯基地。

3. 在陇东学院建办岐伯学院,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已列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在全市所有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特色村卫生所开展养生药膳、养生药饮、养生理疗等岐黄养生文化服务,来庆阳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在任何一所中医文化基地或中医院感受养生、理疗的舒适与放松。

4. 2015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在庆阳市召开;2016年9月,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庆阳市召开,庆阳岐黄文化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赞赏。[7]

(三)积极培育周祖农耕文化产业

1. 建设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宁县古豳国农耕文化博览园和西峰农耕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展示基地农耕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 先后举办5次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5次全国农耕文化学术研讨会,实施理论体系研究、专家人才培养、旅游项目开发、营销企业组建、舞台精品打造五大工程。

3. 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祖陵景区,一年一度的公祭周祖大典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依托景区开办度假村、农家乐,传承开发黄土风情宴、镇原老席等经典名宴及土暖锅、荞面等特色小吃,在旅游景点打造当地的“舌尖美味”。庆城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融农耕体验、农耕美食、农趣民俗、农家乐园、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农耕影视戏剧拍摄、农耕文化演艺于一体,每年吸引周边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观光。

4. 编排制作《天子梦》(舞剧)、《周祖公刘》(陇剧)、《公刘》(舞剧)等反映先周历史、展现农耕文化的文艺作品。拍摄纪录片《黄土大塬》,以全景式的镜头展现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探索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原因,并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引起了舆论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庆阳市现已成为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旱作农业示范区。

(四)全力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

1.“环县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阳香包绣制”等5项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陇东红色歌谣”等29项(33个分项)被省政府公布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阳市有非遗传承人898名,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非遗保护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市民俗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6]

2. 成立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手研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产品,并免费提供给文化企业和农户生产,每年投放市场的新产品都在100种以上。注册国家证明商标和甘肃著名商标30多个,特别是岐黄、轩辕、巧儿、龙影等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规划建设总投资20余亿元、占地1 313亩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建成后将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集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技艺传承、展示销售、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园核心区建设。

4. 组建了注册资金10亿元、由市政府控股的庆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为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战略平台。

5. 连续举办15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每年文化产品节会销售额都在1 000万元以上。

6. 在国内外设立营销窗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香包民俗文化营销窗口48个,在迪拜、白俄罗斯设立营销窗口2个。与兰科集团共同建立了“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入住民俗文化企业200余户,许多企业和农户在淘宝网、中国甘肃特色馆、我的手艺网等网购平台上设立了营销门店。以香包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 000多个品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庆阳市生产经营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的规模化公司现已达200多家,小作坊、小公司遍布全市,香包生产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年生产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约500万件以上。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3亿元,同比增幅15.3%,占GDP2.5%,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低门槛的就业岗位和“短平快”的致富门路。[7]

三、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在质量、速度和效益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支持措施含金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激励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全球视野、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程式化发展问题较为突出,缺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的硬件设施。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高端研究人才、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导致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炼不精,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深,许多文化元素没有转变成文化产品,文化旅游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起点较低,布局零散,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对宣传营销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渠道不宽,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企业规模小,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在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限制。文化旅游事业方面,财政投入仍是主渠道,作为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落实市、县配套资金的压力巨大。金融支持方面,缺乏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限制较多,投入文化旅游领域的信贷资金有限。

四、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十三五”时期是庆阳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化历史区建设,基本实现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目标。

(一)挖掘文化资源

1. 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组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挖掘整理和研讨交流活动,在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大力宣传推介。

2. 把传统文化精华元素与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民俗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

3. 支持反映庆阳风土人情的影视剧、动漫、戏剧和音乐作品创作,做好旅游景区核心文化的提炼展示,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领域展示传统文化符号。

4.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及时发放国家、省、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积极开展非遗交流,在国内外组织庆阳非遗项目现场展览展示。

(二)优化发展环境

1. 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综合保障和工作督查落实机制。

2.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在财政、税收、资源整合、人才激励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三)推动体制改革

1. 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各类文化旅游企业、文艺团体创新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2. 打破政府主导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传统模式,分离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鼓励企业自主开发。

3. 发挥庆阳文旅投集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建设艺术品交易、影视剧制作、动漫制作、广告传媒、印刷包装、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投资及园区建设运营、创意文化产品销售、会展活动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化发展。

(四)提升产业规模

1. 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和聚集优势。建设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长远发展的道路。

2. 推进文化与科技、农业、旅游等的融合,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附加值,用科技成果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新型业态,实现旅游品位与文化底蕴的双促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储备一批创意设计、企业管理、信贷融资、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和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五)拓展融资渠道

1. 市级财政每年列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投向规划编制、对外宣传、重点企业扶持等环节,探索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解决发展的资金难题。

2. 加大金融保障力度,扩大与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创新文化旅游企业信贷模式,积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投资发展初期确有资金困难的,财政给予贴息贷款扶持。

3. 综合运用启动民资、招商引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收费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

4. 庆阳文旅投集团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资主平台,由市政府划拨文化旅游方面优质资产,扩充公司资产总量,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积极与各大商业银行对接贷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庆阳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要创造性的设计开发项目,破解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机制体制障碍,开拓投融资渠道,加强扶持引导,促进产业化开发。

[1]夏红民,让群众路线光荣传统在革命老区永放光芒[N].陇东报,2014-10-15(1).

[2]周祖农耕文化之乡[EO/OL]. https://baike.so.com/doc/7056344-7279252.html.

[3]张骁骏.庆阳:转型跨越正其时 [N].陇东报,2013-10-8(3).

[4]南梁精神引领庆阳红色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5-10-8(4).

[5]宜秀萍.甘肃:中医养生保健旅游悄然兴起[N].甘肃日报,2014-3-11(3).

[6]先朝阳.高天厚土竞风流 民俗文化展异彩[N].甘肃日报,2014-5-29(3).

[7]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O/OL].2017-03-02.http://zfxxgk.chinaqy.info/contents/54/6059.html.

猜你喜欢

岐黄庆阳庆阳市
中秋节
Our Best Friend
术精岐黄展仁心 服务健康惠民生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