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科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经验探析
2018-01-19李晓宇谢立科郝晓凤彭清华祁冬冬明静孙会兰
李晓宇,谢立科,郝晓凤,彭清华,祁冬冬,明静,孙会兰
谢立科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等职。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眼科显微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30余年的眼科临床工作,使谢主任在眼科疾病的论治方面采各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着重论述谢主任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辨证论治眼病的经验特点。
1 理论阐释
《兰室秘藏》在《头痛论》中首次提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医方集解》也曰“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风邪常常是导致许多头部疾病的原因,而眼位于头部,和头部密切相关,许多眼科疾病也与风邪侵袭有关,如《目经大成》认为内外障的形成是“若夫六经因风作,痛攻先在头巅者,洎而风变医无济……”[1]。许多医家认为诸头目疾病常因风邪外袭或虚风内动所致者,需要用风药祛风、熄风治疗。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中的“风”,即可指外风又可指内风。内风通常是指因肝肾失调而出现的头晕眼花、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瘛疭等一系列风性病症;外风是指外感六淫中风邪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病症。《素问·疟论》“风者阳气也”,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素问·六元政纪大论》“风病行于上”,风邪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易于流行且居无定处,故风邪致病常发病急、变化大、传变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指风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震颤、抽搐、蠕动、瞤动等;风为百病之长,《灵枢·论勇》“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因为风邪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可在四季为患,人最易感触风邪,而其他病邪往往可以依附于风邪而侵袭人体。
风为阳邪,而头为诸阳之会;风邪升发、向上,而头位于人体最上部。风邪侵袭人体,容易导致眼病,盖风属木,木属肝,肝开窍于目,本乎一气。因此,风邪和眼科疾病密切相关,可表现为:眼痒、磨涩、迎风流泪、震颤等症状。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它邪合而为病,风邪最常见是与热邪相结合,即风热。眼科疾病同样以属风热者最为常见,原因是木能生火,火盛则血遂而耗损。目失血之濡养,即不能视。风热之证,常表现为红肿、痒痛、羞明、流泪等,还可以伴有恶风、发热、头痛、咽痒、脉浮数等全身症状。风热之外,还常见风邪挟寒、挟湿、挟痰等证。内风常见的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证,可表现为头晕眼花、夜盲、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有外邪侵袭,即当以药物去除。叶天士曾说:“若因风者,辛平解之”,治疗上应选用味辛性平质轻气清有疏解宣透作用的风药祛风、熄风。故谢主任在临床治疗上,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的指导下,常常根据眼科疾病证型适当配伍风药:疏风解表可用荆芥、羌活、独活、菊花、蔓荆子、前胡、藁本之类;益气助阳可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之别;疏肝解郁,引药上行,尚可用防风、升麻、柴胡;活血解毒,明目退翳,不乏防风、羌活、蝉蜕、荆芥、木贼、蒺藜;内风诸症因阴虚、血虚所致者可在滋养阴血的基础上对症治疗酌情配伍以上风药。
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故临床上眼科疾病的治疗配伍风药,会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谢主任认为:风药主散,可疏风解表;风药升阳,可益气健脾;风药能发,可发散郁热;风药走窜,可搜风活血,条达肝气。风药在眼科应用广泛,谢主任治疗外眼病均以祛风为先,治疗内眼病也常常会加一到两味祛风中药。下面从“疏风解表、益气助阳、疏肝解郁、活血解毒”四个常见证型的临床案例中来进一步分析谢主任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理论思想的应用。
2 常用风药举例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2]。《本草正义》中谓“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防风为风病之主药。”眼病多用风药,防风首当其列。防风性甘辛,微温,为风中之润剂。风寒侵袭头目而致目赤,泪多,眵少等症可与荆芥、羌活等药配伍;风寒湿邪所致目痛怕光,胞轮红赤等症可与羌活、独活、藁本等相伍;胞睑疮痈肿毒者可与白芷、防风、川芎、赤芍等组方,如防风汤;目痒者可与荆芥、蝉蜕、苦参、乌梢蛇等同用;脾虚清阳不升所致眼睑无力,久翳难愈者,常加防风升举阳气;视瞻昏渺,圆翳内障等眼病又常用防风来引药上行于目[3]。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本草纲目》云“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翳障……。”少阳病之寒热往来,邪热上乘所致暴盲伴有口苦咽干者,常用小柴胡汤加减;肝经郁滞,邪热羁留所致视瞻昏渺等病,常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的高风雀目,青盲等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升举阳气;风热外袭之目病,又可配黄芩、荆芥、白芷、防风、薄荷等药解表退热;另柴胡为肝胆经的引经药,可将药物引入厥阴少阳之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羌活可通达血脉,发散风寒湿邪。外感风寒而致目赤肿痛,常与独活、防风、荆芥、等同用;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所致胞轮红肿热痛等病,可与独活、藳本、防风、川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风湿所致眼内水肿等症也可加羌活、泽泻、车前子、槟榔等药来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本草纲目》云“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睑弦湿痒者,常与蝉蜕、防风、川芎等配伍;眼部瘀血停留,眼底出血等症,可与当归、赤芍、牡丹皮、三七粉等相伍;风寒侵袭头目而致的目赤,流泪,怕光等症,常和防风、苏叶等配伍使用。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因气虚下陷所致胞睑下垂等病,常与党参、白术、黄芪、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蕴热,复感风邪所致睑弦赤烂,常加升麻来清热解毒;此外升麻尚可透疹,与连翘、牛蒡子、桔梗、薄荷、栀子、防风等药相配伍。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汪昂《医方集解》“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故现今多加葛根用于消渴病,谢主任常加葛根治疗消渴目病;三阳合病所致目痛眼干者,可用葛根配伍柴胡、黄芩、羌活、白芷、桔梗等药,如柴葛解肌汤;葛根尚可透疹,疹毒所致白睛红赤者,可与前胡、升麻等药配伍应用。
3 典型医案
【病案 1】赵某,女,10 岁。
初诊:2016年10月2日。主诉“双眼红痛,难以睁开1 d”。现双眼白睛红赤疼痛,磨涩难忍,难以睁开,自觉眼部灼热,怕光,眼眵多而黏稠,泪少,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8,双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色鲜红伴有水肿,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西医诊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中医诊断:双眼暴风客热,风热壅盛,内热腑实证。治法:疏散风热,泻火解毒。予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连翘 12 g、羌活 10 g、炒枳壳 12 g、栀子 10 g、荆芥 10 g、蝉蜕 5 g、防风 10 g、薄荷 10 g、川芎 10 g、桔梗8 g、酒大黄6 g、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2016年10月10日。左眼视力已恢复至0.9,右眼视力1.0。怕光减轻,眼眵减少,磨涩感减轻,双眼睑红肿基本消除,球结膜轻度充血,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里证已除,表证未解,继以疏风清热,上方去大黄、炒枳壳、栀子,加菊花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三诊:2016年10月20日。双眼视力均接近1.0,双眼球结膜充血消失,双眼自觉症状消失,眼眵晨起时可见少许,二便正常,纳眠均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以疏风清热法治之。效不更方,上方续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此例为疏风解表法典型病例。患者首诊白睛红赤疼痛,白睛属肺,故肺火炽盛;眼睑属脾,脾有实热可致眼眵多而黏稠,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该病风热壅盛,内热腑实,复感时邪疫毒,上攻目窍。此病病机复杂,本为表里同病,先以表里双解法,内外兼顾,后里证已愈,表证未解,继以疏风清热法治疗表证[4]。纵观此病例,患者表证贯穿始终,故以疏风清热法持续整个治疗过程,以疏风解表命名此病例也是为了突出主证所在,主治所及。该患者是由脾肺风热壅盛,感受时邪疫毒,导致内外合邪,上攻目窍所致。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眼病常和风有关。眼位至高,风药升散,可使药力直达病所[5]。方中荆芥、蝉蜕、防风、薄荷、川芎为风药,一是药证相合,疏风清热治其表[6];二是引诸药上行,直达精窠,荡涤病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暴风客热属白睛病变,五轮学说中白睛属于气轮,气轮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方用生大黄、炒枳壳上病下治,疏散风热同时通腑泻热,清除里证,以已达釜底抽薪之效[7];桔梗宣发肺气且载药上行;连翘、栀子泻肺热解表,栀子尚可清三焦火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意在表里同治,疏散风热,泻火解毒,腑气通则热毒大减。复诊时症状已经好转,里证已消,表证未除,继以诸风药为主,兼清余热,故去大黄、炒枳壳、栀子,加菊花10 g增强疏散风热之力,以清余邪。同时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病案 2】张某,男,26 岁。
初诊:2017年1月10日。主诉“右眼视物模糊、变形3个月余”。因工作压力较大,持续半年多熬夜。两个月后出现视疲劳,3个月后自觉右眼视物模糊,眼球发胀,眼前有黑影存在。6个月后在当地某医院被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现视物模糊、变形,眼睑无力,头晕目眩,眼干涩,眼前黑影,乏力,纳差,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右眼视力0.6,黄斑部水肿,并有黄白色渗出点,中心凹反射未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提示:神经上皮层脱离。荧光造影发现墨渍性渗漏。西医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医诊断:视膽昏渺,脾虚气弱证。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助阳。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 g、黄芪30 g、升麻10 g、炒白术12 g、柴胡 6 g、陈皮 15 g、当归 12 g、泽泻 12 g、炒山楂 15 g、麦芽 15 g、炒枳壳 12 g、防风 10 g、甘草 3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2017年1月25日。右眼视力已恢复至1.0,眼睑有力,头晕、眼前黑影消失,自觉视物变形好转,无乏力,纳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患者因其长期工作压力大,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四诊合参证属心脾气血两虚,故继健脾明目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 12 g、黄芪 15 g、茯神 10 g、炒白术 12 g、远志 6 g、炒枣仁 15 g、当归 12 g、生地黄 10 g、龙眼肉10 g、茯苓 15 g、炒山药 15 g、木香 6 g、防风 10 g、甘草3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随访时眼底黄斑部水肿及渗出消失,可见中心凹反射,双眼视力正常。OCT检查提示: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荧光造影复查无渗漏,原渗点可见斑点状透见荧光。
按语:此例为益气升阳法典型病例。脾主肌肉,五轮学说中眼睑为肉轮,黄斑居眼底中位,而脾主中央,且黄斑从“五色”中可归为黄色,谢主任由此认为此二者皆由脾所主,故脾虚则眼睑无力;脾虚不运,水湿不能运化,清阳不升,则浊阴凝聚,水湿上泛于目则黄斑部水肿,伴有渗出,中心凹反射消失;久病必虚,若视力长时间不能自行恢复,头晕、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即是此证[8]。该患者是由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清阳不升,水湿凝聚所致。治疗初期方中柴胡、升麻、防风为风药,既可升提阳气,又可引药上行;党参、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炒枳壳理气化滞,载药上行;炒山楂、炒麦芽健脾消积;泽泻、当归利水活血;甘草调和诸药[9]。经过以健脾益气升阳为主,辅以利水、活血法的治疗后,患者脾气充足、脉道通利而眼球得养,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后期继以归脾汤健脾明目,调理其亚健康状态,以善其后,防止复发。
【病案 3】丁某,男,16 岁。
初诊:2016年8月3日。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余”。一个多月以前双眼视力突然减退到眼前手动,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遂住院治疗,但疗效不明显,出院后来北京诊治,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 “部分视神经萎缩”。右眼视力0.08,左眼视力0.07,双眼矫正不提高,双眼颞侧视乳头色淡、出现萎缩,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偏干,舌质淡,舌两边略红,苔黄微腻,脉细数。西医诊断: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中医诊断:视膽昏渺,肝郁血虚化热证。治法:疏肝清热,益气升阳。予丹栀逍遥散加减:茯苓 30 g、炒白芍 12 g、党参 12 g、炒白术 12 g、柴胡 6 g、枸杞子 15 g、当归 12 g、菊花 12 g、黄芪 15 g、决明子 15 g、栀子 9 g、牡丹皮 6 g、炙甘草 6 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2016年8月20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1,口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继以补益肝肾,滋阴益气,方用生脉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党参12 g、麦冬12 g、五味子 6 g、女贞子 12 g、菟丝子 12 g、沙苑子 15 g、楮实子 12 g、茺蔚子12 g、枸杞子 15 g、防风 10 g、决明子15 g、白蒺藜 10 g、甘草3 g。14剂,水煎服,每日 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此例为疏肝解郁法典型病例。肝经上行于目,肝经郁滞,玄府郁闭,而致目失濡养[10]。该患者舌质淡有血虚征象;舌两边偏红,苔黄,脉细数,大便偏干说明有肝经郁热的倾向。该患者是由肝气郁滞,脉络受阻而致至目失所养,肝郁日久化热所致。久病必气郁,郁则亦生火[11]。火炎而又生风,转转相生。《目经大成》云“治当因上寻因,大抵调气为先,清火次之……风不住而火不熄,目终无清宁之日矣。”方中柴胡为风药,疏肝解郁,引药上行;牡丹皮、栀子清泻肝火;当归、炒白芍养血活血;茯苓、党参、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枸杞子补肝肾明目;菊花清肝明目;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炙甘草益气和中。全方共用以疏肝清热为主,辅以养血、益气、通便,使肝气舒畅、脉络通利。
【病案 4】曹某,女,13 岁。
初诊:2015年9月7日。主诉“右眼白睛红赤、涩痛、畏光、流泪30 d”。3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白睛红赤、涩痛、畏光、流泪,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溃疡”,散瞳后给予相应的治疗。经了解,患者7年前右眼曾有相同症状,且酒精灼伤后角膜留有瘢痕。经检查,右眼视力0.1-1,右眼角膜近瞳孔处有一直径约2 mm的灰白色树枝状浸润,染色阳性,上方有陈旧性角膜翳。大便干。舌质暗,有瘀斑,苔薄黄,脉细。西医诊断:右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医诊断:聚星障,肝肺火盛,瘀血阻滞证。予四物汤加减。生地黄12 g、赤芍10 g、当归12 g、川芎10 g、防风 10 g、石决明 15 g、夏枯草 12 g、菊花 10 g、白芷 10 g、桑白皮 15 g、炒麦芽 12 g、密蒙花 10 g、连翘 10 g、木贼 10 g、蝉蜕 5 g、炙甘草 6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另配更昔洛韦眼药水滴眼、每日3~4次,睡前涂更昔洛韦凝胶,1日3次。
二诊:2015年9月15日。右眼红赤、涩痛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未彻底消除,角膜溃疡趋于平坦,染色阳性面积较前缩小、变浅,稍有畏光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继以清肝明目退翳法,上方去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加龙胆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三诊:2015年10月3日。右眼红赤、涩痛症状消除,畏光流泪症状消除,角膜溃疡染色阴性。上方去龙胆,再服7剂停药。
按语:此例为活血退翳法典型病例。该患者白睛红赤、涩痛,大便干,苔黄,为肝肺火盛的表现;七年前又外感邪毒,意外酒精灼伤角膜,而致内外合邪,上犯于目窍[12];角膜长久留有瘢痕,舌质暗,有瘀斑,脉细,是血瘀的表现。该患者是由肝肺火盛,外感邪毒,瘀血阻滞所致。方中柴胡、防风、白芷为风药,祛风清热,引药上行;当归、赤芍、生地黄、川芎养血以祛风、活血以退翳;蝉蜕、密蒙花、木贼明目退翳;菊花、夏枯草、石决明清肝明目,夏枯草尚可软坚散结;炒麦芽也可软化斑块,以上诸药共奏退翳之功,以期平复翳障瘢痕[13]。连翘疏散风热;桑白皮清泻肺热;炙甘草调和诸药。此病的治疗重点在以活血明目退翳治疗瘀血翳障,辅以疏风清热,内外合治。
4 总结
第一个病案风邪夹热,侵扰白睛,复感时邪,熏蒸肉轮,其治以疏散风热为宗旨,其药以荆芥、蝉蜕、防风、苏叶清宣双目风热邪毒为主,佐以清里热的治法。第二个医案乃脾气虚弱,后天水谷精微不能上呈于目,肉轮失养,故用健脾益气、升清助阳之法,以柴胡、升麻、防风引导升阳之功助补气诸药奉养病虚之所,所以脾气健,眼睑得以充养,黄斑水肿自会改善,眼脸有气托举,头晕、乏力症状自然减轻。第三个病案由肝经郁滞,肝血不能濡养黑睛,因此视力减退,视乳头萎缩,逍遥散疏肝解郁使肝气舒畅、脉络通利,柴胡必不可少。第四个医案主要病机为肝肺火盛,瘀血阻滞,故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以打通眼部脉络,祛除目内瘀血,以杜绝黑影之根源,同时保持脉道的通畅,有利于宿翳和瘢痕的消除,其中加入柴胡、防风、白芷等风药不仅有祛风疏散双目火热之邪,更有“气行则血行”之意,使活血药与祛风药互为佐助。四个医案是对谢立科主任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的验证,同时也以临床应用的方面证明了风药治疗眼病的正确性,以及其在临床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谢立科主任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疏风解表、益气助阳、疏肝解郁、活血解毒”四法为具体治法的经验特色,在临床的论治与辩证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既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谢主任从事眼科临床三十多年经验的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