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当以含蓄为美
2018-01-18仇华东
仇华东
生活中,我们提倡多喝白开水,但作文,我们反对写成“白开水”——淡而无味。考生作文,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但不宜过于直白,而应以含蓄为美。就像苏州园林,入口处通常要用屏风挡着,不让游客一眼望尽园中景致。
那么,作文如何含蓄地抒情呢?
寄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通过对景或物的精心描写。巧妙地表达心中蓄积的情感,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从古至今,寄情于景或物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如《项脊轩志》《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文章,都可以算得上是经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作家的笔下能够变得情意绵绵。一朵花、一棵树、一件衣、一支笔、一杯茶或一壶水,都能寄托人们的情感。
不少考生有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灵巧的思维,可以通过景或物表达情感。像下面这段考生写的文字,就在对物的描写中寄托了情感。
母亲并不喜欢喝茶,然而有一天,她买回了一把茶壶。这壶,是我渴求了许久的那种。母亲告诉我,壶不必洗,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是珍贵的壶。我纳闷:母亲怎么也懂茶道?此后,我每天深夜苦读,灯影下有我,也有母亲买回的壶。说也奇怪,每次喝上一口,便能使我清醒起来,得到解题的门路和灵感。像有一种力量,源源不断地从壶口流出,一直流进我的口里、心里。然而,壶里的茶凉得快,功课做得投入了,便不自觉地喝着冰凉的茶。有一次被母亲发现了,她便再也不能安睡。以后,每至深夜,母亲便默默地坐在我的面前,默默地为我斟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有时,偶尔抬头,总能瞅见茶壶上扬着的丝丝热气,还有热气后面母亲那满含企盼与慈爱的双眼。
这个考生围绕茶壶描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关爱的深切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通过一把小小的茶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想看,这种传情的手法,是不是比直接抒情更有情致呢?
叙述和描写中见真情
好的记叙文即使不着一句抒情之语,也能让读者觉得似有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文中涌动。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既没有惊天动地的父爱,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朱自清只是展示了作为一个父亲可能都会做的几个常见动作,便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考生应当记住这个道理:写记叙文,要将精力放在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上,放在对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上。叙述和描写的功夫到家了,情感自然就蕴于其中了。
议论也要有感情
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虽说议论的目的是说理论辩,但也可以带着情感去讨论。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和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
林觉民的《与妻书》可谓情理交融。烈士将对爱妻之深情,藏于“勇于就死”之理中,催人泪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某考生写的《不为羁绊,向上攀登》一文,其中也有蕴含感情的议论。
一个成功的人,不为辉煌成就所羁绊,才能够更上一层楼。李娜,第一个获得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人,用她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网球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李娜在2011年荣获法网冠军后,没有沉溺于辉煌之中,并不认为一个大满贯足以使人名垂青史。相反,她更加努力,更加执著。李娜虽贵为大满贯冠军,但日常训练量与小她十岁的年轻选手差不多。烈日当空,她一样参加训练,这才换来澳网冠军的荣誉。可见,李娜是不被辉煌羁绊的,她跳出荣誉的牢笼,追求更伟大的自我,才得以成就一世美名。倘若她躺在法网冠军的功劳簿上享受或者选择急流勇退,那么她的人生或许会暗淡一些吧。
[佳作示例]
三弦琴
某考生
爺爷有把三弦琴,漆身,“蟒腹”。弹了几十年的琴,那一天突然断了。
为此,爷爷闷闷不乐了许久。听奶奶说,爷爷去县里的音乐厅、琴行跑了个遍,硬是没有找到个会修三弦琴的师傅。我看了看爷爷,他似乎苍老了许多。
父亲听说琴断了后,跑遍邻近各县,终于在一片竹林里找到了一位做三弦琴的师傅。爷爷得信,立马带我奔了去。
老师傅姓白,白鬓、长须,似乎比爷爷还要年长几岁。爷爷一见老师傅,顿觉心头痛快,容光焕发。
“师傅,这小三弦还能用吗?”
“不急,不急,您这琴工艺精良,需要几天才能修好。”白师傅转身拿出另一把三弦琴,“喏,我这儿刚巧有一把。几日不弹,怕技痒了吧?”
一看到三弦琴,爷爷眼里就有光。他轻轻接过三弦琴,架了张板凳,正坐,摆好架势,给我们来了段单弦。
“大汉丞相归了天,这蜀汉怕要亡……”
原本欢快的弹词,唱到最后,竟然有了悲壮的味道,那拖长音的“亡”字尤其刺耳。
白师傅也和了一段。“老兄,如今像您这样的人,可不多见啦!”他指了指没有用竹片弹奏的爷爷。
“那年头艰苦,一把琴养一家人,还是用手拨着踏实。”
爷爷在白师傅那儿待了三天。取回琴后,他就大病了一场。待我见到爷爷时,他全身已经插满了管子。奶奶说是胃病,年轻时四处弹唱落下的。
白师傅先前来看了爷爷一趟,嘀咕了一阵,又把爷爷的三弦琴取走了。
等我再见到白师傅时,爷爷已经去世了。白师傅将两把三弦塞给了我:“他哪在乎什么命啊?可怜了这门手艺!”
这个考生围绕一把三弦琴叙述了爷爷的往事,令人慨叹。文章虽然不曾点明什么情感,饱含在故事中的真情却渗入血脉,并且使读者对“青春、事业、信念和永恒”这些词语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责任编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