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018-01-18王一名
王一名
摘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关键词: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消费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
1955年,《国务院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发布,确立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
1957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出台。公职人员和职工的养老金开始分离,正式确立了干部离休制度。
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迈出了建立社保制度的第一步。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
1992年,原人事部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据此相继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探索。
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开始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统账结合”模式。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形成了养老“双轨制”模式。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分别应当承担的养老金缴费比例。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相继发布,机关和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方案通过。
二、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各国人民对生活不确定的恐惧,例如:健康、教育、交通、养老金和其他支出,它占据了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国家的人民往往喜欢存钱,所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金缴款的成本也很高。
在旧国家单位安全制度中国家、单位保障城市养老金支出,在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下,国家、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成为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承担。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后,国家的福利支出将大幅减少,个人支出将大幅增加,这对依靠政府,企业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他们的支出,在未来的计划中家庭储蓄将加强,消费倾向改变。退休人员一直小心谨慎地花钱,对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人来说,退休后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但更害怕,使其放弃大部分消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位保障到国家保障、社会共享和个人账户的积累模式的演变。所谓的部分资助,即建立两类账户(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以及雇主和雇员支付的账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别从以上两个账户按比例分配。从社会共享账户中受益的收益是相同的,但是每个受益人从个人账户中获得不同数额的支付。最后,每个受益人的养老金福利有不同。也就是说,参与的时间越长,收入越高,养老金的福利就越多。相反,参与时间越短,收入越低,养老金福利就越低。累积融资模式的一部分适当增加了个人责任,增加了对劳动者的缴费比例,积累的居民将取代个人账户的养老金,防止事故、个人和家庭储蓄。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们在休闲和收入的选择上,往往更关注后者,支付费用,人们可能会因为增加就业压力而提供太多的劳动力和获得补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缺乏社会保障,消费能力的释放也被抑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以城市居民为中心,农村居民不太可能感受到社会保障力度。目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较小,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对农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利影響。
在倡导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减少预防性储蓄的同时,必须注意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途径。如果社保水平的提高最终通过增加职工的缴费负担来实现(企业缴纳部分可能会部分转嫁给职工),这将导致职工当前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在信贷市场还不完善且人们有目标储蓄动机的时候,这样的政策很可能会抑制当前的总消费,而不是增加消费。另外,在制度设计时,还需要重视养老保险缴费的边际收益率对人们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