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还原比较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2018-01-18赵明军
赵明军
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阅读方法,也在于获得文化传统的启蒙和文化精神的熏陶。由于作家的精神意识、人文情怀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要把这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揭示出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还原与比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的内容似乎很容易理解,其实,作者的懊悔和感慨,对父亲的怜惜与宽容,统统埋伏在平实而不平静的文字之下,没有合宜的操作方法是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到位的。正如孙绍振先生在《必须高度重视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一文中所说:“数理化和英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采用还原法,就是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想父亲的表现,并给这一个父亲作出自己的评价。比较学生自己的评价和作者的评价,学生就可以读出作者在平实语言里蕴涵的情感。
1.还原“客观事实”——他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2.让学生评价——你愿意自己的父亲是这样的吗?你会怎么评价这样的父亲?学生的评价很可能就是“常常发火,极不理智”。
3.作者的“写作事实”——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4.作者的评价——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功不可没。年老的父亲因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发之于外,是自然的,是应该得到家人理解和原谅的。作者的情感评价就表现在“哪知”“自然”“只是”等副词的使用上。
实践证明,这样的还原与比较,如果再结合朗读,效果会更好。朗读功力好的教师单纯靠朗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但缺陷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观察人物,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看不清;距离太近,贴在被观察者的脸上,也看不清。还原比较的目的正在于突破单纯朗读的局限,拉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智慧。
所谓拉开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意义还在于强调讀者的独立性,凸显读者与作者或文中人物对同一材料的评价差距,使学生在比较中深刻地理解文本。在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一个具有写作经验的教师,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这则材料的虚构性,这个事例所述的“客观事实”,只能是一个饿人,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饭食,最终饿死了,至于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以及是否值得这样做还有多种方向可以选择。
果然,查查《礼记·檀弓下》,原文是这样的——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通过吴晗的“写作事实”与原文的“客观事实”的比较,不难发现,这则材料并不“天然”地具备证明这个饥饿的人具有“贫贱不能移”的骨气的“资格”。曾子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人家如果对你不尊重你可以拒绝,可人家已经向你道歉了,你是应该接受这碗能够挽救自己宝贵生命的施舍的。这则材料与其用来作为“骨气”的榜样,倒不如用作贱视生命的反面材料来得更轻便合适。教师占有这样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比较二者写法有什么不同,说说吴晗为使材料服务于当下的写作意图,对材料进行了哪些想象加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