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巧激趣,高效课堂渠自成
2018-01-18张慧云
张慧云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道为趣。”“趣”即趣味,它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感受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能让课堂更增活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半倍。情趣盎然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学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明珠,逾久逾亮。作为中国人联接情感纽带的精神家园,传统诗词到底应该怎样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让诗词传承下去呢?在诗词教学中可进行如下尝试。
一、借诗词大会的东风,营造本土诗词文化氛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举办,观众对中华诗词日渐关注和喜爱,00后少女武亦殊杀出了神级对手的重围,取得了最后的冠军,她的言谈之中尽是对诗词的喜爱。然而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黄荣华认为,武亦殊的走红,反衬了诗词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他的话可谓是中綮之言。
在落后偏远的县城中学,诗词大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同样不容小觑。教师要充分利用班内的多媒体,播放决赛过程,让学生既惊叹选手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反省自己的不足。在这之后,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会经久不衰。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灵感,要提高学生背诗的兴趣,不防尝试利用多媒体,仿造电视上的优秀栏目,把背诗变成一个有娱乐性质和比赛性质的节目。可先在一两个班进行尝试,宣布即将组织学校本土的“中华好诗词大赛”,将在班内PK,选出学生代表与隔壁班PK,选出优秀学生个人和优秀班集体,给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为了能拿到荣誉,所有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课桌上有粘贴记录难记忆觉生疏的诗句便利贴,下课在走廊聊天内容不再是谈论影视明星而是诗人诗句。走在优美的校园,一些景物会触发学生的诗情,相关的诗句脱口而出,真的就是“见景吟诗,说理言诗,见物吟诗”。学生变得斯文了,班集体变得优雅了,学校变得更有学习氛围了。
二、借多媒体的科技手段,声光色增趣
诗是诗人对生命咀嚼过程中所营造的美,美可以是浅层的、形式的、可以通过诵读就能感受的,也可是深层的、内涵的、需反复品味体悟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带来心灵共鸣的。诗词教学就要由浅入深,引领学生感悟诗词蕴涵的美。首先,诵读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总觉得未能达预期之所想时,不防从手机上下载一些纯音乐,配乐朗诵,学生也会尝试朗诵,朗诵的美感就营造出来了。然后,下载名人的朗诵视频播放,既有诗词的节奏之美,又有诗词的画面之美。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的古筝曲,当低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时,画面出现蔚蓝色的大海,水天相接处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洒下满天清辉,海面的颜色深浅不一,光华流动,波光潋滟的感觉就出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了,学生也不难理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了。学生被画面的美震撼,就會逐步品出诗人的生花笔之妙,由此学生对于诗词中的意象就有了深刻的感悟,一些常用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意境也有了领悟。
三、巧引导,鼓励学生模仿耳熟能详的诗词进行创作
学习诗词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把诗词里的精神、感情、思想、品格与自己融汇一体。为了将有限的课堂诗词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中去,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如,学习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很多学生被文中的秋景感染,有的模仿《天净沙·秋思》对课文进行改编而创作了小令,有的则模仿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而创作了七言诗。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感知到了中国文人对秋的特殊感情,也知道了诗人的经历、主张、情趣与作品的关系,真正理解了“诗以言志”。
叶嘉莹说,“兴发感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为了让诗词代代相传,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学会“兴发感动”。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让学生对诗词一见如故,再见倾心,三见生死不离,深情依旧,不改初心,这样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水到渠成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