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种归乡

2018-01-18王晨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云南昆明回老家指针

王晨

爷爷在云南昆明一个穷村落出生,青年時爱国心切,加入抗美援朝大军。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擦着他脸皮过,没穿破脸,捡了条命。回国后被分配到山东粮食部门工作,直至离休。

上世纪50年代,他在闭塞的山东小镇里不好找老婆。在当地人眼里,他是“南蛮子”,和整个小镇不是一个路数。他脸上还长了个瘤子,逐年增大,姑娘对此多有芥蒂。

奶奶跟了他。缘何,细节后人不得而知。结为伉俪多年后,爷爷有次忆当年,说头一眼看到奶奶时,心里嫌她矮。奶奶听了暴怒:“你当时不是说喜欢我这双大眼睛!”说完,气得把包好的一盖帘饺子,掀到地上。

听说爷爷从朝鲜回国后,总共没回过几次云南老家。一次是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跋山涉水回了趟家,看着大门上挂着光荣烈属牌,他纳闷:“这不会是为我挂的吧?”进了门,他鲜活的肉身出现在母亲面前时,为娘的根本不敢相信儿子竟活着回来了。在这之前,因长久无音讯,娘早已给儿立了坟头。儿着急:“娘你看看我手上小时候砍柴火留下的这疤,摸摸耳朵后头这胎记。”一家人紧紧抱着痛哭了一场。门上的烈属牌,被悄悄摘下来。

第二次回云南,是与我奶奶在山东结婚几年后,带她回去见公婆。这也是奶奶第一次出远门。60年代初,交通不畅,路上走了一星期,进滇前后还骑了很久的骆驼。用奶奶的话说,“可是费事煞了。”隐隐感觉,这么远的路,奶奶多半是不想多去几次了。

再后来,交通提速增效,回去一趟不是与时间抗衡的大工程了,但爷爷老了,折腾不起,加上腿关节和手关节在战场上被严重冻伤,多处关节结成大疙瘩,行动多有不便,回老家就成了与岁月抗衡的大工程。所以,就没了第三次归乡。

那些年最忘不了的,是老人家坐在窗边那个专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目光投向窗外,眼里常写着落寞,又时有期待,久久无言。坐一个上午,就到了午饭点儿。吃完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醒来再坐一下午,又该吃晚饭了。那时我还懵懂无知,参不透多数人事的深意,却深深感到,他那是在想家啊。

看到他那深刻、无助、不声不响望向窗外的眼神,就觉得心酸。落叶难归根,最是乡愁浓。他的余生,是不是阴郁感大过幸福感?如今想来,总是难安。晚辈欠他一次陪着“回去”。

家人毫无准备中,他痴呆了。想回老家,更回不去。先是选择性忘记一些人与事,几年后便彻底痴呆了,天地不分,是非不明,比孩子还孩子。让人纳闷的是,无论健忘程度几何,他惟一能记清楚的,是抗美援朝那些事;惟一还会唱的,是战场上的歌;惟一会做的,是吃饭时给奶奶夹菜。那双长满老年斑、关节变形成大疙瘩状的手,颤巍巍地夹起菜,送到老伴碗里,吃力地说一句:你吃。

耄耋之年,如果还要给他加个“惟一”,便是他惟一要紧握在手里的一块老旧手表。指针早在几年前就不转了,却是他的稀罕物。一旦找不到,没戴在手上,他就拘谨聒噪。赶紧给他戴上,表情就安然下来,心里像有了定海神针。

弥留之际,他已周身无力,却吃劲地用手去抓手腕。摸到表还在,闭眼辞别。收拾遗物时,我偶然拿起这块表,惊异地发现,指针显示的时间,就是他离世的时间,下午两点零五分。而这指针,早在几年前就不转了。

心里咯噔一下。原来这几年他紧紧握在手里的,不是表,是叩响天堂大门的时间。

抗美援朝时期的王正云

王正云(1924-2008),云南昆明人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南昆明回老家指针
我要回老家
回老家的路上
云南昆明:公布今年首个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A Study of The Women Warrior and God Help the Child from Perspective of Role Theory
--Take Bride and No Name Woman as an Example
Women’s Dilemma in Wide Sargasso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
On theChinese Translation ofEnglish Songs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再回老家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基于改进Hough变换和BP网络的指针仪表识别
ARM Cortex—MO/MO+单片机的指针变量替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