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中美比较的视角

2018-01-18岳昌君周丽萍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岳昌君,周丽萍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1)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产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7.9∶47.6∶24.5,转变为2012年的9.5∶45.0∶45.5,2012年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2015年又是特殊的一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半壁江山,达到50.5%,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腾飞和产业升级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14年的29.5∶29.9∶40.6,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最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第三产业又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尤其是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政府等高校毕业生求职青睐的行业。从这一角度看,我国产业升级换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1978年-2014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高速度”。如表1所示,自1978年到2014年的36年间,GDP从3650亿元增长到636139亿元,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人均GDP从1978年的382元增长到2014年的46629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6%。具体看三大产业的产值增长情况,数据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高达11.1%,其次是第三产业(10.7%),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慢,年均增速仅4.5%。

表1 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

注:年均增速计算公式:n年数据的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100%,N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相隔的年限,按不变价格计算。

(二)1978年-2014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978年我国产业产值占比最大的是第二产业(47.6%),其次是第一产业(27.9%),第三产业占比最低(24.5%),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1978至2014年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3.6个百分点。具体看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36年间,以下3个行业产值占比存在下降趋势:农林牧渔业(18.6%)、工业(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5%)。新兴行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传统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和建筑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产值占比都有一定的提升。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对于拉动中国GDP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2 1978-2014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三)1978年-2014年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而来的是就业结构的改变,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的大幅度下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迅速转移到占比较大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来。1978年,70.5%的劳动力都在第一产业就业,仅有17.3%和12.2%的劳动力分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2014年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40.6%),其次是第二产业(29.9%),第一产业上的就业人数占比略低于第二产业(29.5%)。36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下降了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2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具体看不同行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变化情况,36年间,有8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制造业(15.4%)、建筑业(13.9%)、科教文卫(13.0%)、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业(3.6%)、金融业(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1.9%)、采矿业(1.7%)。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68.9%)。数据表明,尽管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产值占比没有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提升明显,但是其就业吸纳能力很强,是改革开放36年间吸纳劳动力最多和吸纳能力提升最快的行业。

表3 1978-2014年中国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注:1978-1998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从业人员数;2008-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如表4所示,2014年行业平均年工资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金融业(10827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08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22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3339);租赁和商业服务业(6713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43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3416);卫生和社会工作(63267);采矿业(61677);教育(56580);批发和零售业(55838);房地产业(5556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3110);制造业(51369);建筑业(4580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188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9198);住宿和餐饮业(37264);农林牧渔业(28356),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比是3.82∶1,两者相差79917元。2003年至2014年间,行业平均工资都有所上升,其中以下五个行业工资上升最快,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金融业(8749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99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4765);采矿业(480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7663)。总的来说,最近10年,新兴行业(金融和IT业)工资水平较高,上升也较快。

表4 2003-2014年中国分行业年平均工资(元)

(四)我国大学生的行业分布情况

2014年,我国专科生在不同行业就业人口占比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制造业(18.0%)、批发和零售业(15.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3%)、教育(8.4%)和卫生和社会工作(7.4%);我国本科生在不同行业就业人口占比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7.7%)、教育(15.5%)、制造业(13.4%)、批发和零售业(8.6%)和卫生和社会工作(7.7%)。我国研究生在不同行业就业人口占比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教育(24.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3%)、制造业(11.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7%)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1%)。数据表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业以及在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吸纳专科生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本科生更多选择在事业单位或者教育机构工作,教育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一直是吸纳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两个行业。

表5 2014年分学历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续表

(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行业分布情况

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1)金融业为15.2%;(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3)制造业为10.4%;(4)教育为9.1%;(5)建筑业为6.7%;(6)农林牧渔5.4%;(7)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5%;(8)批发零售4.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1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4.0%;(11)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1%;(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13)房地产2.7%;(14)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2.3%;(15)文化体育娱乐2.1%;(16)住宿餐饮1.9%;(17)采矿业1.9%;(18)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1.0%;(19)居民服务1.0%。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行业分布差异较大。专科生就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1.6%;本科生在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就业的占比最高,合计为27.4%;研究生在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就业占比最高,合计为33.6%。

行业平均起薪存在较大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IT业为5386元;(2)金融业为5098元;(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4)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5)房地产为4395元;(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7)采矿业为4077元;(8)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9)农林牧渔为3938元;(10)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11)制造业为3859元;(12)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13)教育为3816元;(14)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15)建筑业为3607元;(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17)居民服务为3334元;(18)批发零售为3255元;(19)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1。

数据显示,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表现突出,成为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6%。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重要,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合计为17%。;低学历层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高学历层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就业;与总体劳动力行业收益差距相比,高校毕业生的收益差距要小很多。

表6 2015年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和起薪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历次的就业调查结果比较看,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表7):第一,金融业毕业生就业比例存在明显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6.3%上升至2015年的15.2%,成为毕业生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这与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第二,制造业比例存在明显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8.2%下降至2015年的10.4%,六年间下降了7.8个百分点。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就业规模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而理想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幅度却比较有限。因此,制造业就业比例的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三,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5年就业分布比例仅4.5%,是四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第四,农林牧渔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就业分布比例达5.4%,是四次调查中最高的一年。第五,在2011-2016年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毕业生占比呈现轻微下降趋势。

表7 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的趋势变化(%)

续表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六)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情况

如表8所示,对于本科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言,理工类毕业生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科学类占比,农学专业毕业生占比最小。而在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金融、IT、教育等服务行业就业,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就业的比例较小。由此看来,高校专业结构与行业分布存在不匹配,新兴服务行业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工业对应的专业招生过多。

表8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比较

二、30多年来美国经济稳步上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对稳定*本文中所涉及的美国统计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网http://www.worldbank.org/;美国劳工部http://www.bls.gov/;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官网http://www.naceweb.or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ww.unesco.org。

(一) 1981年-2014年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稳步上升”,稳保世界经济发展总量第一。如表9所示,自1981年到2014年的33年间,GDP从32109亿美元增长到17419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7%。人均GDP从1981年的13993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4629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具体看主要行业的产值增长情况,数据表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高达3.2%,其次是农业,服务业增长速度最慢。

表9 1981-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情况

注:1.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表示数据缺失;2.年均增速计算公式:n年数据的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100%,N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相隔的年限,按不变价格计算;3.2014年的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数据缺失,统一用2013年数据代替。

① 农业对应《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 1-5 项,包括林业、狩猎和渔业以及作物耕种和畜牧生产。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部门的净产出。这种计算方法未扣除装配式资产的折旧或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退化。增加值的来源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3修订版确定。数据按现价美元计。

②④⑥⑧ 没有2014年数据,用2013年数据替代。

③ 工业与 ISIC 第 10-45 项相对应,并包括制造业(ISIC 第 15-37 项)。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同时作为独立组别予以公布)、建筑业、电力、水和天然气行业中的增加值。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部门的净产出。这种计算方法未扣除装配式资产的折旧或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退化。增加值的来源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3修订版确定。数据按现价美元计。

⑤ 属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中第15-37类的产业。增加值是一个部门在总计了各项产值并减去了中间投入之后的净产值。这种计算方法未扣除装配式资产的折旧或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退化,来源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3修订版确定。数据按现价美元计。

⑦ 没有2014年数据,用2013年数据替代服务类别与ISIC的第50-99类相对应。其中包括产生附加值的批发和零售贸易(包括酒店和饭店),运输、政府、金融、专业和个人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卫生及房地产服务。此外还包括设算银行利息,进口税以及国家编纂机构发现的统计偏差和指标调整。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部门的净产出。这种计算方法未扣除装配式资产的折旧或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退化。附加值的产业来源应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3修订版来判定。数据按当值美元价格计。

(二)1997年-2013年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997年至2013年间,美国产业产值占比最大的始终是服务业,占比均超过70%,向80%迈进,占比第二大的是工业,占比在20%-24%之间浮动,农业占比最小,均不超过1.5%。服务业产值占比提升了3.5%,工业下降了3.5%,农业未变。数据表明,服务业对于拉动美国GDP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10 1997-2013年美国产业结构情况(%)

(三)1981年-2010年美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1981年至2010年间,美国就业人口占比最大的始终是服务业,占比均超过60%,向80%迈进,占比第二大的是工业,占比在17%-30%之间浮动,农业占比最小,均不超过5%。这29年间,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提升了15%,工业下降13%,农业下降了2%。数据表明,服务业是吸纳美国劳动力最多的行业。

表11 1981-2010年美国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具体看一下不同职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如表13所示,2015年,就业人口占比最多的前10个职业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办公室和行政支持工作(15.84%);销售及相关职业(10.49%);食物准备和服务相关的职业(9.12%);运输和材料搬运工作(6.92%);生产类职业(6.58%);教育、培训和图书馆(6.19%);保健医师和技术类职业(5.82%);商业和财务运作(5.10%);管理类(5.03%);建设和提炼类职业(3.97%)。2000年至2015年间,商业和财务运作职业就业人口占比上升最多(1.54%),生产类职业就业人口占比下降最多(2.98%)。

表12 2000-2015年美国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http://www.bls.gov/

如表13所示,2015年各职业年平均工资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管理类(115020);法律(103460);计算机和数学(86170);建筑和工程(82980);保健医师和技术类职业(77800);商业和财务运作(73800);生活、物理和社会科学(71220);艺术、设计、娱乐、体育、媒体(56980);教育、培训和图书馆(53000);建设和提炼类职业(47580);社区和社会服务(46160);安装、维护和修理工作(45990);防护设备(44610);销售及相关职业(39320);办公室和行政支持工作(36330);生产类职业(36220);运输和材料搬运工作(35160);医疗支持(29520);建筑和场地清理和维护工作(27080);农林牧渔类职业(26360);个人护理和服务的职业(25650);食物准备和服务相关的职业(22850)。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比是5.03∶1,两者相差92170美元。2000年至2015年间,以下5个职业工资上升最快:管理类(46830);法律(34530);保健医师和技术类职业(29810);建筑和工程(28920);计算机和数学(28120)。

表13 2000-2015年美国各职业类别年平均工资(美元)

(四)2013年美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

根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报告的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数据发现,教育服务行业是吸纳最多美国本科毕业生的行业(45.3万),其次是专业、科学或技术服务业(30.6万),排列第三的是医疗保健和社会帮助行业(27万),政府和财务保险行业吸纳的美国本科毕业生相对较少,分别是20.4万和9.5万人。吸纳美国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前十个行业的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企业管理(57891);制造业(55020);财务和保险(54660);批发贸易(53691);专业、科学或技术服务(49154);联邦、州或地方政府(47123);医疗保健和社会帮助(43335);信息(42763);教育服务(40302);其他服务(34071)。最高行业年均起薪与最低行业之比是1.70∶1,两者相差23820美元。数据表明,服务行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行业,与美国总体劳动力的行业收益差距相比,本科毕业生的行业收益差距要小很多。

表14 2013年前十个雇佣最多美国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和平均薪资

注:数据来源于September 2013 Salary Surve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 Employers http://www.naceweb.org/s10162013/salary-survey-hiring-industries.aspx?terms=industry

(五)美国本科生的专业招生情况

如表15所示,在美国高等教育项目招生分布上,与服务业紧密联系的社会科学类的项目招生最多(社会科学、商业和法律、健康和福利、服务项目、教育),与工业相关的理工类项目招生相对较少(科学、工程、制造和建筑),农业项目最少。而在美国本科毕业生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就业,在工业就业的比例较低,前五个最受毕业生青睐的行业都是服务业,前九个热门行业中,只有一个行业属于工业,其他八个行业都是服务业。由此看来,美国高校专业结构与行业分布比较匹配,都是服务业占比最多,工业占比较低。

表15 美国大学生专业招生和行业分布情况

注:专业数据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en.unesco.org/

三、借鉴美国发展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和就业结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一)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4年为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4.6万亿美元),位居美国(17.4万亿美元)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在世界GDP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有限,但是在世界GDP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中国按照1978-2014年均增速9.7%的速度进行估计,美国的GDP按照2.0%年均增长速度计算,则中国将在2021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中国的GDP平均增速按照2010年至2014年的8.0%进行估计,则要到202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才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22.3万亿美元,美国将达到20.8万亿美元。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存在升值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话,则在上述估计的基础上,中国赶超美国的年份将提前几年。总之,中国的经济总量非常有希望在2021年至2025年之间成为全球第一。

表16 对中国GDP的预测(万亿美元)

注:9.7%是1978-2014年间平均增速;8.0%是2010-2014年均增数;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参照2016中国银行发布的1美元≈6.46人民币

如果按照2012年的美元不变价格和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按照1978年至2014年的平均8.6%的增长速度计算,则中国将在201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人均GDP如果按照1990年至2014年的平均9.2%的增长速度计算,则中国也是将在201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人均GDP如果按照2008年至2014年的平均8.1%的增长速度计算,则中国将在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人均GDP如果按照2010年至2014年的平均7.5%的增长速度计算,则中国将在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按照7.5%-9.2%之间的增长速度计算,中国人均GDP将在2026-2028年间超过2万美元大关。最近几年我国人均GDP增速放缓,2014年降到6.7%,经济增速维持在7%-8%之间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即便如此,我国人均GDP仍有望在2020年达到1万美元,在2030年达到2万美元。

表17 对中国人均GDP的预测(美元)

注:8.6%是1978-2014年间平均增速;9.2%是1990-2014年均增速;8.1%是2008-2014年均增速;7.5%是2010-2014年均增数。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参照2016中国银行发布的1美元≈6.46人民币

(二)对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预测

根据1978年至2014年三大产业的年均增/减速进行估计,则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将在2030年低于6%,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将从2015年的42.1%降到2030年的29.3%;第三产业将在2017年超过半壁江山,在2026年超过60%,2030年抵达6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悬殊。美国1997年以来,农业产值占比保持在1.5%以下水平,工业维持在20%-25%幅度,服务业保证在70%以上并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因此,如果按中国最近30多年来三大产业的产值增/减速度进行估计,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仍要经历半个世纪之久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表18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预测(%)

注:1.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预测值的计算公式:n年数据的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100%,N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相隔的年限;2. 第二产业产值占比=100%-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第三产业产值占比。

(三)对中国未来就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预测

根据1978年至2014年我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就业占比的年均增/减速进行估计,则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比将从2015年的27.7.8%下降到2026年的3.7%;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比将在2026年接近35.7%;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将在2021年超过半壁江山,在2026年超过6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悬殊。美国1981年以来,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保持在5%以下,工业在30%以下,服务业保持在65%以上并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表19 对中国就业结构的预测(%)

注:1.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预测值的计算公式:n年数据的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100%,N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相隔的年限;2.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100%-第一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

四、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方向

2012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万人 ,已经提前达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原定的2020年3550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由于规模扩张较快,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失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职业岗位增加速度,造成“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导致企业部分高薪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美国在经济和教育发展上都名列世界前茅,下面借鉴美国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上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供指引。

对于美国而言,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接近80%,工业占20%左右,农业占比不到1.5%;在就业结构上,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超过了80%,工业占比不到20%,农业占比2%;在专业结构上,与服务业相关性较大的专业招生比例较大(教育、人类学和艺术、“社会科学、商业和法律”、健康和福利和服务项目),占比合计接近80%,与工业相关性较大的专业招生比例不到20%(科学、“工程、制造和建筑”),农业项目招生比例不到1%;在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分布上,前5个最受本科毕业生青睐的职业全部属于服务业大类,前9个最热门的职业中,只有一个职业属于工业大类,其他8个都是服务业性质。数据表明,美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错位幅度很小,匹配度很高,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很好地满足了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表20 美国产业、就业和专业结构的匹配(%)

注:1.产业结构数据选自世界银行官网2013年美国产业数据,就业结构数据源自世界银行2010年数据,专业结构数据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2013年美国高等教育招生项目数据;2.与农业对应的专业至农业类项目,与工业对应的专业指工科和科学类项目,与服务业对应的专业指社科和服务类项目。

反观当前的中国发展形势,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接近50%,第二产业占40%左右,第一产业占比接近10%;在就业结构上,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占40%左右,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均在30%左右;在专业结构上,理工科专业招生占比最大,占40%左右,社会科学类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占比30%左右,人文学科专业(哲学、文学、历史学)占比10%左右,农学专业毕业生占比不到4%;在高校毕业生的行业分布上,从事第三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接近80%,从事第二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不到20%(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从事第一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5%左右。数据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错位幅度较大,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过多,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远远小于这两大产业的产值占比。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也与产业结构存在脱节现象,第三产业是产值占比最大的产业,可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占比远远低于理工类毕业生。另外高校毕业生的行业分布与专业设置上也存在较大的错位,接近8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第三产业就业,尤其是金融、IT、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不到20%,由于专业设置和就业结构上的错配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新兴热门服务行业“无业可就”,在制造和建筑等传统行业“有业不就”的矛盾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

表21 中国产业、就业、行业和专业结构匹配度(%)

注:1.产业和就业结构数据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分布数据源于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专业结构数据源于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 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指农学,与第二产业对应的指理工科类(包括理学和工学),与第三产业对应的指社会科学类(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未算入其他学科。

因此,为了满足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在就业结构调整上,应把大量闲置在第一产业上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针对市场需求,根据产业结构和对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的变化规律,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实践相结合,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更多针对新兴服务行业的应用性强的专业,适当缩减理工科和纯理论型的专业招生数。

当然,适当缩减理工类专业招生数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占GDP的31%,占全球产值的20%。[1]作为第一教育人口大国,我国工科优势明显。总体而言,我国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居世界首位,人力资本积累雄厚。2014年,我国工学类本科毕业生达113万人,占当年本科招生总数的33%,是所有学科类中占比最高的一项,2000年至2014年工科大类的毕业生数十年间增长超十倍,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世界第一。但与美、 德、 日、 英、 法、 韩、 瑞士等世界制造业先进国家产业链和价值链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根据初步测算,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农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重点领域人才供给属于供不应求阶段,年度人才总缺口粗略估计在30万人左右。[2]由此可知,理工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实际经济发展需要的脱节使得制造业高端人才的供应不足,限制了制造业的向上发展和转型,削弱了制造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严峻性。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1991-2000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万人,仅为前者的10%;在2001年-2010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在2011年-2010年期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4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按照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为高端白领岗位,20%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进行估计,则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的高端白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白领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3]

表22 高等学校毕业生面向城镇就业的供求状况 (单位:万人)

注:该表格转引自胡瑞文和张海水等人的论文《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2015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努力把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一些高技能人才。大学生作为技术创新、技术吸收、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这一转型对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因此,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紧扣《中国制造2025》提出对新型制造业人才的储备、知识结构和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要求,及时跟进制造业的发展动态,根据急需人才情况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结构的设置。

五、总结与讨论

本文利用中美最近30多年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分布现状,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未来30年内的经济、产业、就业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引方向。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长率维持在7%-8%之间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即便如此,中国的经济总量非常有望在2021年至2025年之间成为全球第一,人均GDP有望在2020年达到1万美元,在2030年达到2万美元。

第二,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行估计,在203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将低于6%,第二产业占29.3%,第三产业将抵达6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悬殊。按照上述发展速度计算,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仍要经历半个世纪之久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发展速度估计,2026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将下降至3.7%,第二产业占比将接近35.7%,第三产业占比将超过60%,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第四,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发展经验,发现美国无论是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还是专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错位幅度都很小,绝对值控制在4个百分点以内。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错位幅度很大,绝对值高达2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过多,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远远小于这两大产业的产值占比。另外,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和毕业生的行业分布都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专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之间,错位幅度绝对值接近50个百分点。理工科类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44%,在所有学科中毕业生数占比最高,但是从事与理工科相关性较强的第二产业的毕业生占比不到20%,近八成的毕业生都集中在第三产业就业,尤其是金融、IT、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

在上述中美比较分析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为积极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强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契合度,本文关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人才需求预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种职业岗位的职能和知识能力标准进行系统调研,由政府主管部门向社会和高等学校发布分学科专业的人才供求信息和人才技能匹配情况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高校的专业目录和调控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第二,调整理工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学科群建设,多方向与产业对接,更新教育内容,建设交叉方向选修课程,根据企业急需确定专业调整方向,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设置,完善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可迁移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劳动力市场上明确提出专业要求的岗位需求占比下降,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专业限制减少,专业界限比较模糊。因此高校应大力推广通识教育,逐步调整过度狭窄的专业化教育,尝试实行辅修和选修等培养方式,放宽学科专业界限,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学生通用知识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应付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当然,本文的建议只是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特别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调整时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利益角度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前沿专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市场需求,要兼顾专业发展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

[1]The World Bank.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annual % growth)[DB/OL]. http://www.worldbank.org/indicator/NV.IND.MANF.KD. ZG, 2015-10-06/2015-10-31.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等.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1).

[3]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