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生孤独感的研究

2018-01-18葛立雅王之莹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0期
关键词:家人高中生问卷

葛立雅,王之莹

(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 200011)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较少体验到孤独感,而隔代抚养的学生孤独感较强,原因在于祖父母对孙辈较为溺爱,但又因代沟问题使得他们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和有效的沟通。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孤独量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高一学生的孤独感较低。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高中生在孤独感量表分值上存在差异,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女高中学生的友谊质量总分显著高于男高中学生;高三学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民主型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友谊质量显著高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高中生。

就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孤独感的影响程度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隔代抚养的学生比与父母生活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此外,文献中指出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孤独感情况、友谊质量的差异,以及高中生友谊质量的性别差异,并且探讨了家庭教育情况与友谊质量的关系。

1 研究过程

1.1 被试

本研究中调查高中生共8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56人。各年级人数分别为:高一19人,高二55人,高三13人。

1.2 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本问卷共计20题,其中单选题17道,多选题2道,开放性问题1道。

1.3 过程

(1)2017年1月上旬

确定课题名称:对高中生孤独感的研究。研究者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分析得出高中生孤独感的成因,孤独感对于这类人群造成的影响以及针对其弊端的改善措施。

(2)2017年1月中旬

商讨并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包括网上发放问卷、处理及分析所得数据、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资料,以及通过概括和分析现有结论,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课题。

(3)2017年1月底

设计、修改问卷并于网上发表。针对高中生孤独感产生的各个因素,研究者设计了个人基本情况、学校生活(包括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家庭情况(包括与家人的沟通、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几大类型的问题,并增设了对孤独感产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高中生应对孤独感的措施等的提问,最后调查了高中生对孤独感这一心理状态的情感态度。

(4)2017年2月

同步跟踪问卷填写情况,分析问卷数据,得出初步结论。在回收问卷的过程中,本研究进行了同步跟踪,力求受众人数及多样性,剔除无效试卷,以此保证样本的全面性、有效性。

(5)2017年3月

查阅书籍资料,得出进一步结论,撰写论文大纲。本研究通过网络平台,阅读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结论,结合获得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了论文的大纲。

(6)2017年4~5月

整合各种资料,经过组内反复讨论和指导老师的帮助,完成了论文的初稿。

(7)2017年6~7月

经过多次整改,完成论文最终的定稿。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研究者采取了单题统计、交叉分析、图表绘制等方法,分析得出高中生孤独感的

图1 知心好友的数量与产生孤独感的频率的关系柱状

产生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高中生应对孤独感的心理和措施以及情感态度。

2 结 果

2.1 学校因素

2.1.1 同学间关系(友谊)

图1中自变量为知心好友的数量,因变量为产生孤独感的频率。研究者初步认为知心好友越多的人,产生孤独感的频率越低。

图2中自变量为与最亲密的好友平均每天交流时间,因变量为产生孤独感的频率。

本研究发现与朋友交流多的人反而更频繁地产生孤独感。

2.1.2 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关注度,因变量为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频率。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得越多的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频率越低,而老师与学生缺乏单独沟通的情况下较容易滋生孤独感。

2.1.3 学习压力

自变量为学生学习压力,因变量为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频率。学习压力很大的高中生孤独感产生频率高,而学习负担轻的学生往往孤独感产生频率很低。

2.1.4 校园生活

自变量为学生在班级中活跃度,因变量为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频率。本研究发现班级活动参与度最低的高中生往往产生孤独感频率较高,但其余高中生孤独感频率参差不齐,可以推断出班级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孤独感的产生,但不是主要原因。对校园生活感到不满意甚至想要逃避的高中生中大多数孤独感产生频率很高。

2.2 家庭因素

2.2.1 与家人的交流

孤独感产生频率与和家人交流的频繁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高中生与家人的交流均较少。为了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本研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性别比对。

相比之下,和父亲交流的男生较多,和母亲交流的女生较多,但男生和女生大多选择了和母亲交流。这也许说明,高中生更渴望的交流对象是善于倾听的一类。女生和家人沟通时间明显大于男生,但频率也并不很高。再将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做一些对比

选择和好友沟通的男生较多,和家人沟通的女生较多,但男女生大多选择和好友沟通。根据以上,本研究认为,在沟通这一方面,家庭因素对于孤独感的影响要小于学校因素。

2.2.2 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融洽的学生往往孤独感频率较低,父母争吵或冷战不断的较易产生孤独感,但也不排除父母关系融洽仍常常产生孤独感的情况。

3 讨 论

3.1 学校因素

对高中生而言,在生活中占比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因此这一部分因素弥足重要。我们将从同学间关系、师生间关系以及学习压力等方面来着手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作出推测:实际与孤独感相关的是高层次的友谊——也就是所谓的心灵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生活圈子的交集。与朋友交谈时间多的人,也许他们的交谈只是泛泛于生活表面,而并没有深入到交换情感,这种浅层次交流与孤独感并无多少关系;反之,交谈时间少的人,也许他们的交流正切核心,从而影响了各自的孤独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老师扮演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尤其是对高中生而言——正如之前文中所指出的,高中生正处于“人格的成熟阶段”,他们需要榜样,需要指路的人。这一时期老师的作风、行为等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是高中生脱离了家庭而进入的小社会,也是从家庭到大社会过渡的桥梁。在这里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也许还不能完全适应离开了家庭而进入社会的感觉。我们认为,老师在其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能给予学生一些关注,相比家庭给予的显得若即若离,相比学生真正进入社会之后的又显得热忱。学生正是这种潜移默化中一点点成熟的。因此,师生关系对于高中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值得探讨的。我们研究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孤独感程度——大体上,老师关注得越多的学生产生孤独感的频率越低,而老师与学生缺乏单独沟通的情况下较容易滋生孤独感。

此外,压力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显然是不容小觑的。对成人而言,这压力也许来自为生活的奔波劳顿,来自情感上的崎岖挫折,而对高中生而言,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学习——毕竟,这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更何况还有来自父母的期许,源自对未知未来的迷茫,身处的激烈竞争等等加成。

我们研究了学习压力与孤独感产生的频率的关系。从分析图中可见,学习压力很大的高中生孤独感产生频率高,而学习负担轻的学生往往孤独感产生频率很低。我们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孤独感往往伴随着低落的情绪出现,因此可以认为其中的逻辑链是这样的:学习压力大导致情绪低谷,情绪低谷又导致了孤独感。

总之,学习压力与孤独感之间的联系是可证存在的,并且学习压力也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上述种种更多倾向于对高中生的周遭环境的分析,接下来我们将从“在班级中的活跃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这两个体现个体差异的点入手分析。

首先是“在班级中的活跃度”。我们认为这是多个因素的总体体现,比如性格——活泼外向的人更愿意在班级中展现自我,而内向羞涩的人则比较含蓄;再比如与同学的关系——若一个人在班中人缘较差,也不可能在班级中较为活跃。研究发现,班级活动参与度最低的高中生往往产生孤独感频率较高,但其余高中生孤独感频率参差不齐,可以推断出班级活跃程度对孤独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3.2 家庭因素

在研究了学校因素之后,我们又着眼于家庭因素。高中生的生活构成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是家到学校两点一线,我们接下来将分析家庭因素对于高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并从中取出几个小点与学校因素进行对比。

家人毕竟是一个人在世上最亲近的存在,长时间的相处和血缘的纽带使他们之间有了特殊的默契。那么对处在叛逆期的、将要离开原生家庭去闯自己的天地的高中生而言,家人的对他们孤独感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根据问卷数据,孤独感产生频率与和家人交流的频繁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女生和家人沟通时间比男生多,但频率也并不很高。再将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做对比,可以看出选择和好友沟通的男生较多,和家人沟通的女生较多,但他们都大多选择和好友沟通。从这一点来看,同龄人对高中生的影响比家人更大。

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期、潜移默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没有适宜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反之则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我们设置了“你对家中氛围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来探讨家庭氛围与孤独感的关系。为了使分析更加具象化,我们决定使用“你认为父母间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来进行“中转”——这个问题可与“你对家中氛围是否满意”相互佐证。

经分析可知,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关系融洽的学生往往孤独感频率较低,父母争吵或冷战不断的较易产生孤独感。我们认为这与“对校园生活感到不满意,甚至想要逃避的高中生中大多数孤独感产生频率很高”的原因有相似之处,归根结底是归属感的缺失和不安全感。

[1] 陈蔚萌.高中生孤独感与友谊质量、亲子亲合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徐 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杨 丽,童 俊,缪绍疆,赵旭东.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25-1729.

[4] 张 娟.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2,28(5):688-689.

猜你喜欢

家人高中生问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