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催生伊朗石油新政
2018-01-18□马宏
□ 马 宏
伊朗抓住西方国家制裁缓解的机遇,尽快恢复石油生产,以实现复兴。
伊朗竭力恢复石油大国地位和影响。李晓东 供图
2017年9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伊朗并未遵守伊核协议,并声称美国无法遵守一份为伊朗发展核武器“提供掩护”的协议,鲁哈尼用平和的声调表示,伊核问题协议历经各方多年谈判而成,获得了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全球支持,其命运不能由“一两个国家”决定。鲁哈尼郑重承诺,伊朗将维持遵守协议,“伊朗从未寻求利用核武器来威慑别国,伊朗将继续遵守伊核协议,伊朗也不会首先违反协议,但如果有一方违反这项向伊朗放宽制裁换取德黑兰遏制核计划的协议,伊朗会果断坚决地作出回应。” 与此同时,面对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各国纷纷指责特朗普毫无节制的“嘴炮”,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莉称,这只是表明特朗普不喜欢这份协议,并不意味着美国准备退出。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伊朗并未遵守伊核协议,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各国纷纷指责特朗普毫无节制的“嘴炮”。李晓东 供图
面临地缘政治挑战
美伊两国在联合国讲坛上的口水战传出的是关于伊核协议的利好信息。可以断定,未来一个时期内,美国的战略重点是集中力量解决更为急迫的朝鲜半岛危机,不会主动废弃伊核协议;而伊朗选民刚刚用选票给予了内外政策较为温和的鲁哈尼第二个总统任期,表明伊朗方面也将遵守该协议,努力寻求协议框架下的伊朗复兴。
但是,除了伊核协议可能得以维持这一利好消息之外,鲁哈尼新的总统任期所面临的其他地缘政治挑战却都是颇为严峻的。首先,9月25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如期举行了独立公投,向着裂土分疆独立建国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库尔德独立对伊朗的特殊威胁在于,库尔德人的祖先是伊朗人,源起于逃避苛政移居山区的古代波斯人,所以现代库尔德人与伊朗人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血缘、语言、文化等方面联系,一旦库尔德独立,势必引发伊朗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倾向高涨,威胁伊朗的安全稳定。此外,库尔德人属于逊尼派穆斯林,库尔德独立将分裂伊拉克领土,打破伊朗苦心经营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什叶派新月战略带,必将严重恶化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
其次,叙利亚战争近日进入收尾阶段,极端组织IS残余势力及其占领区已所剩无几,得到俄罗斯及伊朗支持的叙利亚政府军已收复了大半国土。但是,胜利来临之际,叙利亚政府军和库尔德人的叙利亚民主军之间争抢胜利果实的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激烈。为使战后叙利亚局势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转化,以色列最近频繁出手,在国际上唯一一个支持库尔德人独立公投,并多次动用空军及导弹,袭击叙利亚境内的政府军目标。未来,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军事卷入叙利亚冲突的可能性在明显增大。而且长期来看,俄罗斯与美国为了各自的中东利益,也不会对叙利亚冲突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毫无疑问,叙利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火药桶。
再次,伊朗在海湾地区的夙敌沙特也一直没有闲着,近期从两个方向加大了对伊朗的围攻。一是发起了“群殴”卡塔尔的断交行动,对与伊朗交往的卡塔尔不仅断绝外交关系,而且掐断卡塔尔与外界的一切政治、经济、交通联系,逼迫卡塔尔疏远伊朗,压缩伊朗在海湾地区的活动空间。二是沙特为首的国际联军对伊朗支持的也门境内胡赛武装的军事行动突然升级。本来,沙特对胡赛武装的行动仅限于边境地区和空中打击,但8月25日,大批沙特装甲部队突然出现在地处也门腹地的临时首都亚丁,与此同时,胡赛武装的坦克也攻入了亚丁中心城区。外界认为,这表明沙特在前期行动没有奏效情况下,大幅升级了对也门的军事干涉,力图尽快击败胡赛武装,清除阿拉伯半岛地区的伊朗势力。由此看来,目前中东地区的热点,都与伊朗有直接关联。
解除国际制裁之后,伊朗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李晓东 供图
竭力恢复石油大国地位
对于自己新的总统任期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鲁哈尼心知肚明。他的对策也简单明了:抓住西方制裁缓解的机遇,尽快恢复伊朗石油生产,以实现伊朗的复兴。为此,伊朗政府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竭力恢复伊朗的石油大国地位和影响。解除制裁后,伊朗立即开足马力恢复石油生产,强势回归世界石油市场。2015年,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并于当年10月生效实施之际,伊朗重回国际原油市场的时机可以说是倒霉透顶——国际油价持续在50美元/桶上下的低位徘徊,全球原油需求也是萎靡不振。但长期缺血的伊朗经济迫切期待石油的回归,恢复石油生产、提高石油出口是伊朗的唯一出路。因此,2015年7月14日在维也纳达成伊核最终协议的同一天,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立即宣布,要以最大产能回归国际原油市场。为了夺回受制裁期间失去的国际原油市场份额,伊朗在欧佩克讨论冻产(限产)时,多次明确拒绝了对伊朗石油产量或出口额进行任何限制的意图。伊朗回归石油市场,恰逢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坚持不减产,维持高产、捍卫市场份额的局面。伊朗为了从沙特、俄罗斯手中夺回亚洲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以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出售原油(曾经有伊朗国家石油公司高层表示,目前伊朗原油生产成本仅有10美元/桶),或采取“以油换货”的方式来推销本国原油。经过多方努力,伊朗石油日产量回升到380万桶,尚未达到制裁前的最高水平,但其原油日出口量220万桶以上,已经超出制裁前的最大出口额。这是因为伊朗对外倾销的原油中一部分是被制裁期间滞留在超级油轮中的库存油。伊朗由此基本上夺回了过去数年制裁失去的油市份额。
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推出条件优惠的对外石油合作新模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伊朗受到西方的长期制裁,导致石油钻井产能萎缩,技术设备缺乏更新,要想恢复产能并进一步拓展提升,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伊朗石油部官员阿米尔指出,未来6年中,伊朗的能源领域至少需要1850亿美元的投资。核协议达成后,伊朗有大约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解冻,随着石油出口成倍增加,伊朗经济企稳向好。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的5.8%,提升至2016年的7%;通胀率从2013年的40%左右降低到2016年的7.5%。但是,最渴望国际石油公司前来投资的石油开发领域,却出现了考察团队纷至沓来,拍板投资签订合同一个也没有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伊朗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种种政治风险;二是伊朗多年来对外石油合作一直坚持采用的回购合同模式,过分限制了外国企业的获利空间。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伊朗政府开始规划新的石油合同,替代回购合同模式。在油价偏低、制裁解除不彻底的情况下,新石油合同更是承载着伊朗油气行业革新的希望。据报道,新石油合同模式对回购合同有了重要调整,诸如合同期有所延长,开发商可从增产或高油价中分享更多收益等等。但目前伊朗议会和司法审核机构对新石油合同条款还有不少分歧。有专家分析认为,新合同出台的曲折过程透露出背后的政策分歧与权力斗争。鲁哈尼政府偏向改革派,已竭尽全力推动新石油合同,但最高领袖、司法系统和深度插手经济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均属保守阵营。两个阵营的分歧将阻碍新合同的执行,破坏新合同的稳定性。所以,新石油合同到底能否重振伊朗油气行业,还要看国际地缘政治演变、国内权力派系博弈和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
重点突破,发挥道达尔的典型示范效应,扩大与俄罗斯合作。为了打破吸引外资应者寥寥的局面,伊朗开出特别优惠的条件,有重点地向国际石油巨头道达尔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在今年7月3日,伊朗与道达尔引领的财团签署了价值48亿美元为期20年的南帕尔斯气田11期项目开发协议。道达尔敲定这份期待已久的天然气田合作开发协议,成为伊朗自2016年解除制裁以来首个对其再投资的西方石油公司,不仅重新激发了业内对伊朗投资的信心,也带动了印度等一批石油公司重新来伊朗探路。据报道,伊朗方面予以道达尔的优厚回报,包括让其在合作谈判过程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甚至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有利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条款。伊朗政府还允许道达尔下一步进入全球第三的Azadegan油田,这有望成为未来10年内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另外,对于在伊核谈判中一直力挺伊朗的俄罗斯,伊朗不仅在政治、外交、军事方面多有呼应,更是在石油领域扩大双方的合作。伊朗给予了俄罗斯在油气重点部门领域的优先投资权。近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与伊朗石油工业工程与建设公司签署了一项勘探伊朗油田的合作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还获得了开发伊朗Farzad B海上天然气田的投资合同,计划向巴基斯坦和印度供应天然气,以提高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的灵活度。
鲁哈尼等务实派主导的伊朗政府,从“以油为纲”这一关键入手,抓住放松制裁后的有利时机,力图以恢复石油大国地位而实现伊朗的复兴,推出的一系列石油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给国际石油产业界提供了投资获利的新机遇,也向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展现了广阔合作空间,其中特别是油气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潜力巨大,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