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探析

2018-01-18陈伟东梁卫芳

现代园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花红文化景观景观

陈伟东,梁卫芳

(1广东茂益园林有限公司,广东中山 528459;2佛山市高明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佛山市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区域形状狭长,大部分地区属冲积平原区,是由河流沉积物形成,属堆积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区,是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属侵蚀地貌。据土壤普查资料,高明辖区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即:水稻土、红壤土、赤红壤土、堆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红壤土或赤红壤土在高明区分布较广,地处南亚热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为其气候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具有温暖多雨、光照充足、温差小、夏季长、霜期短的特点[1]。

1 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

鹿洞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部。光绪《高明县志》载:“鹿洞山在县西南十五里,高三百余丈,拱向县治罗列如屏,为八景之一。又称状元旗”。在“南倚皂幕,西枕香山,北耸凌云,中立鹿洞”的高明四大名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旧高明八景的“粤台白鹿”、“花红映玉”、“鹿洞开屏”等胜景就在此山。该山盛产杜鹃花,花瓣有指纹印,花红色,开时满山鲜红。清初举人王载望诗:“溪南如画一山横,共道云屏簇簇生。三月有花红映玉,满帘皆树绿环城。收将翠色归青眼,隔断尘嚣现太清。秋老夕阳移雁字,却疑唐宝旧提名”。唐白居易赞杜鹃花:“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故得“花中西施”之美誉[2]。

2 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现状与恢复的重要意义

鹿洞山当地的毛杜鹃人称“花中西施”,系半常绿灌木。每年春季开花,花期较长,有白色、紫红色、粉色、混色等多种颜色。花姿花形花色变化万千,花期时间比较集中,盛花时节花团锦簇、花色迷人,开花效果比较壮观震撼。但这一美景因历史原因没有被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从现状保护角度来看,“花红映玉”很有可能渐渐消失……

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资本市场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地方践行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以开发赏花旅游为引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地,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的恢复,也是林业科研,旅游开发及传承文化的有机结合,故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改造规划的理念以及目标,要围绕着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数量与质量并抓的理念,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体现出规划的人文关怀及文化素养。具体地,要恢复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生态景观,需要通过分析鹿洞山早已存在的森林景观文化,了解、恢复体现核心文化内涵的景观性元素,并对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达到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与经济意义,而且能发挥1+1>2的作用,更能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因此,鹿洞山如一个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充分深挖,进行高质量、高渗透的恢复、保护,并在恢复与保护的主旋律下进行适度开发,这对于鹿洞山当地的文化特质的传承、保护并发扬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味强调恢复及保护,并不是保护鹿洞山的最优选择,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深度利用好鹿洞山的文化内涵,将其转为市场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如静态观赏与动态参与的有机结合,满足市场上的旅游需求,从而发挥鹿洞山文化内涵的经济效益,并将经济效益转化为恢复及保护鹿洞山的经济动力,从而形成鹿洞山保护与开发系统的自我强化。至于如何策划活动,可以求助于市场。

综上所述,景观与文化不是对立,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文化可以增添景观的内涵,有时会达到重塑景观的作用,而景观,是文化的最优载体之一。每一处景观,都是其内涵文化的体现。因为景观与文化是融为一体,任何一个元素的缺失,会使整体黯然失色,所以,恢复退化文化景观的“花红映玉”,显得迫在眉睫。从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今红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有着良好的变现性。但是,要做到上述几点,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宣传及政策引导,还需要当地居民意识到自身文化资源的珍贵以及身体力行的保护。

3 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的原则

3.1 突出自然生态文化,返璞归真原则

为满足游客渴求“花红映玉”这一自然风光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上,要围绕突出“花红映玉”这个自然生态景观来进行,规划空间布局以当地毛杜鹃为原生态范本,返璞归真,全力打造一种森林景观乡土化与功能生态化的高品质的自然生态环境。

3.2 整体开发原则

森林文化景观资源既形式多样又丰富多彩,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把鹿洞山各种文化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把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纳入当地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路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森林文化景观旅游有一定的时域性,在森林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后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做到旅游与自然、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4 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恢复对策

4.1 森林文化景观恢复的设计

以本地域森林文化为底蕴,在设计上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景观效果的原则,注重紧密结合佛山市区域实际情况,保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在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在改善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森林文化景观效果。在树种配植模式上突出大色块混交,要围绕突出“花红映玉”整体的生态景观来进行,规划空间布局要以毛杜鹃为原生态范本,原汁原味,返璞归真,全力打造一种景观树种乡土化与功能生态化的高品质的旅游赏花环境。

4.2 森林文化景观恢复的方法

森林文化景观恢复的设计,必须根据其现有景观资源特色和数量来确定,并分别不同景观内容来进行组织开发。对于现有风光奇秀、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森林景观,景观开发应以选景为主;对于现有景色秀美、特色明显的森林文化景观,景观开发应以饰景为主;对于现有景点少、风景一般、缺少特色,主要是因为地处城市或近郊、具有一定森林环境而建立的森林文化景观,景观开发应以造景为主。当然,在景观开发实践中,按照景观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结果,景观开发的3种手法可以灵活运用[3]。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开发可以灵活使用上述3种方法,将鹿洞山的奇峰云海、人文历史和花海景色有机融合于一体。

5 结论

森林文化景观都是当今人类精神的文化产品,它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文化的深厚土壤,保存与发展森林文化景观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鹿洞山“花红映玉”这一当地特有森林文化景观,受现在大面积种植桉树,偏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耕种模式影响,一步一步地正在被淘汰或被人为大规模破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持本土传统森林文化景观的原生态,就是一种致富的观光旅游资源。佛山市高明区两级政府按照“增绿、增花、增彩”的工作思路,以林分改造为抓手,加大推广和引种观色树种的力度,推动城乡绿化向生态化、森林化、色彩化、景观化发展,努力达致“绿城何处不飞花”的景观效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行动,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只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和规划保护,提高人民对生态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和关注,鹿洞山“花红映玉”森林文化景观的恢复是切实可行的。

猜你喜欢

花红文化景观景观
《花红承雨露》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好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