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研究
——以宁德古田凤亭村为例
2018-01-18程秋旺林榅荷
程秋旺,林榅荷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指出,乡村建设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乡村建设遵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全国乡村地区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逐步摆脱贫困而富起来,乡村逐步摆脱“脏乱差”而美起来,农业逐步摆脱粗放模式而集约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成果。然而,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生态破坏更加严重,乡村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乡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乡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乡村环境治理问题愈发严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将关注的焦点重新落回乡村地区,将已有的新农村建设成果逐步推广,并重新制定乡村振兴计划,实现乡村的复兴。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乡村变美了,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把乡村变得更美、更富、更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环境治理问题仍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与否。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环境友好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需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乡村环境治理问题。
凤亭村是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的出生地,其凭借“金翼文化”为学术界所熟知。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凤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升级和改善,凤亭村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套“凤亭模式”。2017年12月28日,凤亭村入围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创造的“凤亭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学习典范。然而,在乡村建设环境治理方面,凤亭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治理难题,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凤亭村在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改善凤亭村环境状况,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新论断、新要求和新战略,即“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重点在于如何促使乡村“振兴”。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肯定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诸多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逐步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明确了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1]。
中国最早的乡村振兴始于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以教育为主线,以重塑乡村社会为方向,以启发村民思想为实质,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乡村开始没落,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提供了条件[2]。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带来诸多问题,乡村需要一场振兴运动,重塑乡村生态与文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7%,但仍有4.5亿人生活在乡村,防止乡村凋敝,因此,振兴乡村,刻不容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转变的第三次飞跃,也是“四化”同步发展转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战略,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是实施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逐步解决分工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效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配置和流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路径[3];此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积极推动城乡分工体系和一体化体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存共荣[4]。
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塑乡土文化是关键,重构乡土价值观,为复兴乡村提供精神支柱[5];其次应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供给和质量;第三,逐步解决小农户收入问题,使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互联结;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农业有效供给问题[6];第五,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高质量的“三农”人才队伍[7]。
1.2 乡村环境治理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布局之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逐步成为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的工作重点。将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新型乡村,也是当前一个时期我国广大乡村的工作任务和方向。
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环境问题突出,亟待解决。第一,乡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是导致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8];第二,乡村环境治理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发生市场失灵问题[9];第三,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影响,导致乡村资源与环境的暂时性失衡,造成环境污染,乡村环境治理难度加大[10];最后,农民生活制造的垃圾、污水造成环境破坏,乡村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造成的工业污染,都是破坏乡村生态和生活环境、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原因[11]。
乡村环境问题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在乡村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问题。因此,乡村环境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应当循序渐进,抓重点,进行针对性治理。首先,制度建设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应当构建制度权威架构,出台乡村环境治理相关制度和规定,保证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开展[12];其次,乡村环境整理需要农民共同参与,建言献策,发挥农民主体作用[13];第三,政府应当发挥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政府的环境问责,建立政府环境治理问责机制,将环境治理评价作为政府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14];第四,应当加强环境治理的法治建设,在立法上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科学制定乡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15];最后,加强乡村环境合作治理,政府、农民、农民合作社、企业、社会组织等应当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治理乡村环境[16]。
2 凤亭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宁德市古田县凤亭村作为新型乡村建设的突出典范,在引领乡村振兴方面能够起带头作用。乡村经济建设是凤亭村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有效助推了凤亭村乡村面貌的改变。但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使得近年来凤亭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发严重,影响了凤亭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势在必行。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了了解凤亭村在环境治理方面所进行的实施方案和遇到的问题,笔者采用田园调查法,深入凤亭村,考察当地环境,与当地居民和村委会等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访谈。通过调查,凤亭村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1 乡村居民环境治理意识薄弱
乡村居民缺乏环境治理的意识,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普遍缺存在。通过对凤亭村村民的访谈可以获悉,该村村民的环保意识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农民长期形成的固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受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制约,对自身所处环境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虽然凤亭村的两委积极宣传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和政策,但农民参与的意识不强,许多农民不愿意参与其中,好的政策没有得到支持和落实,自然不会发挥出其巨大的政策效益。
2.2 缺少专门负责环境治理的人员
通过对凤亭村两委的访谈可知,虽然凤亭村两委的人数多达8个,但缺少专门负责管理环境的专职人员,而是由8位干部共同负责。共同负责制的缺点在于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因此,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环境治理的岗位,由1~2人全权负责凤亭村的环境治理,成为该村进一步完善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
2.3 凤亭村卫生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
通过调查可知,凤亭村被评为“古田县卫生示范村”,但其卫生评价考核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诸多评价指标还未确定,评价方法仍在研究中。该村正在讨论的一种考核方式是“卫生评比”大赛,对乡村卫生积极做出贡献的居民给予适当的奖励,分设一、二、三等奖,对卫生保持较差的居民给予适当的惩罚。该方法在一定时期内稍微有一点点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卫生考核体系不仅仅是卫生评比大赛,更多的是全方位的、综合的考核,应当形成一个体系。
2.4 河道污染较为严重
在对凤亭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流经凤亭村的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桥梁两侧附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成为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此外,在河流上游,养殖猪、鸭等畜禽类动物,其产生的粪便等排泄物对河道的污染非常严重。河流作为凤亭村的生命源,不仅为凤亭村的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提供必要的水源,同时也是凤亭村对外形象的重要体现,如果河流受到污染,将严重损害凤亭村的对外形象,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清理河道,还河流一片透明,是凤亭村当下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2.5 垃圾处理难题突出
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难题,2017年12月住建部指出“到2020年,我国各城市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然而,乡村垃圾处理更加困难。就凤亭村而言,虽然有垃圾车每天收集村民制造的生活和生产垃圾,但却没有垃圾处理站。最近的垃圾处理站距离凤亭村5 km以上,如果将垃圾运到处理站,成本必然上升。因此,凤亭村为了节约垃圾处理成本,垃圾车将垃圾装满后,又将垃圾倒入离凤亭村较远一点的地方,而该地方还是凤亭村所辖范围内,也就是说,凤亭村的垃圾最终还是回到凤亭村,这无疑是做了无用功。此外,该村没有建立沼气池,对于人畜粪便等可以用来制造沼气的资源只能浪费,并没有发挥出其最大的资源价值。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凤亭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总结了过去5年乡村建设取得的各项成果,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指示。中央农村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步到2035年,即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即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环境治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如何使乡村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聚居点,实现乡村生态文明,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建设提供了总方针和目标,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应当走中国特色乡村环境治理道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凤亭村存在5个方面的环境治理问题,为此,笔者根据相关政策和凤亭村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凤亭村环境治理问题的对策,为凤亭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凤亭模式”。
3.1 加大环保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美丽乡村”意识
乡村振兴,意识先行。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精神动力,同时对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均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意识的进步。一要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靠人来推动,尤其是与其利益相关的群体,即村民。只有村民的配合和主动参与,将环境治理看作与自身利益攸关的事情,凤亭村的环境治理才能快速地推进,最终彻底改变凤亭村的环境现状。二要重视环境教育。外国许多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做得好的国家,对本国人民的环境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的。对环境的重视,是进行环境治理的第一步,而如何引起民众对环境的重视,则是环境教育的作用。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笔者认为对环境的教育应从以家庭为单位,延伸到学校教育,辅以社会教育,多方主体共同联合。在家庭中,父母、长辈应培养孩子正确的环境观伴随着其成长而成熟;在学校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成绩,还应灌输其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三要探索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实现信息公开化,建立民意调查制度,鼓励村民网络参与,构建信息反馈制度,将相关政策和解决方案传递给每一个农民。四要借助凤亭村作为北大、清华、复旦等众多高校的教学研究基地优势,组织高校学生走进凤亭,依靠学生宣传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活动,将环保意识扎根于农民心中。
3.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生态农业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兴农之路,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方向。乡村环境治理不能成为事后治理,而应当从源头治理开始。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部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助于乡村环境治理的开展。凤亭村主要依靠西红柿、四季豆等经济作物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合理规划乡村田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四季豆种植区、西红柿种植区等,使之成为促进凤亭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凤亭村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资金支持。此外,凤亭村内拥有明清古建筑近30座,传统文化得天独厚,围绕古建筑开发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相互协调配合,助推凤亭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3 拔除污染源根基,打造生态宜居之村
生态宜居的目标要求乡村振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养殖场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且是乡村重要污染源之一,对河流、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为了解决河流、农田污染问题,一方面应当拆除违法的、不合理的养殖场,或者将养殖场迁移至远离河流的地方,防止养殖场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另一方面,给予养殖场适当补贴,促进养殖场的转型升级,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新型生态农场,同时建造沼气池,将动物粪便转化成为清洁能源,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同时,打造生态宜居之村,离不开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凤亭村已有相当发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结合凤亭村文化丰富的特点,应当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凤亭村成为文化繁荣之村。未来的凤亭村,将是生态宜居之村,也是文化宜居之村。
3.4 建立健全卫生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凤亭乡风文明建设
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让乡土气息重归土地,不断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环境治理关系到乡风文明的建设进度,让参与环境治理成为乡村居民乐此不疲的文化活动,促使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治理。建立健全卫生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治理考核评价作为乡风文明的一种形式,让每一个乡村家庭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应当开发一套完整的、详细的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内容进行评分考核,对达标的村户进行奖励,对未达标的村户进行批评和惩罚。此外,为了提高村民参与考评的积极性,应当同时设立多项考核体系,如“文明村户”评比、“文明家庭”评比、“优秀村民”评比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考核体系,都应当包括一个指标,就是卫生环境治理指标,且该指标所占比重应当较大。这样,村民为了能够获得某一项奖励,需要在环境治理方面努力做好,否则,其便丧失了评比资格。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评价体系,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凤亭村的环境治理能力和效益。
3.5 设立环境治理专职岗位,增强凤亭治理有效性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在环境治理方面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乡村治理机制进行了规定。实现乡村振兴,保护乡村环境,必须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之路。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乡村环境治理专职岗位,将极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促进乡村环境治理有效开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和要求。环境治理专职岗位与当前我国实行的“河长制”或“湖长制”类似,该岗位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和监督凤亭村的环境,定期对村民环境治理状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该岗位由1~2人组成,直接对村长或村主任负责,定期向村长或村主任报告环境治理效果,对环境治理较差的村民给予一定的批评和教育,对环境治理较好的村民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在全村给予宣传。该岗位所做出的决策,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改变。
3.6 提高凤亭村财政收入,共建垃圾收集中心
解决乡村环境治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村财政收入。只有当农民生活富裕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才会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因此,凤亭村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凤亭村财政收入。农民生活富裕,乡村财政资金充足,环境治理才能得到重要保障。建立生态宜居之村,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乡村环境污染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农民生活垃圾排放。垃圾处理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中,垃圾分类的思想在农村还不适用,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思路。当前,为了处理凤亭村的垃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建立一座垃圾收集和处理中心,不仅为凤亭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便利,还能解决周边村庄的垃圾处理难题。此外,可以与最近的古田动车站合作。动车上的垃圾也需要处理,因此,与动车站合作,共建垃圾处理中心也是一种对策,值得尝试。当然,由于建设垃圾收集和处理中心,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成本耗费大,需要当地政府雄厚的财政支撑,但垃圾处理中心辐射范围广,能够有效解决一个区域内垃圾处理问题,其政策效果和实际效果明显大于需要投入的成本。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凤亭村的环境治理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需要有关部门、村两委、村民、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因此,凤亭村应当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凤亭村环境治理,解决凤亭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形成有助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独特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成功的环境治理有效经验,将凤亭村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