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咸宁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2018-01-18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咸宁市咸宁小镇

高 峰

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约1 000个特色小镇。2017年1月,湖北省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力争3~5年,在全省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已成为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这里所指的特色小镇既不是传统行政区划中的建制乡镇,也有别于一般的产业园区,而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征,科学合理规划,不断挖掘自身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集聚经典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各种高端要素,发展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丰富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创新创业平台,其规划面积一般不超过3 km2,建设用地规模则控制在1 km2左右。自从2014年底浙江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其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1]。

1 咸宁市发展特色小镇的现状分析

在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等5个特色小镇入选。虽然咸宁小镇此次并未上榜,但从入选的127个小镇类型分析,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占比高达68.5%,可见文化和旅游产业将是今后特色小镇发展的主流趋势。咸宁市是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温泉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闯王文化、桂月文化、嫦娥文化、“铁军”文化、红色文化、提琴戏文化、瑶族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大批原始的湖泊、山岳、洞穴交相辉映,独特的文旅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禀赋使咸宁发展特色小镇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为加快咸宁市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2017年咸宁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小 (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方案》。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建筑风格雅致、卫生面貌整洁、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健康协调发展的市级特色小(城)镇。目前咸宁市共有泗桥镇、横沟桥镇等11个建制乡镇入选了全国重点镇名单,“柃蜜小镇”“养生小镇”“集装箱电影小镇”等特色小镇试点工作也在全市逐步展开。2017年湖北省住建厅启动了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全省拟确定20个特色小镇。其中,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金融小镇、嘉鱼县官桥新材料小镇、赤壁市赵李桥砖茶小镇3个特色小镇已经通过推荐申报,有望入选。由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共同发力,咸宁市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后发优势。

2 咸宁市发展特色小镇的基本思路

2.1 明确一个目标

在产城、产镇、产业“三产融合”的基础上,每个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地从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不同角度找准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明确一个核心产业,并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历史人文内涵,形成“一镇一业”,以培养“特而强、小而美、活而新”的“单项冠军”为建设目标,实现小城镇支撑大产业的功能,推进咸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2.2 依托两大优势

建设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和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是把咸宁市建设成为“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以此为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咸宁市南三县的生态绿色优势和北三县的沿江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布局,特别是对于辐射能级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优先发展,形成错位竞争态势。

2.3 彰显三大特色

坚持特色为本,是体现小镇吸引力、竞争力,引领和驱动小镇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咸宁市特色小镇建设中既要注重引进智能机电、互联网+、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支撑咸宁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也要兼顾传统的“竹、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以及旅游文化、健康休闲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彰显“绿色咸宁”的产业特色[2]。其次,小镇建设必须坚守生态底线,重视生产、生态和生活的融合发展,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彰显“山水咸宁”的生态特色。最后,将咸宁市丰富的人文资源植入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之中,打造特色小镇鲜明的人文标识,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彰显咸宁市的人文特色。

2.4 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特色小镇是以“产城人文、融合共生”的全新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首先,要强调产城一体,坚持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的融合,按照集约发展、“多规合一”的要求,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体格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其次,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态相结合,实现产业和城镇建设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特色小镇这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等功能,解决人地协调发展问题,避免空城现象,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3]。

3 咸宁市发展特色小镇的对策分析

3.1 明确发展定位、发挥三大功能

咸宁市首先应在“特色为魂、产业先行、功能联动、集约发展”的新型镇域经济发展定位基础上,结合现有资源优势,围绕咸宁旅游、文化、健康等核心特色,将低碳、科技、智慧等未来发展趋势融汇到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功能。其次,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的发展思路,发挥特色小镇的集聚功能,吸引各种高端要素,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最后,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培育创新创业土壤,激发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形成全新的众创空间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创新功能为特色小镇建设增强动力和活力[4]。

3.2 厘清政府角色,实现三个促进

虽然政府是特色小镇这种新经济形态的提出者,但在特色小镇具体建设中必须厘清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只有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才能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实现三个促进。一是促进服务质量,构建诚信政府。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动力。同时,在项目引进中对企业作出的各种承诺要予以及时兑现,避免招商引资和后期服务脱节现象,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起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5]。二是促进政策落实,推进“三抓一优”。政府应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等具体问题,积极研究特色小镇的专项财政扶持、土地要素保障、管理服务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等相关对策,不断优化企业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加速转型升级。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是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重要工作,通过在小镇这一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破解传统镇域经济中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难题,依托特色小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创新发展模式,弥补三种不足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提升咸宁区域竞争力,优化咸宁产业生态的重要手段。但鉴于咸宁的经济发展现状,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人才和发展规模等一些不足因素,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加以弥补。

3.3.1创新合作模式弥补资金不足 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历来是制约咸宁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可将PPP模式作为重要抓手,制定相应政策明确PPP项目的实施范围、运作模式、操作流程及回报机制、退出机制,形成配套完善的操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性强、带动经济增长显著的特色小镇项目。同时,政府优先支持项目投资方向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贷款,引导小资金撬动大资本,实现多元化融资减轻政府负担,并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3.3.2加强引培结合弥补人才不足 由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工资福利等各项资源与大城市的显著差距,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镇域经济中最难集聚的高端要素之一。而破解人才困境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引进战略,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大力构筑创新创业平台。一是要鼓励“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以技术入股,并按照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类别,分别在资金扶持、研发奖励、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配套保障,以灵活的机制体制吸引人才流入。二是要加大与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人才力度,大力扶持与地方重点产业对接度高的优势专业,积极依托职业院校建设技能培训基地,培养特色小镇建设所需要的紧缺人才,制定优惠的就(创)业政策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使本土高素质毕业生回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6]。

3.3.3转变发展思维弥补意识不足 引进优质项目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而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来运作项目则是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首先,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拓宽市场资源。随着各种信息和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经营模式的统治趋势日益增强。因此,将云技术、智慧产业深度融合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改变小镇形象、提高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功能,构建方便快捷的生活圈和商业圈。同时,在由社交传播引发的关注型经济发展热潮中,充分运用“微经济”手段的传播效果,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传播特色小镇的产品、服务等各种信息,不断提升咸宁“特色小镇+”的辐射能级,实现“小题大做”的目标。

其次,必须要强化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持续化发展。在特色小镇建设布局中,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点线结合才能形成全面发展格局。特色小镇在产业培育过程中应当具有把项目打造成为完整产业链的思维和意识,围绕咸宁的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利用产业链将引进的工业项目和文化、旅游、休闲、餐饮等进行有机的纵横串联,提高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的综合配套实力[7]。

3.4 构建评价框架,做好三字文章

从咸宁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和内涵出发,应从产业维度、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和制度维度四个方面构建特色小镇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框架。其中产业维度主要考核产业是否具有特色性和创新性;功能维度主要考核小镇功能结构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均等化程度;形态维度主要考核绿化景观、建筑、街道等有无鲜明的地方风貌特征;制度维度主要考核围绕小镇发展的相应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最终依据该指标体系来创建市级特色小镇的重点培育名单,并在此基础上,争创一批国家、省级特色小镇[8]。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关键还需做好“特、绿、活”三字文章。

3.4.1做好“特”字文章,服务供给侧改革 孵化和培育特色产业是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环节。首先,咸宁市应发挥区位、交通等显著优势,充分挖掘竹、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的历史人文内涵,实现经典产业的提档升级。其次,咸宁市应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圈的辐射功能,推动“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三大新兴产业与智能机电、互联网+、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支撑咸宁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特而强”的产业集群。最后,特色小镇要以不低于3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来进行整体规划,在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上要展现鄂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9]。只有坚持以“特”为纲,才能使特色小镇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成为咸宁市产业集聚和文旅创新的重要平台。

3.4.2做好“绿”字文章,构筑良好生态位 “十三五”时期是咸宁市绿色崛起的黄金时期,咸宁应充分发挥自身生态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省市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机遇,牢固树立 “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环保作为产业引进的第一道门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全域规划、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形态“小而美”为建设标准,将特色小镇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与咸宁传统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坚决保留特色小镇的原始风貌和原汁原味的乡愁特色,实现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以特色小镇为咸宁经济发展的生态样板,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开展各种污染防治行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融,摒弃单纯的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值规模而污染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将其建设成为低碳城镇的示范区和低碳产业的试验区,营造优美宜居的良好环境。生态环境是咸宁的立市之本,绿色是咸宁的发展之基,特色小镇建设只有坚持走绿色引领的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咸宁的生态财富向“美丽经济”的转化,为咸宁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

3.4.3做好“活”字文章,推动新型城镇化 机制体制“新而活”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制度供给要灵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行阵地,凡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改革试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可以优先上报、优先审批,先行突破。积极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契机,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奖励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给予财权、事权、用地权等方面的充分保障,提高特色小镇的运行效率。其次是规划布局要灵活,以城乡联动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把特色小镇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必须以一体化为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水、电、路、气、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城乡统一布局。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搭建各种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产业链双向对接,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城乡一体化格局[10]。

只有将特色小镇盘成一潭“活水”,才能引来资金、项目、人才等各种“活鱼”,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城乡经济中的纽带功能,让其既能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缓解城市压力,又能服务支持农村、增强农村活力,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成为富民福民的人居福地。

4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镇域经济形式,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咸宁市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必须明确发展思路,构建一套符合市情的规定动作,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彰显咸宁的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才能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而强”、“小而美”、“新而活”等典型特征的特色小镇,为经济新常态下咸宁推进新型城镇化增添动力、活力和可持续力。

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双创和加速创新驱动的有效路径。咸宁特色小镇建设既要参考浙江的成功经验,更要契合咸宁的实际现状,坚持以“特色为前提、项目为核心、市场为主导、产业为支撑、文化为载体”的原则,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咸宁符号”,彰显咸宁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体现“山水咸宁”“香城泉都”等咸宁显性特征,实现“小城镇大发展、小区域大平台、小空间大聚集、小载体大创新”的作用,破解传统城镇化建设中“只见数字不见质量”的难题,使特色小镇成为产业聚集的新高地和引领新型城镇化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许益波,汪 斌,杨 琴.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经济师,2016(8):90-92.

[2] 唐 勇.培育特色小镇需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3):20-22.

[3]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4]曾 江,慈 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5]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3-45.

[6]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

[7] 王祁东.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J].浙江经济,2015(11):17.

[8]傅 超.特色小镇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16(31):34-35.

[9] 牛少凤.培育特色小镇的“六化”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2):15-16.

[10]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猜你喜欢

咸宁市咸宁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CK小镇”的美好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工友艺苑
熊的小镇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