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1-18逄泽辉王庆华滨州医学院护理学人文教研室山东滨州256603
逄泽辉 王庆华(滨州医学院护理学人文教研室 山东 滨州 256603)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和平衡的状态[1]。包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对建立人际关系和提高交往能力的适应、对学习模式与工作方式的适应、对压力与挫折的适应、对情绪和情感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对个体情感的形成和个人素质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未来工作状态及成就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名词,这是一个重大改变。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农民工群体,具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村劳动者群体[2]。据 《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 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首次过半,这一现象将产生巨大影响。由于他们受到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的熏陶,对大有可观工资收入、对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对天壤之别的生活方式等的追求,使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迫切,谋求发展的动机更加强烈。与农村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留在城市是更好的选择,他们不想当城市的“过客”,非常渴望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得到与城市工人同等的待遇,打工不再仅仅为了收入和维持日常生活,而是希望能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实现城市梦想。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许多阻碍和困扰。如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工资水平却长期处于下游,导致存在悲观性和心理;过于注重城市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在人际交往时更多的被自卑心理所笼罩,敏感心常常被最大化的暴露;由于制度设置上的诸多壁垒和对社会认知的片面性,虽然在空间上接近了城市,但在精神上却没有真正的融入城市,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潜在的威胁。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方面,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人格完善,从而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解决各种心理危机。而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本研究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等。
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适应。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到城镇打工生活时,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身体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我们无法靠自身的能力改变自然环境,只能学会适应环境,克服不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营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第一要素,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能否较快的适应城市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对于城市新环境、新工作的适应进度。
1.2 语言文化和人际关系不适应。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风俗,新生代农民工向各个城市大范围的流动时,必将会产生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清楚的将他们分开。语言的差异,醒目的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地人身份,进城农民工中只有38%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这个比例对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很不利。进入新的城市后,当地的陌生人或者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农民工,取代了曾经他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至亲的家人和朋友。新生代农民工和当地人的交际交流只局限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会有长久的友谊或深厚的感情。由于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农民工之间交往的群体主要以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3]。这种交往习惯的建立虽然有利于培养感情和互相信任,但也存在着无法规避的弊端,会影响他们与同事相处,建立友谊或亲密关系,他们的情绪也会随之被左右,严重影响他们适应城市生活。
1.3 自卑、心理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做着最辛苦最脏且工资微薄的工作,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与尊重,但时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进城农民工中,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56.1%,还有部分人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先天素质所限,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及操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们通常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挫折和冲击,以致于频繁地更换工作,对城市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城市的高消费和高房价,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实生活产生无助感和失落感,进而引发系列心理问题。
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
2.1 学习能力。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学习能力是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也是真正具有竞争性的资本。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能否适应并且尽快融入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潜能,才能快速和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新的岗位工作,才能拓宽职场的发展空间。其中认识能力的完善,对于他们完善人格、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准看问题的角度等都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能改变他们对于城市认知的偏差,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2 生活能力。指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主自立和独立处理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在城市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具备较强的城市生存与自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以及独立处理在生活中遇到新情况和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正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最需具备的是人际沟通技能[4],这对于他们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和了解社会,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 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即技术水平能否胜任岗位要求,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以及能否在城市中顺利生存下来等问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工作能力,如学习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或参加一些课程培训,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要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独立负责任务和承担责任,敢于秀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努力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和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工作时细致观察领导、共事伙伴的工作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提高个人实力和工作能力的途径,成为一个“潜质人才”。
2.4 文化素养。新生代农民工要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5]。虽然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和高级的职业技能可以增强竞争优势和提高就业能力,但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缺失会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失去方向和自我,从而感到迷惘,甚至随波逐流。而且加强文化素养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环节,也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更好的适应城市节奏和找到人生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对策
3.1 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由此可见,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并不具有城市户籍,因而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样的福利、保险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也无法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相同的劳动待遇和基本权利。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并且影响其市民化进程,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他们梦想的实现。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尽快消除这些制度障碍[6],实现变革与创新,实现城乡户籍制度统一。
3.2 建立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需要的是始终不分厚薄,公平对待,管理者应尽量创造让员工感觉公平的工作环境,要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公平的员工晋升制度,以及公平的管理观念。新生代农民工也是普通的劳动者,不能因为城乡差异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他们应该享有自己应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其次,领导要善于教导其他同事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尊敬他们的人格和地位,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方式,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建立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工作时间,保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不允许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等现象发生。要确保最低工资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得以彻底执行,通过立法或是行政干预的手段保证农民工劳有所得。薪酬福利待遇是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的方式以及工作能力而定的,不能因为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而降低。相反,公司可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绩效和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给予额外的奖金,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3.3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业务提升和技能培训项目。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性的学习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竞争力,而且也会直接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且对他们下一代子女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不断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和实践要求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社区可以开展电脑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让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参与,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和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城市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入职标准越来越严格,如越来越多行业面试的最低要求是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要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开展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层次需求和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相应的职业培训项目,而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单位也应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职场能力和技能,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晋升的途径,让他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4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保障,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国家和当地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指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和讲解相关就业政策,提高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使其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帮助其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身离目标的距离,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拓宽就业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用工信息,设立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求职网站或平台,提供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畅通获取求职信息渠道,使他们学有所成,最终实现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和执法部门要有作为,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任何没有依法办事公司或者企业都不能例外,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不被侵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身处在越来越公平公正的社会里,平等意识、民主观念、依法享有自由的理念等逐渐深入人心,要帮助他们了解权利保障,在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时不再忍气吞声,而是要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除了劳动相关法律,普遍性的重要法律法规同样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运用[9],如确保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提高失业保险的实施率。只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考虑问题、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群体,同时增强在职场中的底气和话语权。
3.5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岗位设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是他们理想的状态,因此要杜绝脏、乱、差等恶劣的工作环境。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达54.4%的人没有与单位或者雇主签订劳动合同,这对他们在城市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单位要重视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就业合同,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以满足他们生活中的不同需求,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每天都在进行流水线作业,劳动重复、单调,容易感到乏味和厌倦,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岗位设计和管理,如岗位轮换、岗位扩大化和丰富化、采纳员工的反馈意见,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意义,这样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才会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卓越文化氛围,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活力、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等,使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后,他们对企业将会更有归属感,更有上升的动力和积极的工作热情。
3.6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发展,加大正面舆论宣传。重视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8]。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追求快速“成功”,然而在所难免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败,随之而来的就是深深的焦虑与无力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思想动向,排解和疏导他们自尊心强、承受能力弱、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力和包容度,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自尊自爱的生活理念,增强他们对于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城市居民对他们以往形成的偏见,消除误解和歧视。通过各种措施增进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密切的沟通和交往,用宽广胸怀接纳他们,尊重他们,营造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关注和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利于推进城市繁荣发展。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制约因素及其诉求的研究,对研究社会其他群体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4 讨论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进行研究,有助于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性格,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总得来说,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完成自己的“城市梦”,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克服困难和挫折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从容应对各种社会问题,敢于迎接挑战和考验,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和顺利实现城市化,进一步加速城镇化进程和推进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