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蔬菜

2018-01-18

甘肃农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张骞苜蓿西域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开始,至589年结束,前后经历了近800年。这个时期,是我国古代蔬菜种类快速发展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引进了一批蔬菜种类,开辟了中国蔬菜陆路的丝绸之路。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史记》《南都赋》《四民月令》以及我国古代著名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我国当时蔬菜种植的情况。

一、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蔬菜

西汉时期,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1],引进了一批蔬菜种类。

(一)黄瓜

在《本草纲目》中有“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在《蔬之物语》中有“黄瓜起源于东南亚,西汉以后分别从北、南两路传入中国。据明代李时珍考证,北路黄瓜是由西汉时的张骞经由中亚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引入的;南路黄瓜则从南亚经由我国西南地区引入”[2]。

(二)蚕豆

《太平御览》[3]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在《蔬之物语》中有“蚕豆别名胡豆、罗汉豆、佛豆等。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3]。

(三)胡萝卜

《蔬之物语》云:“胡萝卜别名红萝卜、黄萝卜、丁香萝卜、黄根等,起源于近东和中亚地区,在那里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历史上的胡萝卜曾多次引入我国。汉武帝时(公元前40~87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打通了丝绸之路,首次将胡萝卜引入中国。”

(四)香菜

《本草纲目》:“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又称胡荽。

(五)大蒜

王逸《楚辞章句·正部论》:“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4]。《本草纲目》:“家蒜有两种:根茎具小而瓣少、辛甚者,小蒜也;根茎具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这句话表明中国古代原产“蒜”,但应是“小蒜”;而大蒜为葫。因古时对西域称“胡”,故大蒜又名胡蒜。《蔬之物语》:“另有其他古藉资料也都说明现在的食用的大蒜,是张骞(约公元前164~114年)出使西域由大宛国带回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六)苜蓿

王逸《楚辞章句·正部论》:“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西晋张华《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等”[5]。西晋陆机《与弟云书》:“张骞使外国18年,得苜蓿归”[6]。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得之”[7]。苜蓿,苜蓿属以下的在全世界总共大约有83个品种,其中在中国使用最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菜,一种是牧草[8]。

(七)胡葱

西晋张华《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等”。胡葱,百合科(一说为石蒜科)葱属中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火葱、蒜头葱、瓣子葱等。全株可作蔬食,鳞茎可制成调味佐料。

二、《史记》中记载的蔬菜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年~前91年)撰成。《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若千·卮茜,千畦·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9]。

薑,即姜;韭,即韭菜。可见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种植姜和韭菜了。

《史记·伯夷列传》中说:“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0]。薇,多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

三、《也汜胜之书》中记载的蔬菜

《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年间[11],是我国现存的农书中最早的一本,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论及的蔬菜种类有瓜、瓠、薤、芋,在栽培方面,第一次记载了瓠的靠接和瓜、薤、小豆之间间作套种的技术。

其中,瓠,也称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薤,也称藠头,是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食,为一种名贵蔬菜;芋,也称芋头,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植物栽培。块茎通常卵形,可作为蔬菜食用。

四、《南都赋》中记载的蔬菜

《南都赋》是张衡的一篇名作。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南都,是指张衡的家乡南阳。在《南都赋》中记载:“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薯蔗姜(韭番),菥蓂芋瓜”[12]。

蓼,是蓼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味辛,可用以调味,全草可以入药;蕺,也称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味中草药,鲜时可作蔬菜食用;蘘荷,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是一种珍稀蔬菜;薯,即薯类的总称;蔗,即甘蔗,原产南亚,大概在上古就传入中国南方,中古以前是上层社会的高级水果;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菥蓂,是一年生草本,全草可入药,可以食用。

五、《四民月令》中记载的蔬菜

《四民月令》[13]是东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世纪中期。该书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据考证,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共提到各种蔬菜计19种,分别是葵、芥、芫菁、瓜、瓠、芋艿、韭、薤、姜、葱(大葱、小葱、胡葱)、蒜(胡蒜、小蒜、杂蒜)、蓼、苏、荠、蘘荷、豍豆、苜蓿、蒲、笋[14]。其中芥、苏、豍豆为首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

芥,也叫芥菜,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辛烈,青绿色,似白菜,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蔬菜。据陈材林、周源、周光凡、陈学群、范永红等学者论证,中国是芥菜原生起源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西北地区是中国的芥菜起源地;中国的栽培芥菜是由原生中国的野生芥菜进化而来,最早的出现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四川盆地是芥菜的次生起源中心[15]。

苏,即苏子,又名荏,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可榨油,目前以白苏种植为多。郭璞注:“苏,荏类,故名桂荏”;郝懿行义疏[16]:“《说文》用《尔雅》、《系传》云:‘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可见苏子原产中国。

豍豆,即豌豆。《广雅·释草》中云:“豍豆,豌豆也。”[17]崔寔曰:“……正月,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六、《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蔬菜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18],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是综合性农书,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

据考证,《齐民要术》中出现的蔬菜有瓜(越瓜、胡瓜、冬瓜)、瓠、茄、芋、葵、蔓菁、菘、芦菔(萝卜)、蒜(胡蒜、小蒜、黄蒜、泽蒜)、薤、葱、韭、芥(蜀芥、芥子)、芸薹、胡荽、罗勒、荏蓼、姜、蘘荷、芹、苣、苜蓿、苋、菌、蕹菜、菱芡、菰、薇、芺、茿、蕵芜、蔗等33种[19]。

其中茄、菘、芸薹、罗勒、苣、苋、菌、蕹菜、莼菜、菱芡、菰、芺、茿、蕵芜亦为首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

茄,即茄子。《蔬之物语》:“西晋嵇含撰写的植物学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说,华南一带有茄树,这是中国有关茄子的最早记载。”同时,《蔬之物语》还说:茄子“起源于亚洲东南热带地区,茄子的野生种果实小且味苦,经人类长期栽培训化,风味得到很大改善,果实也随之变大。”

菘,即白菜。其分为两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圆薄,白色。叶子都呈淡青白色。白菜原产中国,在西安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里有白菜籽,说明白菜在我国已有6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白菜古时称“菘”,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栽培,最早得名于汉代。南北朝时是中国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晋.张勃)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载[20]。南齐(公元五世纪)的《齐书》有“晔留王俭设食,盘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记述(《武陵昭王晔传》),同时期的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芸薹,又名油菜、芸苔,是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有学者认为,芸薹属植物在世界上大约有40余种,其中中国有15种[21]。在此,就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芸薹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及西部山区,但从其现代分布来看,多栽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笔者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可能是中国芸薹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区,并提出中国芸薹属植物是本土起源的,并非来源于地中海地区。

罗勒,又名九层塔、金不换,唇形科罗勒属药食两用芳香植物,味似茴香。《齐民要术》(橦兰香)中说:“三月中,侯枣叶始生,乃种兰香。”“兰香者,罗勒也。”《蔬之物语》:“罗勒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在北魏时期,罗勒的栽培、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

苣,应为苣卖菜,也称苦苣菜、苦菜,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叶互生,广披针形,花黄色,茎叶嫩时可食,我国人民采食苣卖菜已有几千年历史。另一说苣即为莴苣,但查阅相关资料,我国有关莴苣最初的记载是宋代陶谷著的《清异录》,其中记载“呙国(西域国名)使者来汉,有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因此,苣为莴苣一说不成立。

苋,应为马齿苋,又名长寿菜、五行草,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野生植物之一。马齿苋生食、烹食均可,柔软的茎可像菠菜一样烹制,有治疗腹泄、痢疾之功效。还有一说为苋菜,别名雁来红、三色苋等,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理由是苋菜原产中国,甲骨文中已有“苋”字。

菌,为食用菌,即野生蘑菇类。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野生蘑菇的习惯。野生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通过加热、水洗和晒干等处理后可食用,但有毒的野生蘑菇不能食用。

蕹菜,别名空心菜、通菜等,是番薯属光萼组植物。据考证,蕹菜原产于我国,广西省东南部的博白县,古称白州,是蕹菜的原产地。

菱芡,指菱角和芡实。菱角又名腰菱、水栗、菱实,是一种菱科菱属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种芰(菱的古名)法的记载。菱角起源于中国南方及亚洲、非洲的温暖地区,分布很广,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为野生状态,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栽培利用。菱角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一般做中药用,也可与大米、莲子共同煮食。

菰,即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国和越南。茭白属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礼记》:“食蜗醢而菰羹”[22]。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尔雅》:“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23]古代主要采食其籽粒,作为粮食作物栽培。后来“菰”受到黑粉菌的寄生,植株便不能再抽穗开花,转而茎尖形成畸形肥大的菌瘿,古称“茭郁”。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发现这种菌瘿细嫩可食,是一种美味的蔬菜。

芺,即苦芺,亦称钩芺。一种菊科蓟属的宿根草,叶有锐锯齿,初生可食。《尔雅》郭璞注[23]: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茿,亦称扁蓄、扁竹、竹叶草,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一种清湿热、利小便的中药草。

蕵芜,即酸模,又名山菠菜、酸不溜,是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可食。《尔雅》称之为“蕵芜”。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蔬菜,有文献记载的近50种,其中在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的近30种,其余20种为延续周、春秋等历史时期人工栽培的蔬菜和野菜,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产中国的蔬菜。而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从及欧洲、非洲的交往,从而使中国这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园艺作物与中亚细亚、近东、埃塞俄比亚和地中海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相互引进,既丰富了我国当时的蔬菜种类,也为以后大量引进、培育蔬菜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4]。

猜你喜欢

张骞苜蓿西域
张骞探西域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苜蓿的种植技术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要造就一片草原
西游新记7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