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2018-01-18刘淑军
刘淑军
(昌黎县农林畜牧水产局 河北 昌黎 066600)
如何有效全面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此,社会各届都在积极探索,互相学习,以期找到一种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运行模式,而不断完善和推广就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昌黎县的实际情况,在该县两家培训基地往年培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已有的经验,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育模式,力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见实效。
1 昌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简介
1.1 培育模式特点。①培训中始终贯穿农业政策和前沿农业信息;②集中授课、个别指导、外出参观相结合;③学员培训学习与家务劳动两不误;④普及全体学员共性知识学习,同时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⑤建立学员学习群,便于老师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⑥每个基地每个班开班及第一节课以及考试都会安排领导小组的人员参加督导。⑦创建实训基地,组织现场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对接。⑧基地、乡、村三方联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
1.2 重点乡镇培训模式。此模式是依据昌黎县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该县种植结构特点,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文件要求,龙家店镇拥有村数最多、发展设施农业潜力最大、乡镇和村民诉求最强烈的龙家店镇片作为培训目标,特采用重点乡镇培训模式。
2 昌黎县发展背景
昌黎县既是蔬菜种植大县,也是畜禽养殖大县。012年昌黎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蔬菜生产大县”荣誉称号,2017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8.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3.6万亩。全县已经形成生猪、肉牛、蛋鸡、肉鸡、毛皮动物、小尾寒羊、奶牛七大特色。根据昌黎县的产业发展特性,急需一大批具有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3 主要做法
3.1 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一是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组长的昌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纳入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全年工作考核内容之一。二是形成了以昌黎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其它农技推广机构参与的多元培训体系,负责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与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由县政府办牵头,各部门参与,并由县政府办以文件形式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推进工作,制定扶持政策。四是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小组,由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共同参与,负责制定职业农民认定标准、程序和管理办法,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3.2 两个转变。首先是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其次,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转变。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
3.3 为使农民全面地掌握生产新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基地与昌黎县科学技术协共同建立“农民科技书屋”,购置相关图书上万册;同时基地特聘请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吴建华教授、昌黎县农林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兽医师史宝昌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学员讲解畜牧养殖专业知识,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大家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在一起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成效分析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会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有一个体面的职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
4.1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4.2 实行全程免费培育,直接减轻学员负担,使学员真正学到农业科技知识。学员通过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4.3 发挥了培训示范作用,提高了学员的竞争意识。
4.4 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到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生产的重要性,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
4.5 助推了“万亩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昌黎县“鹏远”淀粉集团是昌黎县知名企业,年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税相当可观。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演变,高效农业已是炽手可热的领军产业,所以“鹏远”瞄准这一良好契机,筹划以龙家店镇东刁坨西刁坨两村为中心,打造“万亩农业生态园”的计划,但由于当地群众不肯出让土地,使计划迟迟不能实施。村民认为土地是自有的,春天种上玉米秋天有玉米可收,我的土地我说了算,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份辛苦换来的收入十分微薄,甚至于赔钱,是在浪费着土地的利用性。在部分村民代表参加了此项培训后他们看到了黑色的青椒、白色的草莓、饭碗大小的冬瓜……种种样样价格不菲,他们的固执态度动摇了。目前“万亩农业生态园”已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征地3 700余亩到位,园区林网建设完毕,露天试栽种已逐步实施,夏季土地征用已准备开始,现代农业大型样本工程已初具雏形。
4.6 夯实了安全产出的基础。龙家店镇东刁坨村郭飞通过三年时间流转了近三百亩土地,搞了三年大面积土豆、甘蓝、大白菜等大路菜的露天种植,但每年下来没有可观收入,致使他灰心叹气,后悔承包了这些土地。其主要原因是种植模式传统、管理方法陈旧、产出指标低下等原因,合同制约、成本投入和不服输的信念让他在勉强维持。本着为自己的产业寻求出路的想法他积极的参加培训。通过农广校有关专家对有机产品产前准备、产中管理、产后续补等细微环节讲解后,他改变了经营理念,试着大胆尝试有机食品的种植模式,在县农业局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下今年又种植了130亩土豆,通过对老客户的有力宣传已有85亩拿到了任何时段、任何价格都高于普通市场价30%的订单,一来解决了市场销路问题,二来总的算下来同比收入只高不低。此一举是通过培训扭转了普通群众的种植思想弊端,引领全镇种植产业向市场提供更多有机食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4.7 农业信息平台得到壮大发展。农广校的培训触角细致入微且大胆豪放,本来农村、农民多年和土地汗水打交道,把微机和网络带入培训日程这无疑是对培训结果的巨大挑战,但结果是成功了。因为在此次培训的学员中有着大部分的年轻人和积极渴望接触网络平台的中年人,通过这次培训,铁庄村村民张世海在朋友介绍下开了一家米业店,经营始终受到当地群众的制约,致使生意冷冷清清。而培训过后,他找到县农业局有关专家建立销售网站,时间不长就打开网络销售渠道,日问询率多了,月成交额涨了,整体销售量也随着本地土特产的融入而越来越多。就近的群众也把他看成能人,愿意把自家的农产品交给他用网络销售,不但增加了自己的营业额,又及时快捷的帮助其他村民完成网上交易,既省了工时又价格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