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2018-2020 年)
2018-01-18印杰
印 杰
湖北渔业现状是:2017年湖北省水产品产量465.42万吨。其中水产品常规品种养殖产量大,总量供给充足,但产品价格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渔民收入低;渔业发展方式粗放,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湖北渔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当前,国家环保政策逐渐收紧,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案条款,水资源环境政策约束趋紧,传统渔业水域面积将不断减少,湖北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同时,渔业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天然水域过度捕捞长期存在,涉水工程建设不断增加,主要鱼类产卵场退化,渔业天然资源日趋衰退,天然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同时,水产品产量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常规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和过剩,价格低廉,经济效益差;优质水产品由于技术和养殖条件限制,总体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矛盾加剧。
湖北省作为渔业大省,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湖北省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总结,建议如下:
1.缩减传统成鱼池塘养殖面积,大面积推广小龙虾、河蟹、甲鱼、黄鳝、泥鳅、黄颡鱼、大白刁等市场价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大力推进“一鱼一产业”战略,在现有的小龙虾、河蟹、鳝鳅三个“百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2018-2020年湖北省利用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全省每年升级改造池塘5000亩,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5000亩。积极谋划实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湖北渔业结构调整。
2.大幅度减少传统成鱼养殖密度,大面积推广池塘套养混养技术,套养混养市场价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品种,如套养鳜鱼、黄颡鱼、大白刁等品种;2018-2020年每年推广特种水产品套养混养面积10000亩。
3.大面积改造成鱼养殖池塘为鱼种塘,利用湖北渔民鱼种养殖经验丰富的优势,改常规成鱼养殖为常规鱼种养殖,减少养殖饲料投放和水域污染,减少渔民生产资金投入和占用,降低渔民生产成本,增加渔民纯收入;2018-2020年湖北省利用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每年升级改造池塘5000亩,推广扩大水产苗种养殖面积5000亩。
4.进一步放大我省水稻水产“两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全省大面积推广“双水双绿”技术规范,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性支持资金大面积改造适宜稻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抛荒的稻田,大面积示范“双水双绿”技术,建立公司+农户的农业合作社模式,打造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新模式。
5.加大水产科研投入,特别是对名优品种的选育、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技术、捕捞和运输技术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做好水产技术供给侧改革;2018-2020年建议湖北省水产局每年安排渔业供给侧改革专项资金400万元,重点确定8个湖北省具有优势的名优品种进行攻关协作,创造出小龙虾、河蟹、甲鱼、黄鳝、泥鳅、黄颡鱼、鳜鱼、大白刁等品种的新的产业化模式。
6.加大名优品种技术推广和示范点建设力度,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2018-2020年全省每年引导10家规模养殖场转型发展,为当地养殖户示范渔业供给侧改革基地。每年在每个示范基地举办养殖专题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养殖户100人次以上,全省每年培训养殖户2000人次以上。
7.大力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破性发展水产流通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引导鼓励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开展产品深度研发,走精加工、深加工之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着力培育休闲渔业创新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拓展营销渠道,积极推进订单水产、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水产品流通模式。
8.加强水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养殖业,向渔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整合有关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渔业企业等发展壮大。积极探索完善水面流转经营机制,依法有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托管和入股等方式流转水面经营权,抓好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引导并规范渔民合作社运营,支持组建合作联社。鼓励渔民、渔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加工流通企业合作对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与“多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