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农委副主任夏季在2018年新农村建设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8-01-18吉林省新农村办

吉林农业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认真分析我省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2018年吉林省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吉林省开启“三农”工作新征程的总抓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大省、生态大省,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发展的大头重头在农村,建设幸福美好吉林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后劲都在“三农”。从目前来看,通过大力推进新农村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农民的特点没有根本性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打破城乡不平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根本遵循,又是发挥吉林农业农村优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跨越提升的重大战略机遇,对吉林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新农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脉相承、密切联系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20字方针,实质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而农村经济是全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不旺,乡村难兴,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正是基于此原因,4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暨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就我省今年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三农”工作的大势,统一思想、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将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工作调整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不断开创我省乡村建设新局面。

(三)当前机构改革的形势更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变革之深,影响之远,是历史少有的。具体到“三农”领域,明确将中央农办的职责,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农业投资建设项目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明确其职责是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形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下半年,省里也将比照中央进行改革,工作职能必将是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工作,既要管生产力,又要管生产关系;既要管农业,又要管农村;既要管发展,又要管改革;既要管农村经济发展,又要管乡村社会治理;既要服务顶层设计,又要具体组织实施。这些变化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农民的期盼,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因此,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投入更多资源,多想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二、2018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任务和要求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和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重点要开展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力推进产业兴旺建设。推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发展基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支撑,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推进粮食生产稳能提质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700亿斤以上。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2年,籽粒玉米累计调减600万亩左右。到2021年,基本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6500万亩。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行动。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工业发展,开展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农安、乾安等4个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建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推进基础建设提升行动。新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实施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集成推广旱作节水、玉米膜下滴灌、绿色防控、保护性耕作、航化作业等增产增效技术。四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领行动。到2022年,家庭农场发展到3万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万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0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到285万户,带动农民增收100亿元。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五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和长白山山珍等“吉字号”品牌,编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探索“吉字号”背书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发展模式,到2022年,“吉字号”品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长白山人参品牌成为国家级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达到30个,企业品牌200个,产品品牌500个。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六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升级行动。加强农资市场服务,向农民和生产者提供选种、购种和种子种苗等全程服务,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利用农业展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服务。

(二)围绕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点。一是推进绿色转型建设行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粮牧结合、粪污还田推进力度,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和全量化综合利用,建立科学施肥和病虫害治理技术体系。二是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耕地轮作制度基本建立;深松深耕整地1500万亩。加强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松花江三湖、月亮泡等重要湿地的保护。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湿、退牧还草。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清理和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示范行动。总结提炼和集中推广一批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五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提升行动。支持410个新农村重点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新乡村。

(三)围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创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繁荣兴盛吉林传统民族民俗农村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塑造新时代吉林农村乡风文明,树立新风气、营造新风尚、创造新文化、形成新气象。一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建好用好农村道德讲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推广,大力开展“吉林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评选勤劳致富、热心公益、孝老爱亲、创新创业、教子有方等乡村好人。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行动。以“吉剧振兴工程”为引领,加强评剧、黄龙戏等戏曲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实施“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的项目建设。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三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行动。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吉林省农民文化节,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化”“文化惠农直通车”等活动,每年送演出下基层3000场。四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行动。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星级企业、休闲示范乡村,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五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习所”,实施好创建文明村镇5年行动计划,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围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治理有效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行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进星级村党组织创建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统筹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育、管、用”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监督管理。二是村民自治规范提升行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加强村级民主选举,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进村务公开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制。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四是开展德治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五是深化治安综合治理行动。实行干部联村维稳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五)围绕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积极推进生活富裕建设。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做好农业农村全部工作的核心目标。必须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农民收入想办法、出实招,不断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推进基础设施提档行动。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突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完善行动。高水平、高质量办好农村教育、新农合、低保、养老等事业,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三是推进农民增收行动。落实“保、增、降、减”综合措施,保经营净收入不降低,增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降生产成本,减生产环节和储藏环节损耗,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进产业脱贫攻坚行动。因人因地施策,提高农业产业扶贫措施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好汪清、通榆两个深度贫困县和15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任务。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

(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乡村振兴启动实施。一是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进一步释放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保障。二是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乡村振兴喊是喊不出来的,关键在于实打实地干、真金白银地投。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三是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必须走改革创新的路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农地政策、城乡社会治理、土地产权变革等一系列政策的转变,探索构建乡村振兴政策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四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保障。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注重培养和引进农业农村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促进各种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

三、2018年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总体任务和要求

2018年是如期完成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一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今年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总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着力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攻克重点难点,补齐短板弱项,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农业尽快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目标是:长春市及其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有3~5个县(市、区)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

主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一是优化结构稳产能。深入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巩固提升活动,推进粮食生产导向由增产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产能基础上,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蔬则蔬”的原则,优化各区域种植业结构。2018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籽粒玉米调减面积保持在550万亩左右。二是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聚焦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和优势产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建设,确保将优质耕地稳定用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2018年,继续抓好敦化市、公主岭市、榆树市“两区”划定试点,全面启动全省“两区”划定建设工作。三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实施田间工程、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制定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实施方案,推进发改、国土、农发、水利等部门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以长春市和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2018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200万亩以上。四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农业机械化整省创建,继续实行“敞开式”“普惠制”农机具购置补贴,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绿色环保、保护耕地、蓄水保墒等机械化耕作模式。2018年,建设全程机械化新型主体70个,14个率先示范县建设42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五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做好玉米籽粒直收烘干、鲜食玉米花生可降解地膜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4%。六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探索灌区现代化改造标准和模式。201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14个率先示范县新增25万亩。

(二)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品产业结构。一是发展壮大设施园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中心城市周边“菜篮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产业带、重点蔬菜大县优势区、特色产业村和中西部庭院经济建设,逐步扩大设施园艺生产规模,加强棚膜园区标准化建设,增强反季节蔬果供应能力,确保“吉林绿色菜”的有效供给。以中草药、瓜果菜种植为主,整屯、整村、整乡发展特色庭院经济。2018年,新建棚室33万亩,累计设施园艺面积达到179万亩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全产业链大项目、大企业,集聚释放优势产能,促进畜牧业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抓好白城奶牛、松原肉牛和肉羊、九台奶牛、中部肉牛和梅花鹿4个“粮改饲”试点。2018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畜产品精深加工产能达到170万吨。14个率先示范县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97个。三是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扶持查干湖等湖库发展大银鱼、池沼公鱼等鱼类加工,支持珲春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贸易,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倍体虹鳟等高端冷水鱼品种推广示范工作。201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产值达到137亿元。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力争发展稻—鱼、稻—蟹等养殖面积65万亩。四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突出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乳品、参茸(中药材)、果蔬、林特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集群集聚。201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14个率先示范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五是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家乐、林家乐和渔家乐。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支持农、林、牧、渔领域以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重点的休闲农业发展。做好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星级企业、休闲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加快培育农村电商,推进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物联网建设。依托电商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以各类休闲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为基础,探索创建一批田园综合体。2018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93亿元。六是加快产业融合联动。大力推进种养结合,构建种植业与畜牧业相适应、相协调的种养循环生产结构。大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业态联农带户能力。抓好农安、乾安等4个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七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制定完善支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机制。启动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评定。

(三)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定,支持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企业、合作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引导力度,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2018年,力争完成地方标准制定20个以上。支持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到2020年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00万亩。支持梨树县创建10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生产基地。二是实施“吉字号”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品牌培育推进机制,巩固扩大吉林优质大米、长白山人参品牌影响力,加大杂粮杂豆、玉米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乾安黄小米、汪清黑木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省部共建长白山人参国家级市场,省市联建区域性产地市场,培育一批全国性单品类农产品集散地,加快农产品集中产区田头市场建设。申报国家级产地市场1个,改造升级区域性产地市场10个。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抓好首批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健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开展追溯试点。五是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编制实施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规划,启动省市特优区创建工作,抓好抚松人参、汪清木耳首批国家级特优区建设。2018年,申报国家级特优区1~2个,认定省级特优区10个。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负增长,减小环境影响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在德惠等8个县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作,探索2~3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新增测土面积1260万亩,落实增施有机肥试点20万亩。抓好长岭、辉南1万亩水肥一体化和高效缓释肥使用补助试点项目。二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严格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抓好九台、舒兰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三是发展节水农业。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科学划定农业用水总量红线和利用系数红线。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严格控制井水栽稻。四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颁布实施《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优先将黑土地划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整县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五)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支持同行业合作社联合与股份合作。2018年14个率先示范县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社311个,新建家庭农场2200个以上。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入推进农民培训“1231工程”,全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针对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扶持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种养大户等。三是探索创新带户增收模式。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有效联结机制。开展畜牧业收入倍增、种植业节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工程,建设返乡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推广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模式、乡企合一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提升小农户在种养加销全循环产业链中收益能力。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动物疫病专业化防治服务能力建设。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本完成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加快省、市、县、乡四级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农村土地确权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建立规范高效“三权”运行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落实集体所有权,充分保障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承包农户更充分的土地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经营主体享有占有耕地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二是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和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社和股份经营合作社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突出抓好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启动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持续深化农垦改革。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与公司化改造,完成农垦国有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完成全省92家农垦国有农场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部移交属地政府统一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农垦职工和垦区居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县域全覆盖。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成主要农业县覆盖。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探索实施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保险试点和收入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五是统筹推进其他农业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推进河长制改革,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三农”工作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期,这是新时代我们“三农”工作者的荣耀。同时也要看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使命呼唤担当,我们要勇于担当起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使命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加强组织推动,注重工作谋划。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区党委政府重视新农村和率先工作,哪个地区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就会在短的时期内实现历史性新突破,相反哪个地方党委政府忽视了新农村和率先工作,那里的工作就会出现滑坡甚至倒退,各级新农村办和率先办是当地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参谋部,发挥着综合协调、督查指导、政策研究、宣传培训等重要职能作用,这个参谋部工作到位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能引起更高的重视,就能有更加创新更加着实的措施,整个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就能取得良好开局。如果我们各级新农村办和率先办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不主动出击、不积极作为,只把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工作当做常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也就失去了统领“三农”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也就很难开创新的局面。

(二)加强学习调研,注重能力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是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要紧跟时代节拍,学习新知识、拓展新思路,不断增强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此,要深入学习中央、省内省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材料,查阅国外实施农村振兴发展的经验措施,要把在振兴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开放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及时补充到学习内容中。要积极组织省内省外调研考察活动,省内要相互交流学习,省外要不断开拓视野,丰富思路,完善提高。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找准切入点,及时总结和推广新经验、新机制、新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加强责任意识,注重担当实干。各级新农村办和率先办尤其是领导同志,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心,主动作为、长远谋划,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组织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工作部署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类座谈会,加强工作研究,安排工作任务,不断增强工作动力。要建立健全各级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增加工作经费,完善办公条件,主动占位,强化指导。要积极谋划设立或增加专项资金,抓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调动农民的投入积极性。要积极争取人大、政协视察调研,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加强典型培树,注重示范引导。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打造一批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因此,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由点到面,组团发展。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五)加强作风转变,注重为民服务。各级新农村办和率先办干部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真正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深入到困难最集中、矛盾最突出、发展最薄弱的地方去解决实际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秀美村庄,使广大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战略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有效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性的重大突破,为吉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