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容器育苗及造林应用技术
2018-01-18赵亚宁李永刚
赵亚宁 李永刚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 甘肃 子午岭 745600)
紫丁香属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丁香花、龙柏子等。是著名的园林观赏花木之一。以秦岭为中心,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和西藏均有天然分布。
1 特征特性及生态习性
紫丁香枝条粗壮无毛,单叶对生,叶片心形或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6~18 cm,花冠呈长漏斗状,具有深浅不同的4裂片,花萼钟状,花呈紫色,花药生于花冠中部或中上部。花期为15 d左右,9~10月果实成熟,蒴果长圆形,顶端尖,平滑,果实为黄褐色。为喜光树种,耐寒冷、耐干旱,喜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充足阳光,耐瘠薄,不容易发生病虫害。适宜在排水良好的沙土、疏松湿润的中性土壤生长,忌酸性土,较耐阴,严防积水,一般不需要多浇水。紫丁香能抗严寒,开春很少风干或干梢。可通过播种、扦插、嫁接、分株、压条方式繁育。
2 育苗技术
2.1 选地与作床
2.1.1 选地。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苗圃地宜排水良好,重粘土地、盐碱土地、低洼积水地块不宜作育苗床,入秋前深翻土地,深度30 cm左右,使土壤充分熟化,春季再用旋耕机旋平整。
2.1.2 作床。苗床规格一般按长15 m、宽90 cm、深15~20 cm的规格做成低床,步道宽40 cm。步道要踏压实,床面要水平且夯实,同时修好排涝渠。
2.2 营养土配制。必须合理配制营养土,每畦施硫酸亚铁1 kg,过磷酸钙0.25 kg,熟化羊粪10 kg,并用0.2 kg退菌特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人工过筛,隔离杂物,确保肥料与黄土混合均匀。
2.3 容器袋选择及装袋。选用周长14 cm、口径5 cm、高度16 cm的无纺布作为育苗容器,成苗移栽时不需要脱袋,可直接栽植降解。装袋时必须将袋子装满靠实,不要用力过猛,摆放时要求整齐、紧凑、不留空隙,防止大水浇灌后容器袋变形倒伏,出现床面不平整问题,直接影响点种。
2.4 种子处理。春播时种子必须进行催芽处理,于3月下旬用50℃~60℃温水浸种,加入0.03%的高锰酸钾消毒2~3 h,浸种时间不可过长,影响种子萌动。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捞出,然后均匀混拌2倍湿沙,堆放于室外向阳处,上面用湿草帘或者湿麻袋覆盖。随时注意观测种子温度。坚持催芽10 d左右。
2.5 点种。在播种前2 d灌足底水,点播时先用手指或木棍在容器袋中央按压,深度为0.5 cm左右,每袋点2~3粒,然后覆盖经过消毒的腐殖质土,厚度不可超过0.5 cm,且要均匀,避免用黄土直接覆盖。
2.6 苗期管理
2.6.1 出苗管理。实时浇水,尽量保持床面湿润,当床面较干时应及时洒水。同时由于北方地区4月初早晚温度较低,可通过搭建小拱棚达到人工增温的目的。选购宽度1.2 m地膜,竹片间距2 m,覆膜高度50 cm左右。勤观察,抓好幼苗通风工作。
2.6.2 病虫害防治。幼苗初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茎腐病,当苗木出齐后及时喷洒苗菌清、敌克松、代森锰锌等药剂,每10 d喷施1次。苗木生长稳定后,每隔2周喷施植物动力2003或磷酸二氢钾叶面肥。9月中旬应严控水肥,如果水肥过多,可导致苗木木质化程度低,不利于苗木越冬防寒。
3 紫丁香在荒山造林中的应用
紫丁香萌生性及抗逆性强,须根及侧根发达,生物产量高,育苗、造林、管理容易,保持水土作用显著,是治理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荒坡、建设秀美山川绿化美丽中国的先锋树种之一,宜在黄土高原大面积推广。2015~2018年甘肃省子午岭区连续人工栽植紫丁香混交林1 500亩(鱼鳞坑栽植方式,株距1.5 m,行距2 m,亩密度222株)。实践表明,紫丁香在保持水土流失,拦蓄、分散、阻碍地表径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紫丁香混交造林可有效提升荒山造林景观效应,提高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