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海峡两岸情感桥梁
——记北京大学林忠平教授与两岸学术界朋友的感情交流

2018-01-18刘岩松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友学术交流海峡两岸

文/刘岩松 舒鹏

海峡两岸一家亲,北京大学林忠平教授,一位有着近二十年两岸学术交流的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尤为深刻。20多年前,他曾从自己的老师王伏雄、汤佩松院士的口中了解到,科学院的学者如何在战乱中分离,分开到海峡两岸。有一次汤先生偶遇从台湾过来开会的两位台湾农友种苗公司朋友,一场亲切的会面,也让他有机会和台湾的友人成为莫逆之交。

在那之后不久,农友公司便邀请林忠平教授赴台去公司做技术交流,几个月间,在台湾的见闻不仅让他明白农友公司为何能够成为东亚地区如此重要的种业公司,而且台湾朋友日常的谈吐让他回忆起在老家福建童年时代日常的亲切话语。后来农友公司在大陆建立几个分公司,台湾农友的老朋友来北京,他们都一定会来探望林教授。

回忆起在高雄的农友田地里的日子,林忠平教授介绍说,农友公司的创始人是陈文郁老先生,在农友田地里,陈老先生如数家珍地告诉他每种番茄的品味和甜度。他还记得老先生察看北京的西瓜市场时,曾协助瓜农卖瓜,帮助顾客挑瓜,并且说凡是他选出的瓜,如果不甜,都由他出钱……足见他的功底。之后,农友的董事长到北京开会,又与林忠平教授见面,探讨了许多人生哲理。林教授还带他参观孔庙,他非常认真地参观了古代圣贤的遗迹,说下次再来北京,多看看北京的中华文化古迹。许多商界朋友谈的大都是生意经,而农友老总来了,谈的更多的是农业创新造福人类。这也是林教授与之交往很深的原因。

其实,除了情感上的交流,林忠平教授与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也很深厚。在他出任中国植物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时,他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和台湾中研院杨祥发院士一起在北京大学组织首届海峡两岸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在当时两岸关系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他们达成共识:不谈政治,只做学术交流。由此开始了、也加深了两岸植物学届朋友的交流。

那是第一次两岸朋友有机会一起用普通话讨论学术问题,会后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游万里长城。之后的20多年间,他们牵头在大陆和港台举行了十次学术研讨会。参会者越来越多,甚至不得不控制每届会议的代表。第十届会议在新疆石河子大学举行,这次两岸会议很有特色,每天晚上两岸的学者一起去市中心的喷泉广场上和老百姓一起跳舞欢歌。讨论会后两岸朋友大家一起登上天山,欣赏天池的风光。大家不免联想起阿里山的景色,日月潭的风光。

到目前为止,在大陆举行过两岸会议的城市有北京、昆明、福州、上海、石河子,其后是武汉。有朋友建议,再下一次到东北举行,多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也是大家的深意。科学在飞跃地发展,可交流的事情很多。

另外,林忠平教授负责的课题组还有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是为金光集团在印尼的林务部做速生林木的培育。为此他曾几次去苏门答腊的林场考察,而那里工作的华人大多是台湾同胞。这让林教授和另外一位北大的老师又有机会同台湾朋友共度两岸一家亲的日子。

每年台湾农友公司和林教授之间除了时有事情相商之外,每到新年来临之际都相互寄送贺卡。最近农友公司的副总吴玉珍女士来大陆办事,不仅与林忠平教授会面,还邀请林教授和大陆的一些种业相关的专家在北京聚谈下一步种业的发展。大家建立了微信群……。

随着交往的密切,两岸同胞的情谊越来越深。林忠平教授将继续在这条融合同胞情和科研进步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因为他深知,未来,是无限的责任,更是无限的希望。

猜你喜欢

农友学术交流海峡两岸
作客农友家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党旗颂
海峡两岸
台湾农友704紫长茄中高海拔露地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