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帮扶 助农脱贫
——访省委农工委书记,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
2018-01-18徐海星杨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杨刚
智力兴农 推动成果转化
当代贵州:2016年1月,在贵州省委组织部的牵头下,贵州省农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以下简称“行动”)。时隔两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认识“行动”的重要意义?
袁家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7年12月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这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书记孙志刚为我省“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目前,我省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比较薄弱,农技服务体系人员总量偏少、年龄老化、知识老化问题比较突出,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短板”。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正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相关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推动各方面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去,为我省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代贵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两年来,万名农业专家是如何为“三农”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
袁家榆:两年来,全省2万余名农业专家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纷纷走出“书斋”“实验室”,奔赴全省脱贫攻坚一线,把论文写在 中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万千百姓家。
一是理清思路,谋划发展。专家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扑下身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摸清当地资源禀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二是争取支持,示范带动。专家们积极为服务地和群众牵线搭桥,帮助协调引进农业科技服务实体、项目、资金,想方设法推动产业发展,有些专家还领办创办了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共同脱贫致富。
三是紧扣需求,培训人才。专家们加大经营主体和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培训、创业辅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提升基层内生动力。
四是技术指导,服务群众。发挥专家自身专业优势,整合专家派出单位和团队技术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和扶贫重点产业,推广技术,组装农艺,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是科技引领,产业升级。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落实示范推广措施,提高农业产业科技水平。
创新举措 聚焦脱贫攻坚
当代贵州:“行动”实施过程中,贵州探索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袁家榆:为进一步提高“行动”质量,我们着力“四个聚焦”,引导专家聚焦脱贫攻坚等当前基层中心工作。
袁家榆(前左二)在毕节市了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贵州省农委供图)
一是聚焦产业扶贫,开展“万名农业专家助推脱贫攻坚活动”。以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组织农业专家“集中会诊”,引导基层和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大种植业、做强养殖业、做靓特色产业,解决了当地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难题。
二是聚焦泉涌工程,开展“万名农业专家助推‘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活动”。借助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和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组织专家将服务地山地优势特色农产品集中起来、包装出来,创新思路措施,努力搭上“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这趟快车,助推 货出山。
三是聚焦园区建设,开展“万名农业专家走园区、把脉会诊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园区,开展调研走访,帮助园区解决困难,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和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助推农业园区提质升级。
四是聚焦科技兴农,开展“万名农业专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活动”。鼓励农业专家在园区创新创业,帮助园区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与园区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
当代贵州: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行动”如何更好地发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袁家榆:为更好适应当前脱贫攻坚的需要,从2018年起,我们加强了专家选派工作,将科技特派员和农业辅导员服务时间由1年调整为2年,让专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对基层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尽量帮助建立起长效产业。专家服务期限未满,原则上不得撤回,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沉下去”,充分发挥作用;对作用发挥不好、工作效果不明显、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大的,或不服从团长管理的,由乡镇党委提出“召回”建议,报上级核实后及时“召回”,以此保证服务质量;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激励政策,专项职称评审突破申报台阶、职称层次、学术论文、政策性条件等限制,以带领农民增收脱贫等实际工作业绩和取得成效为评审重要依据。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机制,促进专家安心沉下去,真正干起来。
精准发力 做实产业扶贫
当代贵州:两年来,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袁家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1331名农业专家参与“行动”,解决各类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38万个,推广农业新技术5240项,协调解决资金22.43亿元,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3.98万人……尤其是经过两年持续努力,一批批脱贫攻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当代贵州:成效显而易见,为我省实施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袁家榆:孙志刚书记多次强调,要重点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其中,产业扶贫是最难的“硬仗”。“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做实产业扶贫提供了人才支撑,助推全省产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绿色农产品泉涌态势良好。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和“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主导脱贫产业发展迅速。
二是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播州区、印江自治县、罗甸县3个县(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提速,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017年达到408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达到54个。
三是推动重点产业裂变式发展。集中力量打造28个畜牧业大县、8个食用菌大县、4个火龙果大县、9个辣椒大县、2个猕猴桃大县。水城县、湄潭县列入全国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之一,建成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431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新一轮服务”三农”专家即将选派到位,他们将重点派往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组织寄予厚望,群众热切期盼,我们将进一步为专家开展工作搭好平台,为专家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为我省农村同步全面小康伟大事业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