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诗人徐似道生平与创作考

2018-01-17胡传志姜双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范成大陆游

胡传志 姜双双

摘要: 南宋诗人徐似道的生平多有模糊和缺失之处。通过考证,可以得知其生卒年(1144-1212)。进士及第之后,徐似道历任吴江县尉、吴县尉、绍兴府户曹、绍兴府学教授、太和县令、苏州通判、官告院主管、郢州知州、礼部员外郎、司封郎官、权直翰林院、起居舍人、江西提刑等职。期间,多有诗文创作,以诗人之名闻名于时。所著《竹隐集》十一卷,亡佚于宋末元初。

关键词: 徐似道;范成大;周必大;陆游;戴复古;《竹隐集》

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6004011

Abstract: There are ambiguities and vacancies in the life of Xu Sidao,a poe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can be verified that he was born in 1144 and died in 1212. After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ecoming one of the three top scholars, Xu Sidao served successively as an official just below the head of the Wujiang county and Wu county, official in charge of farmers and farming and then in charge of education in Shaoxing, County Magistrate in Taihe, Administrative Aide in Suzhou, supervisor in charge of personnel file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official in Yingzhou, clerk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civilian in Sifeng, official in National Academy, official in charge of recording imperial commands and state affairs, provincial judicial official in Jiangxi. He was also well known as a poet for his productivity of poetic creation. 11 volume book of Zhu Yin Ji was lost at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Yuan dynasty.

Key words: Xu Sidao; Fan Chengda; Zhou Bida; Lu You; Dai Fugu; Zhu Yin Ji

徐似道是南宋中期比较活跃的诗人,与范成大、陆游、杨万里、周必大、刘过、戴复古等人都有交游。南宋后期的刘克庄称赞他:“此公曾见石湖、放翁、诚斋一辈人,又材气飘逸,记问精博,警句巧对,天造地设,略不戟人喉舌,费人心思。品在姜尧章诸人之上。”[1]6913在他看来,徐似道的地位要高于姜夔。但世事难料,因为其诗集早已失传,导致其地位不断下滑,以致后来学界很少关注其人其诗。钱锺书《谈艺录》在论述诚斋体诗时,曾表彰徐似道与张鎡师法诚斋,称徐似道“洵堪与诚斋把臂入林,张功父不能望其项背”[2]447,并罗列徐似道部分诗歌。于北山、王瑞来等人在考证范成大交游时,对徐似道的部分生平经历有所探讨[3][4]。此外,则再无人研究徐似道,致使徐似道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存在诸多模糊和缺失之处。

已知徐似道的生平大体如下:徐似道字渊子,一字京伯,号竹隐,黄岩(今浙江温岭)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任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尉、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令,主管官告院,出知郢州(今湖北省钟祥县),召为礼部员外郎,兼权直翰林学士院,改为秘书少监,迁起居舍人。后出任江西提刑。其生平散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三、《万历黄岩县志》卷六、《台州府志》等。平生好诗,有《竹隐集》(已佚)。《全宋诗》卷二○五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五八四三录其文两篇,《全宋词》录其词四首。现就其生平若干问题加以考证,兼及其诗文创作及相关活动。

一、生卒年考

關于徐似道的生卒年,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可以通过现存文献作出推测。

徐似道有首《自笑》诗,提及年龄:“黄昏茅店带星入,清晓竹舆蒙露行。客路三千年五十,对人犹说是归耕。”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06页。下引徐似道诗,皆出于此书,不另出注。该诗抒写其宦游之苦,远离家乡,披星戴月,辛劳无奈。该诗作于何时?值得注意的是“客路三千年五十”。从字面上来看,此句可以理解为五十岁之前,已经行走三千里路,但徐似道往返多地,远远超过三千里路。所以,只能作另一种理解,就是当时诗人所在地离家乡黄岩有三千里之遥。徐似道历任吴江县尉、吴县尉、太和县令、绍兴府学教授、苏州通判、官告院主管、郢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参下文),其中担任郢州知州、江西提刑时年龄都早已超过五十,可以不论。在吴江、吴县、太和、绍兴、苏州、杭州这六地中,离其家乡黄岩最远者当是太和。今天从浙江温岭至江西泰和,全程高速,一路向西偏南方向,最近距离约为900公里,但宋人所走的路线,远非如此便捷。周必大乾道八年(1172)自杭州回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根据他的《乾道壬辰南归录》的记载,二月十六日由杭州出发,途经临平、桐乡、吴江、无锡、宜兴、溧阳、黄池、南陵、宣城、池州、建德、石门、余干、丰城、临江军、吉水,六月二十二日到达庐陵。其路线由北再转向西南,水陆兼程,历时四个多月,扣除在苏州等地逗留的一月多时间,约为三个月。以每天三十里路计算,亦近于三千里。太和(今江西泰和县)在庐陵之南,加之从黄岩至杭州、从庐陵至太和的路程,那么,从黄岩至太和的距离应该在三千里左右。由此可以肯定,《自笑》一诗作于刚到太和之时。徐似道于绍熙三年(1193)前后出任太和县令(参见下文),以该年五十岁推算,徐似道生于绍兴十四年(1144)。

徐似道卒于何时?考戴复古《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曰:

手携漫刺访朝官,争似沧洲把钓竿。万事看从今日别,九原叫起古人难。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多谢天公怜客意,霜风未忍放深寒。[3]卷6,179

戴复古是徐似道的同乡晚辈,交往密切。此诗写作于杭州,从诗中“九原”“菊花到死”等语来看,其时徐似道已经去世。而“万事看从今日别”,则是辞世不久的语气。那么,该诗写作于何时?今考戴复古《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

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通名丞相府,数月不见招。欲登五侯门,非皓齿细腰。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3]卷1,4

滕仁伯,名强恕,金华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据《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嘉定)五年五月除(秘书少监)。六年五月,为宗正少卿。”[4]251可见,该诗写于嘉定五年(1212)冬。《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与该诗的题目、内容、语言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诗题目中皆有“都中”二字,内容都是都中抒怀,都有干谒朝官石沉大海般的苦衷,都有霜风、霜枝之类景物描写,二人都担任过秘书少监。如此相似,足以说明二诗为同时所作,《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亦作于嘉定五年(1212)冬。由此可以判定,徐似道卒于嘉定五年,享年六十九岁。

二、任职吴江、吴县尉、户曹考

乾道二年,徐似道进士及第之后,就会进入仕途。他最先担任什么职务?一般情况下,县尉是新晋进士的初始职务。《万统姓谱》卷七曰:“为吴江尉,受知范成大。”[5]179未言何时担任吴江尉。《台州府志》说“乾道二年进士第,授吴江尉”[6]1577。吴江为苏州属县,与苏州较近,徐似道有机会与吴郡人范成大交往。考范成大行踪,乾道二年三月,被免职回乡,乾道四年七月,出任处州知州。这期间最有可能认识徐似道。另外,范成大于乾道五年(1169)作《次韵答吴江周县尉饮垂虹见寄》,说明该年吴江县尉是这位周姓县尉。徐似道很可能此时已经离任。

后来,徐似道担任吴县尉,有直接可靠的文献记载。乾道八年(1172)二月,周必大因故被罢,从杭州回庐陵老家,途经苏州。他的日记《乾道壬辰南归录》清楚记载了与徐似道两次见面的情形:

三月己巳朔,晴,风顺,俄顷至尹山,以小舫入崇福寺,同主僧惟妙访何仔园亭,其子夏卿及侄婿韦启心相候,园地虽狭,种植甚繁,海棠盛开,闻牡丹多佳品。少休,还舟中,绕城抵盘门。提刑王季海、敷文李次山奉议结、太守向经甫徽猷、吴县尉徐君似道(台州人)相见于津亭。

丁酉,早过阊门,太守及二司相迓于高丽亭,力欲移具,固辞之。崔仲由教授、王知录康彦、徐尉似道继至,与大兄同游虎丘。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七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三月一日,周必大游览苏州寺庙、园林,徐似道等当地官员去看望周必大,这应该是他们首次见面。二十九日,徐似道等人再次陪同他游览虎丘等地。徐似道的职务是“吴县尉”。由此可见,乾道八年徐似道在吴县尉任上。

这期间,徐似道与范成大交往较多。乾道七年,范成大从朝廷回家乡营造石湖别墅,次年春,范成大约请邻居游览石湖,有《初约邻人至石湖》诗。[7]159-160徐似道等人即在受邀之列。徐似道有词纪游(已佚),范成大身为主人,写下了一首和作《念奴娇·和徐尉游石湖》: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似我粗豪,不通姓字,只要银瓶倒。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8]1617

范成大称徐似道为“风流车马客”,含有赞赏之意。一同游览石湖的还有平江府教授崔敦礼,即周必大《乾道壬辰南归录》中所说的崔仲由,他也写有一首次韵词《念奴娇·和徐尉》:

吴松江畔,对烟波浩渺,相忘鸥鸟。日日篮舆湖上路,十里珠帘惊笑。高下楼台,浅深溪坞,著此香山老。辋川图上,好风吹梦曾到。不用金谷繁华,碧城修竹。自比封君号。万壑千岩天付与,一洗寒酸郊岛。霖雨方思,烟尘未扫,合挽三江倒。功成名遂,却来依旧华表。[8]1725

崔敦礼(?-1181)字仲由,河北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江宁尉、平江府教授等,官至宣教郎,有《宫教集》传世。该词没有言及徐似道,中心是颂美石湖其景其人。

徐似道担任吴江县尉、吴县尉期间,得到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奖掖,这对他进入诗坛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多年后,周必大还说“闻子才华自石湖”《文忠集》卷四十一《送徐渊子知县朝奉还台》。,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徐似道的成名与范成大直接相关。

吴县尉之后,徐似道应该担任了户曹一职。《台州府志》:“授吴江尉,受知范成大,转户曹参军,入为太常丞。”[6]1577其中没有吴县尉一职,显得不够完整。县尉没有品级,户曹是从九品,所以,担任户曹一职,应在吴县尉之后,时间可能乾道九年至淳熙二年(1173-1175)之间。周密《癸辛杂识》续编卷下记载一件轶事,也可证明徐似道曾担任户曹一职:

竹隐徐渊子似道,天台人,名士也,笔端轻俊,人品秀爽。初官为户曹,其长方以道学自高,每以轻脱目之。渊子积不能堪,适其长丁母忧去官,渊子赋《一剪梅》云:“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爷娘死后更伶仃,也不看经,也不斋僧。却言渊子大狂生,行也轻轻,坐也轻轻。他年青史总无名,我也能亨,你也能亨。”能亨。鄉音也。[9]165

户曹职位低下,徐似道受到长官的轻慢对待,便借机讥讽其上司道学面孔,用语通俗,体现其好戏谑却不免轻佻的个性。

徐似道在何地担任户曹?很可能在绍兴府。因为徐似道参与同乡前辈、绍兴知府钱端礼所编《诸史提要》的刊印校正工作。钱端礼(1109-1177)字处和,号松窗道人,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徙居台州临海。绍兴三年(1133),添差通判台州,隆兴二年(1164)赐同进士出身,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进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乾道四年(1168),起知宁国府,移知绍兴府。所撰《诸史提要》系摘录《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而成,书末有三位校正人员,署名如下:

迪功郎前监潭州南岳庙李龟朋校正

从事郎前平江府吴县尉主管学事徐似道校正

迪功郎绍兴府学教授胡纮校正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据《嘉泰会稽志》考知钱端礼于乾道九年(1173)知绍兴府,认定《诸史提要》“乃是时所刊”[10]117。当时绍兴府学教授为胡纮,徐似道署名“前平江府吴县尉主管学事”,未署现任官职,可能是要突出他“主管学事”的分工,以标明其工作经历及专业性质。

三、担任绍兴府学教授考

徐似道在(绍兴府)担任户曹之后,会去何地任何职?没有文献记载。陆游有诗题赠徐似道,即《题徐渊子环碧亭,亭有茶山曾先生诗》:

茶山丈人厌嚣哗,幅巾每访博士家。小亭谈笑不知暮,往往城上闻吹笳。兴来杰作粲珠璧,岁久妙墨亡龙蛇。郎君弟子多白发,回头日月如奔车。徐卿赤城古仙子,十年四海推才华。览观陈迹喜不寐,旋补罅漏支倾斜。曲池还浸古来月,丛莽忽见当时花。重题旧句照高栋,力振风雅排滛哇。席间纻袍已散鹄,堂上讲鼓初停挝。速宜力置竹叶酒,不用更瀹桃花茶。桃花茶见曾公诗。[11]卷17,1331

该诗写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秋,陆游当时家居山阴。题中的环碧亭在哪?《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七引曾几《张耆年教授置酒官舍环碧亭,散步上园,煎桃花茶》诗,并曰:“环碧亭,台州教授官舍之亭,张耆年建,茶山于绍兴二十六年知台州,此诗盖官暇时游耆年官舍所作。”此论缺少可靠文献支撑,不能因为曾几曾知台州,就推论出环碧亭在台州,更不能推导张耆年是台州教授,环碧亭为张耆年所建,所以钟振振《读〈剑南诗稿校注〉札记》提出质疑。钟文征引了两则重要文献,一是《吕东莱文集》卷六《纪事·入越录》,记载吕祖谦“淳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自金华与潘叔度为会稽之游”,九月,“六日,偕石天民斗文、潘叔度自寺桥直道过郡庠,道旁多流水乔木,殊不类廛市,教授厅后环碧亭小愒,环亭皆水,败荷折苇,秋思甚浓”。其中的郡庠,指的是绍兴府学。由此可见绍兴府学官舍亦有环碧亭。二是征引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九之语:“徐渊子为越教,《答项平甫》云:‘正恐异时风舞雩之流,不无或者月离毕之问。”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48页。项安世(1129-1202),字平甫,淳熙二年(1075)进士,授绍兴府教授。项安世是徐似道的前任,淳熙十一年尚在绍兴。陆游《庄器之作招隐阁,项平父诸人赋诗予亦继作》即为淳熙十一年(1184)在绍兴所作,所以徐似道与项安世之间当有所交往。《全宋文》卷5843未收录徐似道《答项平甫》一文。进一步证实徐似道曾任绍兴府学教授[12]。钟文所论甚是,现再补充几点理由。

第一,张耆年担任何地教授?陆游提到的曾几诗歌,指其《张耆年教授置酒官舍环碧,散步上园,煎桃花茶》:“何许清尊对物华,广文官舍似僧家。向人只合供谈笑,领客犹能办咄嗟。光动杯盘环碧水,香随珠履上园花。公如不厌过从数,但煮东坡所种茶。”这是曾几当年题写在张耆年环碧亭上的诗歌。张耆年,是张扩之侄,张扩《东窗集》卷二曾记载张元龄、张大年、张耆年三兄弟“皆好学,善属文”,绍兴年间,张氏三兄弟曾在吴县参与张扩诗社活动[13]220-221。张耆年是否在绍兴或者台州担任过府学教授?这是关键所在。曾几《茶山集》卷四恰好有首《送绍兴张耆年教授之永嘉学官》诗,诗曰:“海内孤寒士,江头独冷官。胡为涉修阻,不肯近长安。蠲纸无留笔,生枝不带酸。名山天下少,行矣雪消残。”由此可见,张耆年曾担任过绍兴府学教授,期间,曾几有机会光顾其府学官舍,并题写上引诗歌。张耆年后来出任永嘉学官(教授),即使是在曾几知台州之时,因为相处两地,山水阻隔,交往不便,曾几也不可能“每访博士家”,不可能与张耆年“过从数”。

第二,陆诗谓“徐卿赤城古仙子,十年四海推才华”,将其家乡赤城(天台)与“四海”对举,可见当时徐似道不在家乡,所谓“十年”,正是自徐似道任满户曹以来的十年。这十年徐似道宦游各地,因此,环碧亭应该不在台州。同时,陆游用“推才华”来评价府学教授徐似道,“推”有推广、传播之意,恰好与教授的职业相关,很怀疑,自吴县尉之后,徐似道一直担任类似教授之类的学官。

第三,陆诗继续写徐似道,“席间纻袍已散鹄,堂上讲鼓初停挝”,意谓生众已散去,讲授已结束,这符合徐似道府学教授的身份。“速宜力置竹叶酒,不用更瀹桃花茶”,亦是就近就快的语气,可印证徐似道当时就在绍兴本地。

第四,从陆诗所写徐似道对曾几题诗的喜爱及保护来看,当是徐似道刚任绍兴府学教授之际,也就是说,淳熙十二年(1185),徐似道自外地来任绍兴府学教授。从何而来?府学教授为正七品,此前他曾担任过吴县尉。此后,绍熙三年(1193)前后出任太和县令,仍然是正七品,这期间也应该还担任过其他职务。现已不可考。

如曾几所说,府学教授是个“冷官”,徐似道长期担任教授,难免有些失落。其诗《偶题》,《嘉庆太平县志》卷十四、《温岭县志》题作《自题环碧亭》,当作于绍兴府学教授期间,诗云:“老去功名不挂怀,高眠之外只清斋。偶因种竹便多事,风叶扫余还满阶。”其时,徐似道四十多岁,日渐老去,自然对功名难以释怀,所以枯守清斋,觉得光阴虚度,无聊寂寞。

四、担任太和县令考

担任太和县令是徐似道一生中较为重要、对诗歌创作影響最大的经历。一方面,是因为太和位于南宋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境内,是宋代诗学非常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当时在庐陵生活着周必大、杨万里等前辈诗人,以及刘过、刘仙伦、萧彦毓等布衣诗人,徐似道在这里担任县令,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

徐似道何时开始担任太和县令?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其离开太和县令的时间则可以考知。周必大《送徐渊子知县朝奉还台》诗曰:

闻子才华自石湖,眼看清政似冰壶。坊村不识催科吏,亭传焉知警捕符。此去诣台凫举舄,向来行陌雉将雏。朝回试望星辰履,倘许吹嘘上汉无。此据《全宋诗》卷二三二七,第26769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忠集》卷四十一有缺误。

题下自注“丙辰正月”,丙辰为庆元二年(1196)。当时周必大闲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徐似道自太和返回杭州,路过庐陵,周必大作此诗为其送行。前四句概括其在太和的政绩,后四句展望其未来,祝愿他到天子身旁。由此可知,徐似道庆元二年正月已经离任,其实际卸任时间应该在庆元元年末。县令一般三年一任,以此推测,徐似道应在绍熙三年(1193)前后出任太和县令。

徐似道担任太和县令期间,诗歌名声较大,社会活动较多。周必大(1126-1204)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高官和诗人,他们早已相识,庆元元年(1195),七十岁的周必大经过三次上书,终于获准致仕,回家闲居。徐似道写下颇见水平的《贺周益公致仕启》,刘克庄《后村诗话》予以引用,称赞徐似道“此作甚佳,然为诗名所掩”辛更儒:《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七九,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册,第6910-6911页。《全宋文》卷5843未收录该文。。周必大也很愿意提携后进,称徐似道为“诗人太和令君”,他似乎更看重其诗人身份。周必大有诗《初春岩桂着花,诗人太和令君首赋佳篇,才臣、伯和、仲和三友继作,句法高妙,不容措辞,姑述四句》,题下自注:“太和徐宰名似道,字渊子,天台人,时丙辰正月。”诗曰:“蟾窟云根夜夜新,天台子落四时荣。君看月桂闲花草,犹似长春窃此名。”此据《全宋诗》卷二三二七,第26768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忠集》卷四十一有缺误。 徐似道《岩桂花》现存于世:“重重帘幕护金猊,小树花开逼麝脐。寒色十分新粟,春心一点暗通犀。香延棋畔仙人斧,影射灯前太乙藜。从此再周花甲子,伴公长醉日东西。”末后两句兼有祝寿之意。

在担任太和县令期间,徐似道还与杨万里有所交往。赵与虤《娱书堂诗话》记载:

徐渊子似道寓泰和日,尝谒诚斋,贽以诗云:“昨日离山谷,今朝谒子云。烟霞俱献状,草木亦能文。投刺真成赘,哦诗不当芹。匆匆拜床下,此意欠三熏。”公即席和云:“夜对三更月,朝挥五朵云。葛藤前輩话,衣钵古人文。浊酒唯山果,藜羹趁水芹。看承无一物,清绝炷炉熏。”今诚斋集亦遗此诗。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2054未收录徐似道此诗。《杨万里集笺校》附录二据此收录杨诗,题作《和徐渊子》,见该书5287页。

从这一记载来看,他们是初步见面。绍熙五年(1194)杨万里(1127-1206)家居吉水,徐似道登门拜访,以诗歌来代替名刺,说明徐似道有了一定名声,也比较自信,他以杨雄来比喻杨万里,称赞杨万里“烟霞俱献状,草木亦能文”的才华,切合诚斋体的特点。杨万里立即作出回应,即席写作唱和诗,体现出他的积极态度。可惜此后二人有何交往,却未见记载。

拜访杨万里的还有太和诗人萧彦毓(字虞卿)。他请杨万里为其《梅坡诗集》题诗,杨万里应约作《跋萧彦毓梅坡诗集》诗[14]卷36,1877。萧彦毓带着诚斋题诗,又去吉州请前辈周必大题写次韵诗,周必大当时未暇题诗,庆元六年(1200),萧彦毓再次拜访周必大,周必大遂作《萧彦育虞卿顷年示诗,且求次诚斋待制所赠佳句之韵,尝许赴省时勉为之,适相过,以七步见窘,就坐呈老丑,聊述本意》,题下自注:“庚申二月二十九日。”(《文忠集》卷四十二)在这之后,徐似道应萧彦毓之求,亦作《和诚斋跋梅坡诗卷》,诗中称“二老未尝轻许可,两诗固已为平章”,“二老”指杨万里和周必大,可以看出徐似道对“二老”的尊重。后来,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历数“近时后进”就包括徐似道,并征引其诗句[14]卷114,4359,说明他对徐似道的诗歌相对了解。

徐似道现存几首作于太和县令任上的诗歌(残篇),可以见出其爱民的优秀品质:

我本田家子,驱来作长官。政虽无小异,民却自相安。静或焚香坐,闲因展书看。庸人扰之耳,只道太和难。——《守太和》

一鞭加尔肤,万刃划吾腹。就令猛于虎,何忍食子肉。世无冷镬汤,邑尽活地狱。——《装太和米纲》

周必大在《外祖奉议郎王公觉墓志铭》中说“太和尤称难治”(《文忠集》卷四十二),徐似道在第一首诗中认为太和难治实属庸人自扰,完全可以无为而治。第二首应是残篇,最触目惊心。作为县令,他要大量征收粮食,运往其他地方,作为田家子,他深切同情农民的不幸,所以他有切肤之痛,不忍压榨百姓。在他看来,整个太和县,就是一座活地狱。可以想见,他受到了多大的触动?当地老百姓生活又是何等的艰难?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士人的社会良心。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任太和县令,写下了名作《登快阁》。徐似道追踪前人,多次游览快阁,曾写过 “不日挽君来快阁,请分一筯供涪翁”《全宋诗》卷二○五四《莼菜二首》之二。“快阁”写作“快问”,当误。,刘过在《贺徐司封兼直院渊子》中回顾徐似道太和县令的经历,未提及他事,仅言“和落木澄江之句,孰知山谷之主宾”[15]119。在即将告别太和时,徐似道再次游览快阁,并写下《满江红》词(已佚),当地诗人刘仙伦写下《满江红·题快阁和徐宰韵》:

快阁东西,鸥边问、晚晴可喜。鸥解语、既盟之后,两翁曾倚。笛弄惯听黄鲁直,履声深识徐渊子。添我来、相对两忘机,真相似。也不种,闲桃李。也不玩,佳山水。有新诗字字,爱民而已。一片心间秋水外,三年人在春风里。涨一篙、江水送归鸿,明朝是。[8]2209

从“三年”及“送归鸿”来看,该词亦是送别徐似道之作,词中除了称道其超逸情怀之外,特意称赞徐似道字字爱民的精神。刘仙伦还另有《送徐渊子知县二首》诗:

君作西昌宰,人如太史贤。化行黄犊外,心在白鸥边。讼理无公事,官清祗俸钱。蓬窗载书尽,颇似米家船。

城郭春寒夜,邮亭小泊时。相逢一樽酒,共说十年诗。风雨成轻别,江山莽后期。着鞭从此去,早到凤凰池。刘仙伦:《招隐小集》,《宋集珍本丛刊》第104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398页。《全宋诗》《全宋诗辑补》未收刘诗。

第一首就其太和政绩而言,第二首为话别,侧重其诗酒风流,祝愿他前程远大。

五、担任苏州通判考

太和县令之后,徐似道担任何职?他的同乡、晚辈戴复古有两首诗歌称他为“徐京伯通判”:

竹隐种竹知几年,千竿万竿长拂天。群飞不敢下栖止,常有清风凛凛然。丹穴飞来两雏凤,凤来此竹为之重。牙签玉轴带芸香,家藏万卷为渠用。人间豚犬不足多,我来为作徐卿二子歌。手传竹隐文章印,看取他日官职高嵯峨。——《徐京伯通判晚岁得二子》[3]卷1,29

一襟忠谊气,数首北征诗。不许公卿见,徒为箧笥奇。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此志无人共,愁吟两鬓丝。——《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3]卷2,37

徐似道一字京伯,他担任通判一职,仅见于戴复古此二诗。所以当代著述如《全宋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等在介绍徐似道生平時,都没有提及这一经历,此可以弥补徐似道生平之欠缺。何时担任通判一职,去何地担任通判,更未见记载。通判为州府佐贰官,与县令同为正七品,区别在于所任职位为州府之职,地位介于县官与京官之间。按照常情,其任职时段有两个可能,一是自地方官入京之时,二是由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之时。

考徐似道有《莼菜二首》,其一曰:“千里莼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可怜一筯秋风叹,错被旁人苦未参。”莼菜是苏州特产,因张翰在洛阳思念家乡吴中莼菜羹、鲈鱼脍而闻名后世,该诗正是用了张翰故事,所以,初步判定,徐似道所任通判为苏州通判。此前,他曾担任过吴县尉,吴县为苏州倚郭县,担任苏州通判,算是回到旧地,符合官员一般升迁路线图。戴复古所说的“北征”,也就是徐似道所说的“北游”,一定是长途跋涉。从杭州去苏州一带,不能叫北征。徐似道没有去江北或金国的经历,不可能从杭州“北征”某地。结合上文所言其任通判的时间,当在太和县令至官告院主管期间。从太和赴苏州符合“北征”的方向和距离。明乎此,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徐诗中“北游谁复话江南”的江南,不是泛指长江以南,更不是指苏州、绍兴等地,而是指江南西路的太和县。

太和县令任满之后,于庆元二年(1196),出任苏州通判。按诸徐似道《莼菜二首》所写之秋风,当在该年秋天之前已经到任。

六、担任官告院主管、出知郢州考

徐似道担任苏州通判之后不久,进入朝廷。《台州府志》称其“入为太常丞,户部司封郎官”。太常丞,为正六品,徐似道是否担任过太常丞、何时担任太常丞,都无从考订。户部司封郎官,于北山指出,户部当是吏部之误,可从[7]160。吏部司封郎官,应该就是吏部官告院司封官。据王瑞来《〈范成大交游考略〉补正》考证,徐似道担任官告院主管应在庆元三年至五年之间。该文先引用两则文献:一是《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七所载:“(庆元三年)八月五日,国子监发解,命监察御史程松监试……主管官告院徐似道……点检试卷。”[16]4589二是《宋会要稿·职官》七三之二五所载:“(庆元五年)三月三日,礼部侍郎胡纮放罢,主管官告院徐似道降一官放罢。以监察御史程松言宏辞命题,纮实据断,今题不合典故,古题出处不一,纮独指一出,以告同列,所取试卷体格非是。似道方登朝行,辄敢附会胡纮,结为党与,蔑视同僚。”[16]4029胡纮与徐似道是旧相识,此前曾一同校正过《诸史提要》,这可能是程松指责其结党的前提之一。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见出徐似道担任官告院主管的时间范围。此外,《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一六又载:(庆元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命权礼部尚书黄由知贡举,吏部侍郎胡纮、侍御史刘三杰同知贡举。……主管官告院徐似道……点检试卷。”[16]4603上述文献所载都是徐似道参与礼部选举事宜。

在工作之余,徐似道还借阅当时已经七十岁的布衣作者周煇的《清波杂志》,并撰写《清波杂志跋》:

余来中都,闻有所谓周处士昭礼《清波志》,急祈借传录,洪益处最多。大抵纪载事实之书,各随所见,收书者不厌其博也。他日讨论一事,适然针芥相投,车辙相合,方知此书之效。庆元戊午立秋前一日天台徐似道渊子书。[17]534

庆元戊午为庆元四年(1198)。徐似道很喜欢这本笔记,肯定其文献价值,所以予以抄录。

徐似道因遭受程松的弹劾而被贬官。程松通过谄事韩侂胄而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弹劾“方登朝行”的徐似道结党,徐似道其实只是众多“点检试卷”官员之一,结党指控并无多少凭据,徐似道却因此“降一官放罢”。

庆元五年(1199),徐似道出任郢州知州。戴复古作《水调歌头·送竹隐知郢州》词为徐似道送行,词中没有任何安慰其贬官之言,估计徐似道不以贬官为意。戴复古后来专程至郢州,拜访徐似道,一同登上当地名胜白雪楼,二人约定各自写诗,以宋玉石对莫愁村,徐似道诗现存于戴复古诗集,诗曰:

水落方成放牧坡,水生还作浴鸥波。春风自共桃花笑,秀色偏于麦垄多。村号莫愁劳想象,石名宋玉谩摩挲。试将有袴无襦曲,翻作阳春白雪歌。

戴复古诗题作《陪徐渊子使君登白雪楼,约各赋一诗,必以宋玉石对莫愁村》诗:

楼名白雪因词胜,千古江山春雨余。宋玉遗踪两苍石,莫愁居处一荒墟。风横烟艇客呼渡,水落沙洲人网鱼。借问风流贤太守,孟亭添得野夫无?[3]卷6,173

“以宋玉石对莫愁村”,体现了他们交往之间“讲明句法”的特点楼钥《跋戴式之诗卷》:“雪巢林监庙景思、竹隐徐直院渊子,皆丹丘名士,俱从之游,讲明句法。” 见《攻媿集》卷7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徐似道在郢州应该还有其他创作,惜已失传。刘过后来用“歌阳春白雪之诗,相为宋玉之表里”来概括其郢州经历[15]卷12,119,也是突出其文学才华。

七、还朝为官考

郢州任满之后,徐似道约于嘉泰二年(1202)前后回到朝中。俞松《兰亭续考》卷一记载:“常叔度、徐渊子同观于西渤张园,壬戌四月廿四日,是日微风小雨。” 壬戌即嘉泰二年,说明该年四月徐似道已经在杭州。《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载:“徐似道,开禧元年十月以礼部员外郎改除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学士院)。”[18]44册,127说明开禧元年(1205)十月之前,徐似道任礼部员外郎。这期间,刘过与徐似道有所交往。其《呈徐侍郎兼寄辛幼安》诗曰:

当年今日误承恩,自倚容华托至尊。门外游丝难驻日,依然青草暗长门。猿臂将军战不休,当时部曲已封侯。夜深忽梦燕山月,犹幸君王晚更收。[15]卷8,67

刘过与徐似道应该相识于太和县。嘉泰三年(1203),刘过在杭州,仰慕辛弃疾,作《沁园春·寄辛稼轩词》献给辛弃疾,稼轩读后邀刘过至绍兴相聚,次年冬刘过告别杭州回故里[19]7255-7256。所以,刘诗很可能作于嘉泰四年春。

刘过另有《官舍阻雨,十日不能出,闷成五绝,呈徐判部》:

学弄笔头儿戏事,风流眼底亦无之。汪孙已往周洪没,本分作家今是谁?

竹隐先生名满世,自为举子已诗声。春风若入五花判,莫遣紫微红药惊。

秋霜烈日生前操,流水行云意外诗。未必中兴四君子,于斯二者更兼之。

潦倒傍門羞骑马,倦游老欲寄昆山。留将造请嗫嚅口,慷慨狂歌泉石间。

世间别有人才在,台阁招徕恐未多。半老江湖与岩穴,为公一赋草庐歌。[15]卷8,67-68

判部指判礼部,主管贡院科举之事。从“倦游老欲寄昆山”一语来看,这组诗可能作于开禧二年春夏间。其时,刘过应昆山县令潘友文之邀,赴昆山,娶妻定居[19]7257。《龙洲集》卷十五收录徐似道次韵之作,题为《竹隐先生徐侍郎诗》,《永乐大典》卷八九九题作《竹隐先生徐侍郎诗五首,即为刘改之作也》,可见判部与侍郎本是同一职务。《全宋诗》卷二五一九题作《为刘改之作五首》,诗如下:

江西诗社久沦落,晚得一人刘改之。不向岭头拈取去,此衣此钵付他谁?

谪仙昔者号无敌,侯喜中间还有声。后五百年无继者,得渠一句便堪惊堪惊,《永乐大典》《全宋诗》作“堪听”,与刘过原作不同。据改。。

一生能著几两屐,万户何如千首诗。竹隐在傍须径造,醉乡有路莫他之。

风吹客袂游甘露,雪打人头入半山。无故被他林鸟觉,竞传新句落人间。

闭门长安十日雨,车马不来蛙黾多。若往澹然应子是,作商声者必君歌。

徐似道主要是通过肯定其诗歌来安慰这位有理想的后进。

这期间,徐似道还有一件事受到后人称道。开禧元年五月,“乙亥,诏以卫国公曮为皇子,进封荣王”[20]卷38,738。赵曮并非是宋宁宗所生,因宋宁宗子先后夭折,只好立赵曮为皇子。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徐竹隐草皇子制》载:“宁皇立皇子洵,时上春秋犹盛。竹隐徐似道行制词,内二句云:‘爰建神明之胄,以观天地之心。真学士也,其意味悠长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全宋文》卷5843未收录其佚文。其中“洵”当是“曮”之误。上句称颂宋宁宗立非亲生之子为皇子,下句暗含期望上苍能念及宁宗之心,让正值壮年的宋宁宗(1168-1224)能再生育皇子。用语的确巧妙。徐似道长于四六文,《困学纪闻》卷十九称引其《上梁文》云:“林木翳然,便有濠濮间想;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困学纪闻》卷十九,第540页。《全宋文》》卷5843未收录该文。这两句四六相对,上句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下句出自《晋书·陶潜传》,完全用成句,并切合上梁文的主题,颇为难得。

不久,徐似道升任司封郎官,权直翰林院。这是徐似道平生最重要的官职。刘过特上《贺徐司封兼直院渊子》一文,赞美徐似道:

荣膺一札,骤拜九重。锦署判封,尚在郎官之列;玉堂寓直,行为学士之真。众惊妙选之得贤,独喜斯文之有主。恭惟某才兼人之十倍,学通古之百家。以载鹤之船载书,入觐之清标如此;移买山之钱买研,平生之雅好可知。惟其超群出类之不凡,所以作赋吟诗而逾妙。始宰西昌之邑,旋分南纪之州。歌阳春白雪之诗,相为宋玉之表里;和落木澄江之句,孰知山谷之主宾。七言尝许其判花,一日忽传其视草。曰金曰玉,定市价于已先;非鹤非风,见王师之果至。莲炬光耀于落笔,药阶响动于鸣珂。欲穷笺管之贺言,不过台衡之异数。未知桃观,渐惊燕麦之非;□觅竹篱,更有江梅之好。某一无知己,百不如人,但能敬宗伯而变唐文,稍已厌虫鱼而笺尔雅。老矣直钩之钓,喜兹大厦之成。知制诰入翰林,我昔预期于大手,经品题作佳士,公今当念于苍髯。咏诵之私,编摩罔既。[15]卷12,119

该文结合其经历,赞美其品行与才华,这些赞美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如称其“移买山之钱买研”,则并非虚言。徐似道现存《买砚》诗曰:“俸余宜办买山钱,却买端州一砚砖。依旧被渠驱使出,买山之事定何年。”

徐似道权直翰林院时间较短。《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言,开禧二年(1206)“正月,除秘书少监,依旧兼。三月除起居舍人,仍旧兼直学士院,四月罢。”原因是被人弹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三六记载,开禧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起居舍人徐似道放罢,以臣僚言似道本无学识,恣行桀傲。”[16]4034

至此,徐似道已经有了两次遭弹劾贬官经历。《贵耳集》卷上记载:“渊子为小蓬,朝闻弹疏,坐以小舟,载菖蒲数盆,翩然而去。道间争望,若神仙然。”无论是哪年之事,这一夸张举动正好印证他“恣行桀傲”的个性。

八、担任江西提刑考

开禧二年(1206),徐似道被贬为江西提刑。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三二:

(嘉定二年二月)十五日,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宋之瑞,宝谟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李景和并落职。江西提刑徐似道、浙东提刑鲁幵并放罢。以左司谏刘榘言之瑞贪猥,景和很暴,似道轻猥,幵交通贿赂。[16]4066

可见,嘉定二年(1209)二月十五日,徐似道因左司谏刘榘言其“轻猥”而被罢江西提刑。然而,《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七又曰:

嘉定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江西提刑徐似道言:“推鞠大辟之狱自检验始,其同有因检验官司指轻作重,以有为无,差讹交互,以故吏奸出人人罪,弊倖不一。人命所系,岂不利害?伏见湖南、广西宪司见行刊印正背人形,随格目给下检验官司,令于损伤去处依样朱红书画横斜曲直,仍仰检验之时唱喝伤痕,令众人同共观看所画图本,众无异词,然后著押,则吏奸难行,愚民易晓。如或不同,许受屈人径经所属诉苦,乞遍下提刑司,径行关会样式,一体施行。”从之。[16]6697

这一记载与嘉定二年罢官相矛盾,王瑞来《〈范成大交游考略〉补正》怀疑此处有误。在缺少文献依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的可靠性,徐似道完全有可能在罢官之后又被起复。徐似道有多年县尉经历,对刑事案件较为了解。此次出任江西提刑时,面对的刑事案件会更多,为了便于刑部公正办案,提高办案效率,他上奏朝廷,建议推广湖南、广西所用的验尸图(检验正背人形图)。这一重要建议当即为朝廷采纳。

在担任江西提刑期间,徐似道过去在太和所结识的诗友多半已经去世,现在文献中看不出他们交往唱和的记录。嘉定四年,钱象祖(1145-1211)病逝,徐似道作《挽钱观文》诗曰:“胸中著云梦,皮里有阳秋。自作先生传,谁为故吏碑。”钱象祖为台州人,钱端礼之孙,仕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大学士,封成国公。徐似道与他是同乡,应该早有交往。《挽钱观文》当是残篇,前两句称赞钱象祖的胸襟与智慧,后两句抒发悲挽之情。从中可见出,徐似道曾是钱象祖的部下(“故吏”)。

在江西提刑任上,徐似道曾游览庐山,有两首庐山诗词传世:

风紧浪淘生,蛟吼鼍鸣,家人睡着怕人惊。只有一翁扪虱坐,依约三更。雪又打残灯,欲暗还明。有谁知我此时情,独对梅花倾一盏,还又诗成。——《浪淘沙·夜泊庐山》《鹤林玉露》卷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页。此词调寄《浪淘沙》,《全宋词》作《虞美人》,误。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亦知二者古难并,到得九江吾事足。庐山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时人爱画陶靖节,菊绕东篱手亲折。何如更画我持螯,共对庐山作三绝。——《游庐山得蟹》

罗大经很喜欢《浪淘沙·夜泊庐山》词,将之载入《鹤林玉露》中。其中最有风度和韵味的是上片“只有一翁扪虱坐,依约三更”和下片“独对梅花倾一盏,还又诗成”,表现出传统士大夫不拘形迹、钟情诗酒的形象。《游庐山得蟹》形象地表现出他笑傲人生的生活观。从“到得九江吾事足”来看,当是其晚年所作。其中“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为流传广远的名句。岳珂(1183-1243)多次引用或化用这两句诗。他曾在题目中引用徐诗,题作《九江霜蟹比他处黑膏凝溢,名冠食谱,久拟遗高紫微,而家僮后期未至,以诗道意。“不到庐山孤负目,不吃螃蠏孤负腹”,昔人句也》,诗中又曰:“旧传骚人炼奇句,无蠏无山两孤负。老来政欠两眼青,那复前筹虚借箸。”《玉楮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他在《螃蟹》诗中再次化用徐诗,“紫髯绿壳琥珀髓,以不负腹夸将军”(《玉楮集》卷四)。岳珂称赞徐似道其人其诗为“骚人”“奇句”,可见在岳珂心目中,徐似道仍然是位以文学才华见长的诗人。

九、《竹隐集》考

杨万里《诚斋诗话》在总结隆兴以来诗人时说:

自隆兴以来,以诗名:林谦之、范至能、陆务观、尤延之、萧东夫。近时后进,有张镃功父、赵蕃昌父、刘翰武子、黄景说岩老、徐似道渊子、项安世平甫、巩丰仲至、姜夔尧章、徐贺恭仲、汪经仲权。前五人,皆有诗集传世。[14]卷114,4359

《誠斋诗话》完成于嘉泰年间(1201-1204),当时,徐似道正在朝中为官,杨万里应该读过徐似道的诗集,只是没有记载集名和卷数。

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得更明确:“渊子有《竹隐集》十一卷,多其旧作,暮年诗无枣本。……集中及晚作尤佳者,昔已入《绝句诗选》,今摘其警句于后。”[1]6913由此可见,《竹隐集》篇幅多达十一卷,还不包括“暮年”作品。何时为其“暮年”?怀疑是郢州回朝后的十年时间。刘克庄编有多种绝句选本,如《本朝五七言绝句选》《中兴五七言绝句选》《本朝绝句续选》《中兴绝句续选》等,可惜这些选本都已失传,那些“尤佳者”也随之湮没。所幸的是,刘克庄特意摘引徐似道的一些警句。由于他年已八旬,所引诗句存在一些失误。如所引“勿以鳌巨笑蝼蚁,冠山戴粒等逍遥”句下,注为“《范石湖》”[1]6914,而元人韦居安《梅礀诗话》卷中引此诗四句,相对完整,说是周必大在翰林院时,徐似道投以此诗:“翰林帐下饮羊羔,客子骑驴渡灞桥。莫似灵鳌笑浮蚁,戴山负粟各逍遥。”[21]554这一记载应该更加可靠。

《竹隐集》在南宋流传不广。热爱藏书的陈振孙担任过绍兴府学教官、台州知州,应该见过《竹隐集》,可惜现存《直斋书录解题》不是全帙,没有著录《竹隐集》。方回《瀛奎律髓》之类的选本没有入选徐似道的诗歌。但出人意料的是,徐似道的诗歌居然传到了遥远的金国,传到金末诗人元好问手中。元好问《又解嘲》曰:“诗卷亲来酒盏疏,朝吟竹隐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道无。”[22]314元好问批评徐似道、张鎡诗歌的创新,无法与苏、黄相提并论。且不论他这样比较是否恰当,但它说明了《竹隐集》在金末还没有失传。此外,元明之后,只有零星引用徐诗,未见著录《竹隐集》,大概在宋末元初《竹隐集》就已经湮没不传了。

参考文献:

[1]刘克庄,撰;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戴复古.戴复古诗集[M].金芝山,点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4]陈骙,等. 南宋馆阁录·续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凌迪志.万姓统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喻长霖.台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7]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8]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周密.癸辛杂识:续编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M]∥王国维全集:第7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1]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钟振振.读《剑南诗稿校注》札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9-20.

[13]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刘过.龙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周煇,撰;刘永济,校注.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M].宋人传记资料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9]刘宗彬.刘过年表[M]∥宋人年谱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0]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韦居安.梅礀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凤文学

猜你喜欢

范成大陆游
陆游的经历
陆游是个资深“铲屎官”
除夜雪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初夏绝句
喜晴
天堂口
缘字诀·沈园
范成大:文人中的超级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