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018-01-17金隐倩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开展传统教育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古诗文教学是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入选学校语文课本的经典诗文都是古诗文的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美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人格
积极创设古文学习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古文最大的推动力,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古代教育智慧表达的也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待古文的学习,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迎合当前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知识的过程,只有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去对待古文,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汲取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营养,塑造自己的人格。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当时创作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眼神或者动作的提醒和引导,帮助学生领略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美妙,如果教师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枯燥无味,用小组讲故事、或者知识抢答、辩论等不同形式展现古文的教学,这样就会极大的激发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教师进行古文深入的讲解奠定基础。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并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自觉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养成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的和别人进行交流,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华。
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中华民族地域内居住和生活的中国人民及其祖先创造的所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优良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并且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传统的伦理共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近几年的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强,对学校生的传统文化概念的灌输也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诗文学校也不断的重视起来,所以,经典诗文的诵读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学校生精神文化的教育,尽可能提高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效能。
四、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长河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她不仅创造了优良的传统文化,更是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民族文化素养的中华子孙,面对着新世纪带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正在面对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生扭曲,所以,在学校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应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间得以发扬光大,要让学生们明白,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的告诉发展,就没有优秀的中國人民。
五、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主张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维护着国家的统一,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渡过难关的精神内容,同时中华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中华文化强调刻苦奋斗,厉行节俭,强调气节,努力奋斗等精神价值,反对和唾弃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传统文化崇尚科学,反对愚昧,中华文化强调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进取并奉献社会的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尽可能做到刻苦奋斗,杜绝享乐主义,抵制不良社会习俗,养成社会公序良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合力,这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的基本知识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阶段,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学校阶段得以弘扬和继承。不断提升学校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
[3]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王雪梅.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作者简介:
金隐倩(1978.7—),女,汉族,浙江临海人,研究方向: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