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2018-01-17刘富兵

报刊荟萃(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本文以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为主题,着重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社会思想多元化导致的价值取向不明、传统传播方式落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传播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并从建构大众化语言、完善传播机制、促进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阁楼中走出来,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大众内化于心、外化与形,成为大众自觉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尤其作为一个语言差异较大、文化隔阂较多、价值取向更为多元的玉溪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相较于其它地区就显得更加敏感和复杂。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一个社会能否有凝聚力、向心力不仅在于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一个民族文化建设下的精神指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促成这一伟大进程的根本因素就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我们一直拥有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文字,共同的起源,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正統文化,并确立了“三纲五常”的儒家核心价值。在今天看来,这一价值体系有很多不合适宜的成分,但在当时它统一了社会思想,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凝聚力。这也给今天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现实启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使他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凝心聚力,为伟大的中国梦共同努力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当前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社会的实现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兄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何推动少数民族群众个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合,调动群众积极性,除了经济扶持外,更重要应当催生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努力、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自动的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与其它地区形成有效联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经济的帮扶只能带来物质追求的短期效应。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玉溪少数民族兄弟自愿自觉的主动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其根本还在于思想价值层面的认同与融合,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祖国腾飞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使每一个少数民族兄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与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相一致,是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问题凸显的现实依据。

二、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做出有效判断的根本维度,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和理念信仰的基本标准,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价值观的改变和重塑就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外部事物,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特定的思维定式,而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却并未被大部分人所重视,类似种种因素都在阻碍着价值观的塑造。

(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引起的思想价值多元化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来自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有传统价值的继承,更有接受知识和经验程度水平的制约,而这一切条件都有一个自身影响的范围。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界限和范围却变得越来越小。互联网极大的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影响着世界每一个角落。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封闭,相对来说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比较偏向于传统和保守,但是经济的发展、手机、网络的普及,人们在沟通范围扩大的同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逐步增多。好的方面是人们开始接触甚至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很多人价值取向上走向多元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一些功利乃至扭曲的价值取向被大众所接受。社会核心价值并未获得大众青睐和认可,这其中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不足,也有价值多元取向产生的混乱。所以,应当重视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堡垒建设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

(二)文化发展滞后导致价值传播载体的缺失

文化是价值的载体。文化是人类历史地凝结成地生存方式,人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理念和模式当中。然而,文化形式背后主导人类行为方式的则是各种文化所体现和承载的价值观念。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古惑仔》,我们看到的是打打杀杀、染发纹身的文化形式,但他真正引起大众共鸣的却是电影里兄弟间哥们义气、个性、自我、耍酷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文化基础之上。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因此,推动少数民地区文化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的有效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必须予以重视和突破的关键因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宣传路径的不足制约着传播质量的提升

理论的传播离不开宣传工作的配合,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理解和践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虽有所改善,但主体仍然集中于电视、报纸、广播、横幅等传统媒介,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对玉溪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墙壁上题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壁画,然而,他也仅仅只能停留于墙壁,是不可能进入大众内心的,因为普通大众要么不识字、要么是当做口号式宣传的习以为常,它的僵化、冷漠、刻板根本提不起大众哪怕一点点好奇心,很难真正用心去思考和感受。因此,如何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借助于互联网、电脑、手机微信、新浪微博、广告等新媒体,使其与传统宣传方式相结合,增加宣传的可视性、生动性、通俗性,加大推广范围,使更多的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得不面临的另一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长久实践机制的缺失

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达到自省自觉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塑造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与实践需要的制度保障,价值是主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导方式当然是柔性的,以教育引导为主。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社会价值形态,为了保证其传播的有效性,不能完全依靠有限范围的简单说教,还必须有一定的机制进行保障。比如:建立传播团队、搭建传播平台、制定考核标准等等。有效的制度规范可以调节人的交往行为,控制观念冲突,规范社会关系等。有了制度的制约与引导,人们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实现思想觉悟的提高。长期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所接受。

(五)个人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融合中存在的分歧与误解

价值观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目的是为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提供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之间融合与衔接问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不矛盾,个人价值能够而且应当积极融入社会价值,在社会进步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合理空间。因为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根本上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期待一个民主、自由、文明、和谐、公平、正义、友爱的社会,这是共通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少数民族群众认知、接受乃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则,不能一刀切。比如,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及人文价值,不能以某一种文明标准和尺度去衡量所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应当在尊重少数民族差异性的基础上探索个人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合理衔接。

(六)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滞后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制定的目标价值,它对全体中国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国家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体现,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它是具有强烈现实导向的价值目标,与社会现实有着莫大的联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如何让少数民族群众有切实的现实体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基本依据。富强、文明、和谐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生活蒸蒸日上、充满希望,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守社会发展价值,因为美好现实生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一体的,国家好、社会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更好,反过来也一样,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而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应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价值既是经济价值、更是思想价值。

三、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一)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语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会产生出巨大的引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目标,他不能仅仅停留于文件中,存活于大学课堂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13亿多中国人民都理解,直至实现行为的自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整体国民素养层次不齐,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同胞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加之地域封闭等因素,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天然屏障。大部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缺失的真正原因在于过于抽象、复杂的理论阐释看不懂,更别说进心入脑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首先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阐释的大众化,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萃取,用一种更为通俗、生动、鲜明易懂甚至是民族特色的形式呈现出出来,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比如,在宣讲过程中,应当尽量选取玉溪少数民地区群众的生活案例,少讲官话、套话、跳脱书面语言,做到接地气、哪怕用点方言也不要紧,同时,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短片实时播放,组织群众集体观看等等,廖胜于无,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当作一场持久战来打,才会达到目标、收到效果。

(二)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媒介

文化是价值的载体,最好的价值引导方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价值属于观念的范畴,不能生拉硬塞,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文化形式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建设强大的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建设文化,首先要尊重玉溪少数民族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机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形式,它既是自我存在与发展的有效证明,也是少数民族同胞生存與发展的反映和体现。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形式,也有着专属于自身的价值体系。不可否认,在现代化进程中,玉溪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和时代渐行渐远、不合时宜,但是你却不能简单的告诉别人应该建构什么样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一旦形成就有着强大的引导力和长期的稳定性。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模式,而少数民族同胞也有着自身的文化形式,他们本就属于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主动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逐步引导,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而不能急于求成。其次,建设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相信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包容,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我们一定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积极有效的引导,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共通的载体。

(三)培养专业人才,整合传播渠道,创新宣传方式

在网络化高速普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传统的纸质媒介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舆论宣传的需要。整合传统传播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已经势在必行。在少数民族地区,单靠在墙壁上写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不足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他或许只会短暂停留于人们的视线,但无法进入大众的内心。应当借助于电视、互联网、微信、QQ等新鲜媒介,不断创新传播形式,视频、故事、微电影、短片等等,尤其是借助于玉溪少数民族文化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故事里也充满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相互友善的价值取向,应当大力发扬,以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刺激大众的多种感官,使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相关专业化人才,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读、还是传播媒介的更新,都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来专门负责。这有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机制体制建设

媒介传播与宣传推广更多地还是需要人们自愿自觉,由于缺少强制性与约束力,很难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保障,就必须提升制度化建设。首先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建构从市到县、再到乡镇、直到乡村的自上而下的层级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层推进,步步落实。用制度的手段,去推广、去传播,让更多少数民族同胞在自身合适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接触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机制。“真、善、美”是任何民族文化都追求的基本价值、只不过对于“真、善、美”的界定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这都不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客观的价值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在包容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引导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五)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如上所言,必定会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也不是简单的说服教育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是多重的、复杂的,全方位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部分民众都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但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有人,只要社会在发展,就会有矛盾的产生,有时候人民群众或许只是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做出极端行为,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耍嘴皮子”,要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各方面需求,在满足个人价值目标的过程中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契合的地方,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并不矛盾,相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应当注意研究和关注大众的个人价值,只有这样,大众才会积极主动的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向行为自觉。同时,社会的发展注定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他不可能朝着每个个体价值去发展,在社会主流价值发展过程中,让大众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才有根基,促使大众个人价值主动融入到社会核心价值之中。

(六)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

物质需要是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需求,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個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发展往往是与一定的物质分配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价值不是虚无的、空洞的,它是社会现实实实在在的观念反映。很多时候,决定人们价值取向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苦口婆心的说教,现实的切身利益才是老百姓价值塑造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原因所在。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社会,人民群众当然会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个能为每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提供公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社会,社会当然是和谐的,有凝聚力的。当前,由于特殊原因,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家庭中,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伟大进程。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在提升对社会主义制度认知与自信的过程中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玉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加大研究力度,调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方法。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新华社,2017年10月25日.

参考文献:

[1]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06.

[2]陈颜,张顶政.少数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建设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

[3]李蕊.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07.

[4]李红梅.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构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06.

[5]王岚.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07.

[6]杨永建,钱秋蓉.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学术探索,2016.11.

作者简介:

刘富兵(1984—),男,汉族,云南曲靖人,助教,哲学硕士,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