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成长的整全

2018-01-17范欣怡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

范欣怡

【摘要】儿童处于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考往往是发散的,他们的提问往往是充满哲学意蕴的。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系统化地接受德、智、体、美、劳等各类教育。将儿童哲学引入小学教育,不仅能够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而且可以保护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哲学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能使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被调动整合,从而达到成长的整全。

【关键词】儿童哲学;小学教育;成长整全

“哲学”一词本意即“爱智慧”,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说到哲学,人们大多不会将它与天真、烂漫的儿童联系起来。殊不知,虽然表面看来哲学深奥难懂,但是其实“爱智慧”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在其思维里鲜有先入为主的观点,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茫然的、求知的,因此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处处皆可好奇。“我是谁”“什么是朋友”“为什么天是蓝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中,既有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人文根本问题,也有一些可以运用具体方法、具体科学门类解决的问题。正是儿童的世界里有这么多的不解才成就了人类和哲学的渊源。

儿童哲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儿童哲学之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提出。儿童哲学致力于关注儿童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判断能力,它集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为一体,简化为通俗易懂的水平,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化程度的阶段性不同,将富含哲学道理的小故事运用对话或者提问的形式激发儿童的哲学思维,借此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其形式逻辑能力,为后期的哲学教育甚至各科教育打下基础。

一、儿童成长整全的新路径

人的一生自个体发展以来,生命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德育又穿插在各式教育之中,提升个体对美好事物的爱,是对自我德行和自我幸福的不懈追求。总而言之,爱的教育,人对自身整全性的欲求均实现于人的哲学自觉之中。

叔本华曾以星星作为例子,解释了个体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在孩童时期,是不断向天顶上升的水星,这时的孩童就像刚升起的太阳。其间,任何一件小事都极易给个体的认知行为态度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在长辈或者同龄人的帮助下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同理。也就是说,孩童时期是个体发展阶段中感觉和好奇心非常灵动的时期。此时哲学作为一门可以培养个人生动的感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恰好可以充当起引导个人身体的哲学直觉和敏悟性的教育。

在人的个体的发展中,个体早期的教育其实就是儿童初步社会化,即儿童逐渐适应社会而不失个性化的过程。不仅要从感觉、认知、思维、行动等方面考虑而儿童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甚至增强其与生俱来的惊奇感。因此,在儿童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世界的交涉中,儿童哲学可以在以审思为主体的思维感知能力方面,对于儿童在当前乃至个体发展后期起到包容整全的作用。

总之,哲学教育能够使儿童在知识、思维以及心态方面获取到人生的意义,也是为后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奠基的教育。个体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是最终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那么儿童哲学教育正是在个体发展前期促进儿童身心协调,启迪智慧的新路径。

二、儿童哲学走进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皮亚杰指出,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分布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基本特点就是以守恒为主,辅以内化的、可逆的思维。虽然概念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进行定义,但是他们需要实际的经验或特定的图像支持。此外,这些知识系统是分散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儿童哲学的出现恰好可以对儿童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以往的儿童观需要儿童哲学思想给予转变。儿童哲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我探索,经验不足和知识建构尚且不完整,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由于受“教师为主”儿童观的引导,教师很容易过分主动地去纠正儿童自我探索的错误。这样无微不至的“帮助”确实阻碍了学生自我成长以及探究自我整全能力的发展。儿童哲学的思想是因为尊重、关注儿童,所以才尊重、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乃至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因为关注儿童本身而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世界,从而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

再次,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科教育,在分科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逐步趋向于碎片化。知识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综合到分化最终又趋于综合的过程。人对自身和客体世界的分类肢解了这一整体,使具有整体特性的知识分割开来,这样不利于人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所以,从整体上或综合性上去把握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是一种必然的不可抵御的趋势。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知识分割现象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来加以融合。

三、儿童哲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

小学阶段往往是形成和呵护儿童哲学思维和想法的最佳阶段。正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所研究的那样,小学阶段个体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压力,催生出勤奋感,如果有了哲学教育的引导,儿童思维逐渐缜密,行为方式规范化,将可以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和集体活动,产生更大的满足感,反过来又激发勤奋感,最终克服困难和挫折所导致的挫败感,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儿童哲学教学呢?

(一)确定课程目标

儿童哲学起源于西方,骨子里带有西方哲学的爱与自由的思想观念,与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除了考虑它本生母体的思想,也要与中国的国情以及历史文化相结合。此外,儿童哲学的初衷就是尊重儿童天性,那么课程目标的设置也需要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而且,教育不仅是为当下生活做准备,也是为将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也应该符合实际,符合学科逻辑。

(二)选取课程内容

在中国化的几十年中,大多數学校都是自立门户,研发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此时,就需要相关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一系列全国通用的儿童哲学教材。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丰富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儿童哲学知识的精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多数学校想开设却苦于没有教材的窘境。此外,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同中国哲学的学习,如儒家哲学注重个人的道德和人生观、宋明理学,以及道家学派中关于天或宇宙的思考,诸子百家的学说皆可成为哲学探究的材料。endprint

(三)培养专业哲学教师

如今的小学中,教儿童哲学课的教师,大多是语文教师或思想品德教师兼任的。虽然当代哲学已发生转型,人人都可以被当作哲学家,但是非科班出身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总是不足以将哲学知识运筹帷幄。这些教师身兼数职,不仅不利于原本科目的教学,而且在儿童哲学中为了偷懒省事而照本宣科,这样无疑有悖于儿童哲学的本意。培养专业哲学教师就是普及儿童哲学的重点之一。各小学可以以地区作为小组,对接本地高等院校的哲学院和教育学院,由哲学专业教授给予哲学专业知识培训,教育学专业教授则给予儿童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指导。此外,学校还应组织教师进行哲学讨论,通过哲学普及教材和西方儿童哲学教材深入研究儿童哲学课,培养出能上课、能编课、能评课、能改课的专业哲学教师。

(四)协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会因经验和刻板印象而充满偏见,如喜欢的球队输掉了比赛,总是苛责对方球队的不足之处。孩子从一出生就在接受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是行事作风、处事态度还是思维方式。如果孩子在学校接收到了一堂儿童哲学思维课的训练之后,回到家中不仅没有被父母所强化,而且父母还反其道而行之,从不耐心听孩子的提问,不关注孩子的好奇,那么学校的儿童哲学教育将会功亏一篑。社会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通力合作,才能打造一条通往儿童整全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追寻教育的整全:个体成人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张爱琳,张爱维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加雷斯·B·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

[4]李伟言.生命整全及其教育路径探寻——兼评《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J].山西大学学报,2017(07):126-133.

[5]杨润娟.浅谈儿童哲学——打开儿童精神世界的金钥匙[J].科教文化,2013(03):69-71.

[6]汤广全.儿童哲学教育内涵的辩证[J].滁州学院学报,2016(08):101-107.

[7]余寶华,刘晶.澳大利亚的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 (03):46-57.

[8]王梅.“儿童哲学”课程:照亮孩子的心灵[J].中小学管理,2015(06):57-60.

[9]高振宇.儿童哲学的再概念化——对李普曼与马修斯“对话”的再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06):8-11.

[10]刘晓东.儿童哲学:外延和内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48-51.

[11]康翠萍.高中阶段不宜实行文理分科[J].教育研究,2009(04):4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促进一年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