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语用还语文本真

2018-01-17钟淑英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钟淑英

【摘要】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在字词的品析中、句子教学中、精彩片段的积累中、篇章结构的领悟中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还语文教学的本真。

【关键词】字词;句子;精彩片段;篇章结构;语用

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如何在课堂上进一步发挥语文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下面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字词的品析中渗透“语用”

《2011版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学习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历练。就词语教学来说,仅理解而不去运用,背离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核心。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词语的教学经常是干巴巴、孤立地体会字词,这样的教学苍白得没有色彩。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字词,再指导运用,这样的教学有声有色,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落实“语用”。

比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句中的“扑”表现了海鸥看到我们要收起遗像时急切的心情和对老人的依依不舍。教学时,我抓住“扑”做文章,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深化理解。

师:“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好?”生:“扑。”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会情不自禁地‘扑?”生:“出差半个月的妈妈回来了,我马上扑到了她怀里。”生:“看到妈妈端着我垂涎已久的蛋糕走过来,我飞快地扑了过去。”……师:“句子中的‘扑表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心情,那文中的‘扑呢?”生:“也表现了海鸥当时急切的心情……”师:“作者的用词多准确呀!语言有温度,字词有感情。一个‘扑字,准确地表现了海鸥当时的心情,我们在平时的表达中也应该注意推敲字词,准确运用。”

这样,把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何乐而不为?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语境的方式,逐步设置阶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过程中实践,最终实现独立运用。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有效实现了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这才是有价值的语文学习!

二、句子教学中渗透“语用”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概念,句子才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重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提灯女神》一课中:“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教学中我抓住关联词“不是……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谁能用‘不是……就是……说一句话?”生:“妈妈是个勤劳的人,下班回到家不是在做饭,就是在打扫卫生。”师:“妈妈回到家不是在做饭,就是在打扫卫生,表现了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南丁格尔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表现了她是个怎样的人?”生:“对病人的无微不至……无私奉献。”师:“这就是作者使用‘不是……就是……这组关联词的目的,有条理地表现了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两者有机结合,正是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句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读懂句子写了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将表达方式积累在心,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前对教材的研读就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句子的表达效果,关注写得怎么样,如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子的锤炼和选择、运用恰当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语言形式。

三、精彩片段的积累中渗透“语用”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张庆先生说得真好!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语言素材才能言辞达意,才能妙笔生辉。我们的教材中就不乏精彩的片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与运用这些语言素材,让积累最终为表达服务。

如《老人与海》一课中:“……两个钟头以后,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骨头也累酸了。他觉得眼前有黑点儿在晃动,汗水渍痛了眼睛和脸上的伤口。他不断地收紧钩丝,却突然感到眩晕起来……”这个片段描写的是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中筋疲力尽的情景。

师:“读了这个片段,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老人太累了。”生:“老人已经筋疲力尽了。”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生:“我从‘浸透、酸、渍痛、眩晕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师:“真好,你能抓住关键词体会。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觉得筋疲力尽?”生:“长跑的时候。”“远足的时候……”师:“嗯,谁能用上这些词,把当时筋疲力尽的感受写下来?”生:“一圈……两圈……六圈以后,我浑身被汗水浸透了,骨头也累酸了。我觉得眼前有黑点儿在晃动,汗水渍痛了眼睛。我机械地抬起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师:“仿得真好,从你的文字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你是筋疲力尽了。如果同学们能把这部分内容背下来,以后我们在写作时就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我们疲累的感受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朗读课文,背诵优美文段,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写作时才能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象。

四、篇章结构的领悟中渗透“语用”

课文只是个例子,《新课标》提出:“切实开展的语文教学要一着不让,充分体现学科的工具价值。”作为第三学段的教学既要了解言语内容,更要把握言语形式,还要关注课文的谋篇布局。

《黄道婆》作为写人的记叙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括介绍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采取引用的方法(引用民谣)开头,接着从几个方面介绍她的具体事迹,最后讲她对我国紡织业的影响和人们对她的敬仰。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中心突出。学完后,引导学生以后写人时可学习课文的结构,先概括介绍人物的主要特点,接着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再在结尾总结人物的性格。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一个“用”字,语文教师不能只重视理解化的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只注重了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输出,应该把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只有找准语用的切入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语文的本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