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策略
2018-01-17莫炎敏
莫炎敏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体制的优化改革推进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新内容和新特点的展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基于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给出了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创新策略
在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为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树立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路
(一)感性和理性的分析
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在表面上显得比较机械,导致中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提起兴趣。实际上,数学学科知识更为神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改变数学教学的严肃性,实现人性化教学。同时,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为了能够真正改变理性框架,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因为数学知识大部分都来自生活,对生活进行服务,数学问题与生活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所以,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如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图形,教师在积极引导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画出来。同时,教师以“会变的图形”作为主题,基于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三角形基础上,再次绘制出更多类型的图形。在该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图形,也能在不断绘制中掌握图形,加深对图形的了解。如,在一个全等三角形上增加一个全等三角形,会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在对问题处理期间,将其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1]。
理性的学习,需要在前期做好感性准备工作。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强调数学感性,将其与理性进行结合。在感性教学中,学生更愿意接受知识,也能降低在学习中面临的压力。同时,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期间,也能为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执行条件。
(二)内涵的扩展与外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对问题学会分析,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优化发展,也能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灵活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深度讨论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反应,对内涵进行外延,是事物的具体反应。如“三角形的两个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都是内涵的外延。这种外延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明确概念,能够将事物属性充分反映出来[2]。
二、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存在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陈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要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认识不清,未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对教材进行编排期间,也未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进行培养,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该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兴趣都无法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突出,个性思维未能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被限制,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3]。
(二)教學方法的应用不合理
要突出教学的创新性,需要以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如果教学目标不清晰,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更为复杂,将无法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并且,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只能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和改善,无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心理、个性等方面表现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基本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与生活实践严重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对公式进行讲解,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公式,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着较大困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就对数学学习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利用[4]。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促进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对象,为了从真正意义上要求学生学会创新,首先需要教师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师一定要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在沪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平移”知识时,为了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虽然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不同,但是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能够促进创新思想的有效形成[5]。
(二)实现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差异性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保证整体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思路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形象的记忆性内容,使A层学生都能理解;第二层次为抽象的理解性内容,主要针对B层学生进行训练;第三层次为知识的拓展性内容,使C层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在差异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设置阶梯性的分层目标,对学生积极要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endprint
比如在沪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三个层次的目标: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引导其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概念、性质等,保证该层次的学生能够学会判断全等三角形,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增强学习兴趣,找到学习自信;对于B层次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重点记忆,掌握和理解相关判定方法,保证在学习中能够述说全等三角形,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等,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在其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A层次学生,要求其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定理,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能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有效培养[6]。
(三)加强知识的实践应用
加强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够促进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形成了新思路。因此,教师应该将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整体上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传播理论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平台。学生在该平台中,能够得到不断强化,促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素养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相关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奖励,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并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和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7]。
四、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还符合当前的教学改革行为。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促进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汉柏.信息技术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路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4(12):166-167.
[2]王永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7.
[3]许彦会.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先学后教模式[J].学周刊,2016,31(31):38-39.
[4]柏代彪.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方面的探讨[J].中文信息,2014(09):190-191.
[5]张忠余.新课改背景下丰富初中数学教学思路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教师),2012(04):55.
[6]翟恩国.尊重主体精神 促进个性腾飞——浅议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3(19):22-23.
[7]廖榮.如何把握初中数学正确的教学思路[J].速读(上旬),2014(03):114.endprint